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
岳朝周
男人是山,属阳,性刚;女人是水,属阴,性柔。山水协调,阴阳平衡,自然和谐,风调雨顺。有山无水,山则称为穷山,穷则生变;有水无山,水则称为恶水,势必泛滥。
田坝乡田坝村位于滇黔边界,山青水秀。之所以称为田坝村,是因为在两山谷底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一条河流潺潺地从中间穿流而过,称作穿心河。是种田的好地方。农业学大寨时全部改为梯田,种起稻谷,因全乡就该村出产稻米,该乡就命名田坝乡。农村住房全修建在两面山上,可谓依山傍水。八九月间,河两岸的稻谷一片金黄,微风过处,金色的波光粼粼,送来一阵阵稻香,煞是壮观。秋收过后,田里的水平荡荡的,山上的庄落倒影在田里,远远望去,仙景一般。
那些年,田坝村人让人羡慕,据传田坝村的米曾作为贡米远运京城。当时流行的几句顺口溜“要吃田坝米,就讨田坝女。要喝田坝汤,就嫁田坝郎。”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在那集体大锅饭的年代,人们要吃上大米除了逢年过节外都是苞谷饭酸菜汤。而田坝村则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米。于是乎,嫁到田坝村的女孩都是百里挑一的俊俏姑娘。
包产到户后,田坝村的光景一年不如一年,其他村的土地可以种烤烟,也可以种苞谷种荞麦,还可以种其他经济作物。改革开放后,只要有钱,不要说大米,就是北京城里的东西都能买。而田坝村的田除了种稻子就不能种其他作物,山上的土比较贫瘠,种点蔬菜瓜果都要费很大的力气。秋收一过,田就闲置了。除了一汪明晃晃的水在村子里荡漾就没有什么了。而这种荡漾荡得人心慌慌的。于是村里年轻力壮的男人都外出打工。男人们外出打工,女人们就把田改成地,也学其他村种烤烟种苞谷种荞麦。
也许是人们对河两岸的土地疏于管理,也许是穿心河的水习惯于灌溉两岸的田的原因呗。自男人们外出打工,田改成地后,每到夏天涨水季节,河里的水总往两边的地里窜,地里的庄稼没少被淹没。后来,留守在家的妇女们随着存折卡上的数字一天天上涨,就不再对种庄稼感兴趣了,在外打工的男人们打电话温存地对老婆们说:“别累坏了身子,田地里的庄稼能种就种,不能种就摞荒吧。照顾好老人和孩子比啥都强。我们一个月的工资比你种一年的收入还高,想吃啥就到集镇上去买吧。”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这话一点不假,没事做的妇女们一到晚上就会想入非非。外村的一些不安分的男人们就像当年来吃田坝村的大米一样,成天在大田村窜。老人们就像防盗贼一样守着家里的儿媳。但是家贼难防,这些活寡妇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去做一些苟且之事。
后来,村里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讨论时得出一个结论:山水离不开人气,男人走了,穿心河的水成了无山之水,能不泛滥吗?再后来,村里打工的男人就把自己的女人一起带走了。田坝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了。说来也有些奇怪,从那以后,穿心河的水再也没有漫过河堤。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