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旅游
张绪海
旅游业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支柱性,拉动性作用日益凸显。某年“十一”长假的一组数据表明:“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7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6亿元,比上一年年同期增长24.2%;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448元。在所实现的796亿元旅游收入中,民航客运收入39.31亿元,铁路客运收入19.96亿元,北京、天津、承德等39个重点旅游城市实现旅游收入340亿元;其他旅游城市和景区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119个旅游景区(点),“十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1829万人次,门票收入8.38亿元?!笆弧被平鹬芷诩?,39个重点旅游城市监测的177家商业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78.10亿元,监测的177家餐饮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89亿元。
这样一组数字简直让人发晕。是旅游消费者成就了这样一组数字,旅游经济效益越高,旅游消费成本越大。所以说,旅游业的发展拉开了人们亲近自然的距离。毫无疑问,能坐飞机、坐轮船、坐火车、甚至开私家车外出旅游的,大多不是低收入群体-----他们收入的更大一部分还是用于基本的生活保障?;蛘咚?,现代社会中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层次比较高的奢侈消费。
何以至此?
旅游业是人为经济。原本属于社会大众的资源----高山,大海,深林,沙漠……被以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圈占,成为政府或者少数利益集团的垄断资源。稍稍有些看点,有点韵味儿的景致,都被各级政府拿来开发,再来一些人造景点,然后,开一道门,实行入内收费。爱来不来,来就买票。以此为依托,形成旅游产业链。我一直在想,社会大众有多少人在旅游开发中受益。当然,旅游经济是台大戏,政府是总导演,给人的感觉却是政府在逗你玩。到了景点,你就得把你的钱拿出来。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景点的维护是为了公众,维护的成本一定要来自公众?政府是否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多少有点牵强附会。
试想,徐霞客生活在今天还能否写得出游记,李白生活在今天还能否游历名山大川。少年王勃去滕王阁是否有人买单,山水田园诗人哪来生活体验,边塞诗人怎样纵情高歌?
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百姓亲近自然的成本,拉大了百姓融入自然的距离。近几年,到处门票涨价,进一步抬高了百姓参与旅游的门槛。无怪乎现在的文艺作品索然无味,文人习惯于无病呻吟。他们,尤其那些刚刚出道,名头不大的文化人,没有深入生活的足够多的本钱----那就不去了,钻进被窝冥思苦想,闭门造坦克。行不行没人负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
如此看,是旅游的幸与不幸?
上一篇: 神来之笔写雁荡
下一篇: 大哥安详地走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