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苹果……当再一次说起这个词语,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是诱惑亚当的那个苹果?砸醒牛顿的那个苹果?成就乔布斯的那个苹果?还是被中国大妈广场舞追捧的那个苹果?对我而言,说起苹果,我想到的是儿时的一种味道,一种情怀。
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承包了一座山,山上种满了苹果树,那时正是果树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每年秋天,苹果丰收的季节,只见树上挂满了苹果,树枝被压得似乎要随时折断,满山苹果香。这时我便跟着父母到山上摘苹果,摘完了低矮的苹果,父母便爬到树上或者踩着梯子摘高处的苹果,这时我和弟弟便在树下接应,如果一不小心苹果落在地上或者树枝上被砸伤,我会连连感叹可惜,因为受伤的苹果不易储存,也不好卖。除了满树的苹果,树下也落了不少苹果,有好的,也有坏的,还有全烂的,它们藏在泛黄的树叶和刚刚长出来的青青野菜下。
那时,摘苹果是充满欢乐的,因为有丰收的果实、丰收的味道、大自然最真切的气息;同时,摘苹果又是劳累的,因为父母要一个个摘下来,装满苹果筐子,然后从山上人工挑到山下的家里,于是院子里、屋里便全是苹果,走路都要小心,以防被苹果绊倒。摘完之后,按照品种、大小、颜色等装篓子(是用自然野生的枝条编制而成的),一篓子有五十斤或者六十斤,然后去周围的村庄卖。一般都是用人工木车子,一个人在后面推,一个人在前面用绳子拉。那时周围好几个村庄也难得见到一两辆农用三轮车。
卖苹果对父母来说并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普遍低,大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享受水果中的营养,而且周围也有很多种苹果的,所以,想把苹果顺利快速卖出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说高价格了。那时大概一两毛钱一斤,还要卖很长时间。父母就用这微薄的收入支付着对我们来说不菲的学费。
那时的苹果,不打农药,也没有套袋子这样先进的技术。所以有的苹果会有虫子,当然不是很严重;有的苹果会有一层黑色的覆盖物,被称为“国灰”,大概就像现在人脸上整片的黑头一样,那是由于没用农药等特殊处理,再加上风的不合适吹拂造成的。如今科技进步了,农药或许也大行其道吧,再也难见苹果有“黑头”了。
当年的我并不关心摘苹果、卖苹果等大人们的事情。我只关心吃苹果。每年母亲都会先挑一些最好的苹果留起来,大概三五篓子吧,分别放在屋里的空闲地方,比如墙角,床下。而且母亲也必定会放一两篓子在房顶(是房子和房顶之间的夹层,专门用来放东西的,用梯子爬上去,相当于现在的低矮阁楼)。之所以放在上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里很高,我和弟弟爬不上去,这样就不会一口气将苹果吃光,而是隔三差五母亲会给我们拿下几个来,这样一直吃到明年苹果成熟的季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个别苹果烂掉。这样储存的苹果永远有一种无法描述的淡淡的水果香,而且储存时间越久这种香味则越浓厚,所以当《甄嬛传》里的皇后娘娘说胭脂香太俗而自己独喜欢果香的时候,我顿时被小时候的这种味道包围。由于储存时间太长,有些苹果在最后会出现皱巴巴的样子,一开始我会嫌弃这样的苹果太丑,不喜欢吃,后来母亲告诉我这是因为水分减少造成的,这样的反而更甜,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不仅不再嫌弃这样的反而每次都和弟弟抢着吃。
还有一种储存苹果的方法,每年苹果丰收的时候,母亲会将那些卖相太差和烂掉一部分的苹果进行挑选,削掉不能吃的,将剩下的用刀一点点切成片,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晒成苹果皮,这样就不会坏掉了。苹果皮咀嚼在嘴里很劲道,而且随着咀嚼,苹果的香味会一点点在牙尖弥漫,并缓缓飘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吃法,一方面能使坏掉一半的苹果不至于浪费,并且坏掉一半的苹果只能这样才能保存?。涣硪环矫嬲庵址椒梢允贡4媸奔涓?,在苹果吃完后可以用苹果皮来对付我们肚里的小馋虫。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吃苹果的方法:煮。那是因为奶奶年纪大了,牙口不好,所以奶奶会煮苹果吃,煮的苹果也别有一种味道。
如今,家里的苹果树都老死了,吃苹果也只能买,而且随吃随买,再也不用储藏,也不用放得高高的怕一口气吃完了,更喜感的是,常常是买三五斤苹果放在眼皮子底下却想不起来吃,结果烂掉。而且现在的苹果再也没有了虫子,没有了“国灰”,小时候别有味道的大国光、小国光也不见了。欣慰的是金帅还有,虽然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但每次见到金帅我都特意买几个,似乎买回的不是金帅而是记忆中的味道。虽然小时候家里也有红富士,如今红富士也是苹果中的常胜将军,或许也因为它的经久不衰而没有失去的危机感,所以特别怀念国光和金帅。也有太多的年岁没吃过晒的苹果皮了,有了新鲜的苹果谁还吃干的呢?而且,现在也不吃烂掉一半的苹果了,因为专家说没烂的那一半已经没有营养甚至还对身体不好。
我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我们可以发明很多,享受很多,便捷很多,但是有些味道却不可复制,而有些味道却不曾消散,相反,会随着时间愈久弥新,沉淀在我们记忆中。就如父母对我们的爱一样,即使今天苹果唾手可得,父母也一样将所有的美味给我们留着。因为有一种爱叫味道。苹果的味道,爱的味道。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