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鸡窝烧饼
昨晚,远在东北的大舅妈打来电话说要回来过春节并一再嘱咐母亲去给她打些鸡窝烧饼。她说想念这口想念得紧。
说起鸡窝烧饼,它不仅仅是舅妈的独爱,也深受我们全家、广大百姓的喜爱。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更是我们这些孩子难得的零食。
鸡窝烧饼,因其烤制烧饼的炉子形似鸡窝而得名。据父亲讲,制作一个烤饼炉子是要极为讲究的。首先,将一口废弃的铁锅倒扣下来,其上附好四五层薄纸,最后在纸外糊上约一寸厚的红泥,待用锯末烤干后,这样,一个俨然鸡窝的烧饼烤炉才算是做好了。
童年时,每到临近春节,乡亲们除了到集市上购买一些过节必需品外,打上一篮子鸡窝烧饼更是必不可少的。犹记得那时天不亮,母亲就会早早发好一大盆面,装好芝麻、油盐、花椒面等一应作料,然后去宗民叔家打鸡窝烧饼。一听说要有鸡窝烧饼吃了,我便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迷迷糊糊就跟着母亲出了门。到了宗民叔家,门口已有三四个乡亲排起了队,母亲便放下手中的面盆和邻居们拉起了家常。
棚内那传来的鸡窝烧饼一阵阵诱人的香味早已把我的馋虫给勾了起来,于是,我无视母亲劝阻,一溜烟便窜进了棚里。此时,正轮到仙梅姑家打烧饼。只见,宗民哥两口子正在一面大案板上热火朝天的忙活着。宗民嫂子手法娴熟地拽面剂、揉面团并把揉得圆润光滑的面团擀成一个个圆圆的面饼。宗民哥接过面饼,把一早用花椒茴香面及盐等调和好的作料均匀涂抹在上面,然后将其揉制成一个面团并摊成一个面饼,蘸上些许饴糖,然后用刀边飞快地在面饼的四周雕刻上一圈花边,最后再沾点芝麻,不一会儿,一个烧饼的面坯就成了。这时,宗民哥把面坯轻轻托在右手面上,“啪”的一声紧紧贴在圆圆的炉壁上,由烧得红红的锯末煨烤着。静待三五分钟后,一个黄中透红、香气怡人的鸡窝烧饼便出炉了。
村民们热情,鸡窝烧饼打好后,来不及装篮,就大声嚷嚷着四处分发,你一块我一半,大家都可以尝尝鲜儿。接过仙梅姑递来的一个又大又圆的烧饼,顾不得烫手便急急送进了嘴里。哦,外焦里嫩,外皮焦酥松脆,咬上一口,碎沫直掉;饼瓤宣软如棉,馅料味道浓郁,伴随着芝麻独有的鲜香,满满的幸福在嘴里缠绵,真真是美味极了。待到开始打自家烧饼时,我的肚子早已撑得是圆滚滚了。
寒冷的冬天,晚上睡觉前,母亲便会拿出两个把鸡窝烧饼放在密封好的炉口前烤着,第二天早上我们起床后,鸡窝烧饼就已变得里外焦酥了。我与二姐人手一个,在上学的路上,一边暖手,一边一口一口“嘎吱嘎吱”地啃着,别提多惬意了。鸡窝烧饼不仅慰藉了我童年贫乏的五脏六腑,更在那一个个寒冷的冬季带给了我一路的温暖,犹如远古而来的歌谣,在我的生命里迂回跌宕,直到深刻心底,永将难忘。
鸡窝烧饼一路见证了南乐百姓物质生活从单调到繁多的历史变迁。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鸡窝烧饼不仅没有被琳琅满目的吃食所取代,反而成了越来越多的家乡人每天不可或缺的吃食。当然,现在鸡窝烧饼的吃法也开始花样繁多起来。你可以加辣皮加鸡蛋加烤肠吃,也可以就着羊肉汤吃,还可以炸成孜然烧饼吃、、、、、、
如果说只有品尝了一个地方的小吃,才算真正了解了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那么欢迎从南乐的鸡窝烧饼里认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