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我在华芳的日子

来源:作者:张建树时间:2015-11-27热度:0

           我在华芳的日子

            张建树

   十年前我在家乡的乡镇政府办公室工作,那时候工资低得可怜,每月还领不到400元工资,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扣掉养老保险金和一些人情礼节的花销,放假时最低领过100多块钱拿着回家过年,看到身边外出打工的邻居一个个回来过年,腰里撑得鼓鼓的,花钱如水落落大方,一点都不含糊的样子,我心里一阵心酸,多想看看外边精彩的世界,到外边也去赚上一把,因此那年我向单位写了停薪留职报告。

   之后我来到了江苏省张家港市,一位热心的老乡在华芳集团给我介绍了一份工作。朋友说,华芳集团是中国500强企业之一,总资产超过105亿,员工就达3万多人,是江苏省的省重点企业集团,其棉纺产业规模处世界第二位,是全球最大的精纺呢绒生产基地之一。好家伙,我听得入神,津津有味,人还没去,心就早已飞到了那里。

   到了华芳后,那派头果然名不虚传,进得车间一眼看去,看也看不到头,里边的机器应有尽有,错落有致,排满整个车间,这里就像机器的博览会,令人眼花缭乱心潮澎湃。年轻的员工们穿着整齐的工装,站在机器的工作台前,十分娴熟的操作着机器,那双纤弱的手,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出神入化妙不可言。这里的许多岗位仿佛都是为女人量身打造的,只有女人们的一双玉手,才能玩转这些流动的音乐旋律,车间里成了女人的世界,偶有一些十分笨重的体力活儿,才留给男人做,体力活在这里成为男人们的专利。

   车间主任是个女孩子,她上下把我打量了一遍,看我的身体素质健壮,安排我去做拉棉工,专门负责为机器的前端输送棉花。这种活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非常脏,身上爬满点点滴滴的棉絮,棉絮就像一个幽灵,能爬进耳朵里,隔着严密的口罩,钻进咽喉里,像拱进一只虫子一样隐隐作痒难受不堪。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技术活儿,非一般人能为之,生手开始时难于驾驭,我常常因为找不到其中的窍门而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手里的活计聚成了小山,眼看堆积如山的棉花拉不完,我多次向车间主任求援增加人手应急,让这位身为车间主任的南方女孩啼笑皆非。

   拉棉工既脏又累,极为辛苦,外边雪花纷飞,寒风刺骨,车间内的员工们依然是单衣单褂,汗流浃背。刚去时,我常为员工间的待遇不公而不平,有的出力不挣钱,有的挣钱不出力,这就是领导与非领导的明显标志吧。要不然,谁愿意挤破头皮愿当一个“班组长”呢?说归说,想归想,谁又有何能力改变这种现状呢?但是转而一想,何必自寻烦恼呢?当班组长的也不容易呀?苦苦干了几年,才学到了一技之长,没有几年的磨练吃苦,给你个班组长当,你还担当不起来呢,不信瞧瞧?不是说技术和知识都是生产力吗?就是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上,上地对谁都是公平的,没有厚此非彼之说,谁不让你有这个能力呢?人家努力付出了,回报理所当然无可厚非。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从中摸索出了一些门道,又加之老工友的不断指教,不多久我便可以独当一面应付自如了。在以后的拉棉工作中,我不但轻松自如,而且还有充裕的时间坐在旁边休息,身边热浪袭人,机器的轰鸣震耳欲聋,心血来潮的时候,我就放开喉咙唱几嗓子,好多歌曲我不能完整的唱下来,就跟着感觉瞎哼哼曲子,哼累了,就慢慢走近窗台边,攥紧拳头猛地朝墙上乱击一通,放松放松疲惫的心情,无意间又随手拿起窗台上的粉笔,在墙壁上写字消遣。

    好在上学的时候,我曾比着庞中华的字帖练过几年书法,技法有所长进,颇得师生们的好评,后来我走上了工作岗位,乡镇领导又让我经常在墙上写一些“通知”之类的东西,书法兴趣一发不可收。

   在车间的墙上,我先是用粉笔写一些古代诗词,后来又写一些毛主席的诗词,主席的诗词刚劲大气,脱洒奔放,我写出来的字苍劲有力,有张有弛,我天天在墙上写了又擦,擦了又写,一次,我写的东西留在墙上,被前来检查工作的车间主任发现,这位主任不但没有发火,而且对墙上的字,显示出异常浓厚的兴趣,她问工友字为谁人所写?工友不知其意,只好托盘说出。第二天我到车间上班,车间主任见到我,老远就频频微笑,向我走来,她用带着浓重江苏口音的普通话问,墙上的字是你写的吗?我心里一阵发怵,莫非我出了啥差错?我做好了最坏的心里准备,默默的向主任轻轻点头。主任笑着说:没想到我们车间里还有书法人才???太好了!我不知道主任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只好硬着头皮,听命有天。

   没过两天,主任找我,面带微笑,我看出没有丝毫不吉利的迹象,于是将信将疑的问:主任找我有事吗?主任看出我的疑虑,先是“咯咯咯”的笑了一阵后,她用浓重的口音说了几句话,我似懂非懂,但是那意思明白无误的告诉我,想让我以后给车间编墙报,每月多补助100元,征求我的意见。天这么大的好事,不答应才傻呢,我一口气答应下来,但心里又不免诚惶诚恐。

编墙报也决非易事,不仅仅要求字要写得好,还得须懂得插图的知识,这样制作的墙报才能图文并茂,让人百看不厌。插图对我是一个短板,须要从头学起。我趁倒班的间隙,跑到市内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有关插图的书,每天下班后,就趴在床上认真研读,到出墙报时,我就拿出来现学现卖。墙报的内容都有车间主任来提供,大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车间的新闻,二是车间内安全操作的常识。

    首先我把墙报的内容一一吃透,哪篇文章适合配哪幅插图,又适合什么样的艺术造型,甚至还要对每篇稿子的标题、字号、粉彩等,我都在心里认真推敲揣摩,然后按照成熟的思维模式,再复制到墙报上,首期墙报完成以后,车间员工们纷纷翘起大拇指,又不约而同的一齐向我鼓掌,这时车间主任的两只杏眼,已眯成了一条线,这是我最期盼看到的镜头,她用“叽哩哇啦”的江浙话,连声夸“好”,这时我才敢松一口气,压在心坎上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

   看着自己用心编好的墙报,欣慰之情溢于言表,每一篇文章,就像刚刚从身上摘下肠子的孩子,每一个标点符号,就像自己可爱孩子的明亮眼睛,每一种色彩,又像给孩子们佩戴的彩绸,听着别人不住的夸奖,我的心里比蜂蜜还甜。

   到了月底,是车间发工资的日子,我领了整整1500元,这是我今生第一次拿得最多的一次月工资,会计特的告诉我,包含本月100元的编墙报补贴。这可是我在政府上班时月工资的近4倍,我欣喜万分,走在街上,就像范进中举后一样,肩头一抖一抖的,一身的底气。尝到甜头以后,我在心里暗暗盘计,如何把下期的墙报办得再更上一层楼,再给领导和大家一个惊喜。车间班长无意中透漏出一个信息,我们车间的墙报在集团墙报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受到集团公司老总的称赞。车间主任比我还高兴,为了给我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给我调到了一个非常轻松的岗位,以确保每月办两期墙报,月工资定到1500元。

   周末,我和在华芳上班的几个河南老乡在街上的餐厅小聚,老乡们不无羡慕的告诉我,他们在这里当了几年的老员工,工作很累钱还没有我的多,每月才领到1400元,只有车间的班组长才能领到1500元工资,你这家伙肚里有“水”,还没来“三天”,就轻轻松松享受上班组长的待遇,真牛!听得出来,老乡们及时对我的能力的肯定,同时又是对我的羡慕!

   小时候,父母经常不止一次的多我说:艺不压身。当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硬是在父母的唠叨下,慢慢成长起来,是他们不断地鼓励我积极上进,学无止境,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正是这些,为我自己的来生积攒下丰厚的生存能量,这要感谢我的父母,是父母给我提供了人生的“加油站”,才能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年轻时的拼搏付出,其实就是为自己聚造金银财宝,不要为一时的怀才不遇而烦恼,也不要因为自己的金色被埋没,而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要坚信,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只要你是一块真金子,一定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