1、见贤思齐,成思危先生是我一生敬仰的老师。
见贤思齐,成思危先生是我一生敬仰的老师,是我毕生学习的榜样。
成思危(1935年6月——2015年7月12日),男,汉族,湖南湘乡人,民建成员,1951年参加工作。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第九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八届、九届理事会理事长,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2015年7月12日0时34分,成思危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见贤思齐,意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语出《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笨子贝锸瑁骸凹讼驮蛩加胫氲?。”唐骆宾王《灵泉颂》:“见贤思齐,仰圭璋而有地;挥毫兴颂,镂琬琰之无慙?!毕停旱虏偶姹傅娜?;齐:看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鬃拥囊馑际牵吹较腿司拖蛩?,希望能和他一样??吹讲幌偷娜艘幽谛姆词∽约河忻挥懈嗨频拿?。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凹退计搿笔撬岛玫陌裱宰约旱恼鸷?,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确保我们的后天。”话语犹在,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于北京时间2015年7月12日与世长辞。
成思危先生说过,“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富国强民做点事?!薄按匆蛋寰拖褚桓龊⒆樱岢ご蟮?,总有一天会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薄岸嘌芯可倏?,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薄扒诜苎?,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薄岸嗨嫡婊笆祷?,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确保我们的后天?!?/p>
敬爱的成思危先生离我们而去了,可他的教诲却铭记在我们的心头,正如他流传甚广的经典语录——“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薄白鋈艘?,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p>
2、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他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媒体关于成思危最近一次的报道是2015年6月11日。据民建中央网站消息,2015年6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带着中共中央的关怀和温暖前来为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祝贺八十寿辰。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成思危先生赋诗《八十回眸》一首,表达谢意,抒发感怀?!?/p>
八十回眸【诗:成思?!?/p>
畅游人间八十年,狂风暴雨若等闲。
雏鹰展翅心高远,老牛奋蹄志弥坚。
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
成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15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成姓起源有八个说法:成姓来自封地郕,以国名为姓氏;成姓来自容成氏后裔;成姓来自成虎的后代;成姓来自宋成公的后裔;成姓来自郤犨的封地;成姓来自匈奴族汉化改姓;成姓来自满族汉化改姓;成姓来自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成思危先生,系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创业板之父,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工系统工程、软科学及管理科学,近年来致力于探索及阐明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并积极研究和推动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他说:“没有风险投资,建设创新型国家难以实现?!庇捎谒泄滦说姆缦胀蹲室底龀龅牡旎怨毕?,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他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翻开成思危先生的主要履历:1951年至1952年广州南方大学工人学院学习政治理论,后任广东省总工会组织部科员,广州珠江区“五反”指挥部民船业分队长。1952年至1956年先华南工学院无机专业、后并入华东化工学院无机物专业学习。1956年至1958年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技术员。1958年至1973年化工部华北设计研究分院、天津化工研究院技术员、专题组组长、研究室副主任。1973年至1981年石化部石油化工科研院技术员、化工部科研总院(科技局)化工一处、无机化工处工程师。1981年至1984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8年化工部科技局工程师、总工程师。1988年至1993年化工部科研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993年至1994年化工部副总工程师兼科研总院总工程师。1994年至1997年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民建中央主席(1996年12月)。1997年至1998年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4年12月再次当选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2010年6月再度当选全国台湾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增选为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八届、九届理事长。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国际金融论坛(北京)主席,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主席。
成思危先生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成思危论金融改革》、《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成思危论风险投资》、《美国金融?;悍治龊推羰尽贰ⅰ陡母锸侵泄畲蟮暮炖?、《中国股市的分析》(2015)、《虚拟经济发展史》(2015)等。
3、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父亲:成舍我,母亲:萧宗让,姐姐:成幼殊,妹妹:成嘉玲。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书香门第的成思危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成思危在北平时,已深受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当数《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在《家》这部著作中,觉慧毅然决然离开家,寻得了人生道路。在成思??蠢矗松牡谝桓鲎?,就像是觉慧的真实写照。
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成思危,对国民党的统治甚为反感。1948年底,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成思危就读于左派学校,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广州。自此,他开始了漫长的跨越两个世纪的报国之旅。
成思危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还曾在解放前一直生活在水上、处境悲惨的民船业中工作了一年,上了“最好的社会大学”。由于良好的工作表现,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学习。
毕业时,成思危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满怀抱负地投入到“向科学进军”的祖国建设高潮中。正当成思危雄心勃勃要干一番事业时,“文革”开始了,戴着“出身官僚资产阶级”帽子的成思危,被下放当了锅炉工,后因周恩来总理评价他父亲的一句话,才最终摘掉戴了20多年的“帽子”。
“文革”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当时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
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而是选择回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去看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姐妹。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3月,成思危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4、成思危:“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富国强民做点事?!?/p>
“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富国强民做点事?!背伤嘉1挥爸泄缦胀蹲手浮?,他在经济领域著述颇多,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他的一些言论一经发表便引起股市震动,因此也招致了不少批评的声音。但时间证明,他说的那些可能有些人并不爱听的话是真话、实话。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审慎的乐观主义者。”成思危分析说,最近几年中国股市的发展,“宏观来看进步不小,微观来看问题不少”,应该让股市发挥扶优淘劣的功能,让好企业以低成本实现融资,并且使投资者总体上得到比较合理的回报。中国投资者信心受挫,但股市总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贝饲埃伤嘉T诮邮苊教宀煞檬?,就说到这句话,赢得全场掌声。当天,成思危为我们讲起人生经历时,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当股市最火热的时候,他理性地给民众浇了浇“冷水”,股市低迷,成思危却表现出了信心,“我的信心不是凭空的,从长远来看股市还是会向上走的?!?/p>
“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薄拔母铩苯崾?,不少与成思危一样怀着报国理想投身新中国的香港青年,怀揣复杂的情感,离开了大陆,而成思危选择了留下。
放弃化工,当年在朋友们看来,成思危这是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并非明智之举。然而,成思危认定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1981年,46岁的成思危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由于是从化工专业转学管理,最初,别人一小时能读四五十页书,成思危则只能在字典的帮助下读2-3页书,难度很大。但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成思危愣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发表了十来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当他把最后一学期的成绩单给他从台湾赶来已8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看时,成绩单上是三个A和一个A+?!拔夷且簧疾豢锨嵋妆泶锴楦械睦细盖滓部湮遥好幌氲侥憬?0岁的人了,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成思危说,“虽然我没在湖南生活过,但可能还是继承了湖南人的内在性格:一旦看准了的问题,九头牛也拉不转。就像我父亲一样,敢于屡败屡战。幸运的是,我这些选择都对了,但当时看来,都冒着风险。”
成思危记得,12岁生日时,他拿着刚买的纪念册,去找父亲写几句祝福的话,父亲不假思索地写了4个字:自强不息。成思危感慨地说,他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给他写的这四个字。若干年后,成思危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也将“自强不息”这4个字,写在女儿的笔记本上作为赠语。
成思危的四个姐妹都在各自领域中卓有成就。大姐成之凡精通音乐,定居法国,曾三度竞选法国总统;二姐成幼殊,那个当年接他自香港回广州的姐姐,不仅是解放前的中共地下党员,还是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诗人,出使联合国、印度的新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大妹成嘉玲,在夏威夷大学获经济学博士,曾任台湾东吴大学商学院院长,后接过父亲的家业,出任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现为世新大学董事长;小妹成露茜,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学博士,台湾《立报》发行人兼社长。
郭瑞琳,2015年7月12日写于“中国最美小镇”清溪
【附录:1、成思危:父亲成舍我的四种精神】
成思危:父亲成舍我的四种精神
父亲离我而去已有七年多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活跃在我的记忆里,有时还会悄然进入我的梦中。但是当我真要提笔写这篇纪念他的文章时,却深感思绪纷杂,不知从何处下笔。我想这大概是由于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父亲从1898年诞生到1991年逝世,在人间度过了漫长的93年,这正是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他作为一个立志要振兴中华的知识分子,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经过多次的探索、思考、彷徨、奋斗和失败。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他晚年在台湾又一次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尽管某些人对他的偏见和强加于他的一些不实之词已经烟消云散,但对他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如何给以恰如其分的描述,仍然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
二是在我出生两年以后就爆发了抗日战争,我们一家离开北平,先后在香港、桂林和重庆居住,父亲因为是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又忙于他的新闻事业,和我们离多聚少??拐绞だ蠡乇逼讲鸥杖辏矣智ǖ搅讼愀?。而我自16岁(1951年)离开家庭由香港只身回到广州参加工作后,直到1979年才与父亲在美国重逢。以后虽有过几次相聚的机会,但都为时不长。因此和我的两个姐姐及两个妹妹相比,我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恐怕是最少的,对他到台湾后的情况就了解得更少了。
三是父亲为人心思缜密,感情深藏不露,很少在子女面前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他对甲说的话不一定对乙说,而对乙的感情又往往不愿让甲知道。因此我深信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全面地了解他,对他的看法也很难完全一致。从而对他的回忆和评述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罢了。
经过再三斟酌,我决定采用写实兼写意的笔法,从我亲身所见和所闻出发,写出我的所感,那就是他的四种精神——自强不息、刚直不屈、爱国不渝、情深不移。本文中所用的资料主要来自父亲历次和我谈话的记录,特别是我1990年到台湾探亲期间他和我的谈话录音,以及他自己所写的文章。我谨以此文作为一瓣心香,敬献给父亲的百岁冥寿。
自强不息
记得十二岁生日那天,我兴致勃勃地拿着新买的纪念册到位于北平西长安街的世界日报社,在父亲的办公室里找他题词。他不假思索地提笔写下了“自强不息”四个大字。我当时就猛然醒悟到,这四个字不仅是他对我的殷切期望,也正是我心目中父亲的形象。
那一段时间里他在家的机会较多,每天晚饭后他都要抽出半小时对我讲他的经历,并要我记录下来,整理成文,第二天再给他审改。从中我得知他在清光绪24年(1898年)出生于南京下关,五岁开始跟祖父学读书和写字。由于当时家境贫寒又迁徙不定,他只能靠发奋自学,特别喜好作文。当他于1913年(15岁)被正式聘为外勤记者时,他只在“旅皖第四公学”读过一年半书,在章兆鸿老师(此人后来当上了国会议员)的指导下学习作文。此后他在记者、编辑和自由撰稿人的生涯中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因文笔犀利、才华出众而得到陈独秀、李大钊、王新命、叶楚沧等人的赏识。1918年父亲报考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时,因他既无学历又只会中文,无资格参加入学考试,经当时任北大文科学长(即后来的文学院院长)的陈独秀批准,先当旁听生入学听课。他经半年苦读英文等科目后,就通过考试获准转为正式生。此时他为了解决生活困难,经李大钊介绍进《北京益世报》当编辑,靠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
据父亲说,他于1921年从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后,靠着超常规的工作和节衣缩食,终于在3年后靠着他辛勤积累的200块大洋,办起了一张自己的报纸——《世界晚报》,一年后又办起了《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以后又陆续创办了南京的《民生报》(1927年)、北平新闻专科学校(1932年)、上海的《立报》(1935年)等,才三十多岁就已取得了他事业上的成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在北平及上海等地的事业丧失殆尽。但他凭着惊人的毅力,1938年又在香港创办了《立报》,香港沦陷后不久他就在桂林创办了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桂林失守后他又在重庆创办了《世界日报》。在那段时间里我亲眼看着他忍痛丢掉一个又一个辛辛苦苦创办的事业,但他从不在这些巨大的挫折面前灰心丧气,而是坚韧不拔地重新创业。记得他在桂林办学初期,学校就设在郊区瑶山脚下的几间茅屋里,桌椅板凳都是他设法借来的,他还几乎每天都要步行到市内去筹建新校舍。而当我们全家搬到新校舍刚一天后,就因日军进攻桂林而逃往重庆。
父亲于1948年底到香港时,他的财产已所剩无几。但当1979年我和他分别28年后在美国重逢时,他高兴地对我讲述他58岁开始在台湾创办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简称“世新”)的经过,并告诉我“世新”已成为台湾最大的私立学校之一。他还表示正在申请将“世新”升格为“世界新闻传播学院”,将来还一定要再办报。后来终于在他90高龄时创办了《台湾立报》,“世新”的更名也终于在父亲去世后得以实现(最近已扩展为“世新大学”)。
父亲从小就勤奋好学,在诗词、历史、文学和新闻写作方面下过不少苦功。以后他曾用“舍我”、“一丁”、“丁一”、“戊戌生”、“小白”、“成则王”、“百忧”等多种笔名写下了大量的社论及各类文章,逐渐锻炼出犀利的文笔和凝练的文风。他小时从未学过英文,1916至1918年间在上海时还只能采取由刘半农口述、由父亲整理成文的方式合作翻译英文小说。但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就已能顺畅地阅读英文书刊了。
父亲毕生热爱新闻事业,对采访、编辑、排版、印刷等业务都曾刻苦钻研,并能有所创新。1988年我带着夫人和女儿到香港与他相聚时,他每天早晨都要我去买当地出版的各种报纸,供他参阅比较??醋潘种锤弑斗糯缶狄恍行腥险姹娑恋哪Q?,真令我既敬佩又怜惜。
刚直不屈
父亲一生刚强正直,从不屈服于强权恶势。他所以选择新闻记者这个职业,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亲自看到《神州日报》的记者方石荪为我的祖父成心白辩白冤屈的作用。他从15岁开始当记者后,就用他的笔抨击军阀的残暴统治,为平民百姓打抱不平。他曾先后被倪嗣冲、张宗昌及汪精卫下令逮捕过,险些丧失性命。关于他不畏权势方面的报道很多,在此我仅举几个所见及所闻的例子。
我小时听母亲萧宗让说,父亲在南京办《民生报》时,曾有记者采访到汪精卫的亲信、行政院政务处长彭学沛贪污渎职的劣迹。当时汪精卫是行政院长、国民党副主席,权势很大,彭学沛又是我母亲的姑父,因此有些亲友劝父亲不要刊登这一消息。但他认为主持公道是报纸的职责所在,还是义无反顾地在报上公开揭露。汪精卫见后大怒,就让彭学沛向法院控告成舍我和民生报妨碍名誉。开庭之日父亲亲自出庭答辩,慷慨陈词,终于迫使对方撤诉。但汪精卫怀恨在心,终于借故将父亲逮捕并关押了40天,还责令《民生报》永远停刊。父亲被释后汪精卫又派人对他说,只要他向汪写一封道歉信,汪就可以收回成命。父亲当场严词拒绝,并说:“我可以当一辈子新闻记者,汪先生不可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
记得在重庆时,有一天我在他桌上看到蒋介石请他吃晚饭的请帖,但他并没有去赴宴。1979年我在美国与他会面时,他告诉我他曾多次申请在台湾办报,但迟迟得不到批准。1959年时国民党的宣传部长陶希圣曾找他谈,说“上面有意要让一些过去在大陆上有声望的报纸在台湾出版,你不是一直想恢复出版‘世界日报’吗?你最好直接给蒋公写封信”。但父亲回答说:“这封信我不能写,因为世界日报一向是民营报纸,我一旦写信给蒋公,他必然会对我有所要求,我也必然要对他有所承诺,这就束缚了我办报的手脚。因此我只能正式向政府申请出版世界日报,而不能给蒋公写信”。据说陶向蒋汇报后,蒋大发雷霆,亲笔批示道:“此人不宜让他在台湾办报”。
父亲还告诉我,蒋经国上台后,曾对黄少谷(国民党中常委,父亲的好友)说:“成舍我曾是我党的老党员,你可劝他归队,也不必办什么手续,登记一下就可以了”。父亲听到后回答说:“我今年已82岁,当了多年的‘社会贤达’,我想就不必再归队了吧”!据说蒋经国知道后甚为不快。
父亲曾对我说,他到台湾后仍不改初衷,主张新闻自由,民主政治。1955年他就曾以“立法委员”的身份对“国大代表”龚德柏及“立法委员”马乘风(两人均因批评台湾当局而被秘密逮捕)的“失踪”案,向“行政院长”俞鸿钧提出质询,要求保障人权及言论自由。他所创办的“世新”在70年代大胆容纳了王晓波等一批被台湾当局列入“政治观察名单”的学者,成了台湾的“政治思想犯大本营”。更有甚者,我的继母韩镜良女士的前夫是因“匪谍罪”而被台湾当局处决的,而父亲却不避嫌疑,于1969年与她结婚,也使一些人感到惊奇和不解。
我1990年在台湾探亲时,父亲还给我讲过他年轻时的一段故事。1915年他在上?!睹窆毡ā返北嗉?,曾参加柳亚子主持的“南社”。当时南社中有朱鸳雏等人因论诗的观点与柳不合,柳就让他的好友、《民国日报》总编辑叶楚沧在报上刊登一份启事,驱逐朱鸳雏出南社。父亲认为这样做法不妥,遂愤而辞职,并将他唯一的被褥典当换钱,在《申报》上刊登启事反对柳的做法,引起了一场风波。1949年柳亚子离香港赴北京前,还曾与父亲会面,两人谈起当年的这段争执。
爱国不渝
父亲一贯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当我四岁时就教我读唐诗,六岁时就给我讲“资治通鉴”中的故事。1944年到重庆后,曾先后暂时寄住在黄少谷和李中襄(母亲的姑父)家,父亲每天都教我背诵“资治通鉴”,还常给我作些讲解。使我从他身上感受到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据父亲告诉我,辛亥革命后不久,14岁的他就参加了青年军,并集体参加过国民党(后来国民党重新登记党员时父亲因拒绝登记而按自动退党处理),还差一点到南京去正式入伍,被祖父从安庆码头上拖回。他从事新闻工作后,曾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的秘密活动,并因此而被捕。经人营救获释并到上海进入《民国日报》做事后,仍不断发表文章抨击时政,鼓吹革命。在《北京益世报》工作时,曾写过许多支持五四运动的社论,其中“安福与强盗”一文曾导致报馆被北洋政府查封三天。1925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父亲在刚创办一个多月的《世界日报》上大量刊登惨案的照片及报道,痛斥段祺瑞政府的暴行,获得了社会上的好评。次年他因批评时政而被张宗昌下令逮捕,险些被枪毙,得孙宝崎先生营救才幸免于难。
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前,父亲被人以身家性命作威胁,要他当“维持会”的委员。但父亲坚决不当汉奸,日军入城后,父亲抛弃一切财产,经天津、上海、南京、汉口而到香港。又办起了宣传抗日的《立报》,萨空了、沈雁冰(茅盾)、卜少夫等人都曾在其中做事。
父亲早年与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辈有一定的交往,也与曾在他手下做过事的张友渔、萨空了等中共党员有较深的私交。1938年,父亲以“社会贤达”的身份被遴选为“国民参政员”,在国民参政会上又结识了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虽然他对于北平和平解放后《世界日报》被当作国民党CC系的报纸而被没收一事耿耿于怀(这是促使他由香港去台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他一直是赞成祖国统一的。1972年10月我小妹成露西随美国华侨、美籍华人旅行团回国探亲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总理要她代问父亲好,还说父亲是民族资产阶级,父亲听到后很高兴,并曾将此事告诉黄少谷。我背了20多年的“官僚资产阶级出身”的包袱也因此而得到解脱。
1979年我在美国与他会面时,他就认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必然的趋势。他认为,从历史看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心向统一,反对分裂及异族入侵的,而且力图保存和发扬中国的文化。1985年我在美国与他见面时,他说:“在统一问题上,我是乐观派”。并预言:“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两岸总是要谈的”。1988年我携妻女在香港与他会面时,他特意要我们陪他到落马洲远眺对面的深圳,并表示将来条件成熟时一定要争取回祖国大陆一行。
1979年会面时他还告诉我,美国曾于1959年邀请包括他在内的10名列为社会贤达的“立法委员”赴美访问,企图通过他们在台湾形成亲美的反对势力,但他去后并未为所动。70年代时也曾有人劝他把在台湾的财产逐步转移到美国,并申请在美国的永久居留权,他也没有接受。他说:“我的事业在台湾,我决不到美国去当寓公”。1990年他在台北和我谈话时,还为他少年时的一些爱国行为而感到自豪。我深信,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对祖国的热爱仍是矢志不渝的。
情深不移
父亲是一个感情不轻易外露的人,但在他心中却是情深似海,这种深情厚意只有在事后追忆时才感到它的可贵。真可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父亲从小就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不苟言笑。他时常鼓励我们要独立自强,不要依赖父母。1979年我与他见面时,他说对子女实行“三不干涉”政策,即一不干涉子女的政治倾向,二不干涉子女的职业选择,三不干涉子女的婚姻家庭。我想,正因为他对子女志向的尊重,使得我们5个子女各有发展和成就,从而也体现了他对我们最深沉的爱。这样开明的父亲恐怕在当今世上也是少有的。
父亲对我们虽很严厉,但在必要时又十分关怀。1981年,在他的支持下,我到美国进修管理科学。一年后当我写信告诉他,我已拿到免全部学费的奖学金,决心读一个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但需要他支持我生活费时,他立即给我回信说:“你需要的钱,在我虽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但为完成你的学业,决如数筹付。我原拟今年暑假来美一行,但因学校事务纷繁,能否分身,此时尚难确定。但到明年你毕业时,无论如何,必将赶来”。此后不久我的表姐黄珏女士赴美探亲,顺便到我处看望,她回到台北后对父亲说我住处的条件较差。父亲又给我来信说:“如果因住的地方你不能自己做饭,以至每顿只能吃面包,影响健康,那就应该早日搬迁,租金纵稍贵,也不必顾虑”。当我今天重读他16年前给我的这两封信时,不禁感到一股暖流升上心头。
父亲表面上不露声色,实际上感情十分细腻。1983年8月23日,他在返台前和我在洛杉矶机场闲谈,当我告诉他我即将拿到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有几家美国公司邀请我去做事时,他表示希望我考虑留在美国,以后有机会可以去台湾,并恳切地说:“毕竟我们家的事业在台湾”。但后来当我决定学成回国时,他也能理解,还在见面时鼓励我要认真做事,自强不息,对下属要“恩威并用”。1990年我到台湾探他的病,晚上就睡在病房外的沙发上陪伴他。我临走的前一天晚上由于回家收拾行李,没有住在医院。他早上醒来后没看到我,就一定要护士陪他回家。到家后得知我已去医院向他辞行时,又匆匆赶回医院。当看到他回到医院后衰弱地躺在病床上的情景,我不禁热泪盈眶,伏在他的身上,久久不忍离去。他用一只瘦弱的手抱住我,另一只手则不断抚摸着我的头部。我想他心中大概已预感到,这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了。
许多人对他的节俭颇有微辞,有些人还认为他太“吝啬”,而我认为他的成功主要就是靠勤劳与节俭。1988年我和他在香港见面时,我曾劝他要多注意身体,不要效法诸葛亮,“夙兴夜寐,罚五十以上皆亲览焉”。他却说:“你应当知道创业维艰,守成不易。特别是我们这种私立学校,在理财或用人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会造成惨重的损失。不像你们在公营机构中做事的人,只要会等因奉此,就出不了大问题”。他的一番话直说得我无言以对。实际上,他对自己才最“吝啬”。1990年我到台湾时,他已可算是亿万富翁,但他的生活仍很俭朴,每天乘坐的还是一辆台湾产的旧车,而他却舍得花巨款为台湾立报购买最先进的印刷设备。他逝世时正好与美国《福布斯》(Forbes)杂志合作的台湾《卓越》杂志推出首份台湾富豪排行榜,父亲也榜上有名。其实他的绝大多数财产早已自愿奉献给新闻事业了。
在与父亲不多的接触中,我还感到他是一个十分念旧,知恩图报的人。他在美国第一次和我见面时就关切地询问张友渔、张友鸾、左笑鸿、万梅子等老友的情况,要我回国后去看望他们并代他致意。1990年在台湾时,他还提到80年前曾为祖父申冤的方石荪的孙子在台湾,他准备请此人到学校做事。我还听妹妹们说,母亲到台湾后因思念我而心情忧郁,父亲特意将在香港的二舅萧宗谋请到台湾他办的世界书局任总经理,以便和母亲能常见面。母亲病重时父亲对她关怀备至,因此母亲逝世前曾说父亲的心是金子做的,我想这大概是一个丈夫能从妻子口中得到的最高评价了。
1951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我独自一人由香港返回内地,一个16岁的少年提着一只手提箱,开始了我的奋斗历程。尽管我曾遇到不少坎坷和挫折,但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使我能够刻苦学习,乐观向上,终于能小有所成。因此我认为“自强不息”是父亲留给我最珍贵的遗产,我将继续用他的四种精神来鞭策自己,争取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
父亲喜爱写旧体诗词,但很少发表和保存。我认为他在1977年写的“八十自寿”一诗最能反映他上述的四种精神。现敬录出如下:
八十到头终强项,敢持庭训报先亲。
生逢战乱伤离散,老盼菁英致太平。
壮志未随双鬓白,孤忠永共万山青。
隔洋此日劳垂念,顽健差堪告故人。
我因小时受父亲的影响,有时也写一些旧体诗词,其中几首曾给父亲过目。他说我的诗词平仄不合,为此促使我花了一些时间自学诗词格律。现谨步父亲前诗的原韵和诗一首如下,权且作为本文的结束。
精勤自强得小成,心香一瓣祭严亲。
争鸣紫禁轻权势,雄辩金陵要公平。
翠谷建学松常绿,深坑筑路草犹青。
春风拂面如寄语,中华振兴盼后人。
〔附注〕“世新”的校址位于台北市内翠谷,父亲的墓园在台北郊外深坑。
【附录:2、作者郭瑞琳简介】
郭瑞琳,男,潮州市湘桥区人,故居在潮州西湖畔,1971年出生在汕头,潮州市枫溪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郭瑞琳担任过潮州市通艺舞蹈艺术团团长、潮州市湘桥博爱幼儿园园长、《通俗文艺报》潮汕办事处主任兼文艺部主任。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中外名师录》副主编、《跨世纪梅国文学经典》及《跨世纪新诗人组诗选珍》等书编委。2009年至今郭瑞琳编辑出版《中国养生真相》、《潮州商人真相》、《郭瑞琳文集》、《郭瑞琳知名著作选》、《世界郭氏人物辞?!贰ⅰ度蚬沾蟮洹返戎?30多部。1994年,郭瑞琳到潮安县中国旅行社工作,1996年担任潮安县中旅信息咨询服务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1997年,经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陈钧介绍,郭瑞琳加入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1999年底,郭瑞琳担任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2008年到东莞市长信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工作。2015年5月15日,郭瑞琳家庭荣获清溪“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15年6月14日,郭瑞琳被东莞推荐“中国好人”。2015年7月2日,商务车在东莞清溪路上自燃,司机郭瑞琳死里逃生。
(编辑:作家网)上一篇: 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