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又是一年春节到

来源:作者:阎世瑞时间:2016-02-28热度:0

又是一年春节到

文/阎世瑞

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过春节的兴趣没有那么的浓烈了,感觉也不大一样了。步入花甲之年,没有多大的期望,最期盼的是和儿孙聚在一块热闹热闹。

这不,进入腊月就进入了“年事”,一项节俭抠门的老伴敞开了钱包,我的衣兜里也装着百元钞票10多张,买新衣裤、新鞋袜;鸡鸭鱼肉虾蟹、瓜果梨枣等,只要超市有的、新到的、平时没有吃过的就买!即使买得连冰箱都盛不下、放到阴台上,也要买。满足了我们心里及物资需求,也体现了我国的当今物流迅速和物资丰富。

接近年关,更是繁忙。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掸尘扫屋、祭灶仙,二十四、五清尘土,清洗床单和被褥,二十六煮红肉,二十七、八蒸馍炸鱼虾,二十九楼道、院子大扫除,大年三十熬一宿,初一初二亲戚走……这是我们花甲、耄耋之年的闲人做的事,上班人腊月二十九还在上班,外出打工的人年三十才到家。

  这不,儿子、儿媳、孙子腊月三十下午到家。她们来到家里,我和老伴都非常高兴、心情爽快,又是一个“阖家欢”“团圆”之年啦。 三十晚上熬上一宿,叫“守岁”。守岁夜里全家人边看电视、边吃“年夜饭”,我们在城里一般摆八盘加八碗,荤素都有,鱼不能少。十几样菜不能吃光,每个盘子里要剩一些,初一再吃,剩下的这就叫“年年有余”。不过在家乡的年夜饭吃“熬饭”,熬饭是胡萝卜、粉条、猪肉、羊肉、洋芋、丸子,用羊肉汤炖的,点上点麻油,好香、好看又好吃。到了除夕零点辞旧迎新之时,放上万头鞭炮;换新衣之后的家人,我作为长者就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压岁钱每人百元;接着就是全家人动手包饺子(扁食)、讲故事。相对的说我看书多一点,当今故事、传说也能讲上几段,孩子们听着如痴如醉,我心里很高兴。天亮了,再放上万头响鞭炮,吃了饺子后就开始拜年。

 初一拜年,我们一家老少穿着新衣,在小区内以亲疏老少为序,不拿礼品,相互拜年、看望。初二、初三带着礼品走亲串友。初四、初五备菜迎客人。这样的年事安排,上班人放假仅一周时间,是很紧张的了;外出打工的话,正月初六之后就得往外走了,没有那么多闲散时间。

这不,孩子的7天假期,第6天就要走了。我和老伴又开始了一年的孤单生活。

  过年,我在城里已有四十多年了,过年的商品一年比一年丰富。也许是年龄的增长,年的感觉越来越清淡、也有些无味。想起在家乡过年,永远无法忘记的是童年。

童年时总盼望年的到来,过年总能吃上白面馍馍、吃上肉和穿上新衣以及放上鞭炮。尽管我是“50后”,童年时的家境并不富裕,比起父辈们童年“过年”好了十多倍,尽管平时鱼肉不多吃,每年的大节日上也能吃上1-2次,过年时的鱼肉更显丰盛。

在童年,大人忙“年事”的时候,我和村上邻居的孩童们带着一些鞭炮,寻找自己的欢乐。那时候的鞭炮花样少,挂鞭、二踢脚、月旅行。小挂鞭炮每一百响(头)为一封,或二百响(头)为一封。我一般拿的是二百响拆开一个一个的放,时不时给童伴一个,让他们放,心情很愉悦、高兴。“月旅行”买上一把10个,还舍不得给小朋友放呢。二踢脚(两响炮)大人放,我也不往外拿,更不会给童伴,怕点燃了被炸着手或眼睛。

在童年,除夕夜没有月亮和星星,乡下更没有路灯,但每家门前都会悬挂一盏门灯,或是煤油马灯、或是蜡烛纸灯,照亮自家院子、照亮乡间小路。童年的伙伴们串门拜年时,每到一家,家长们就会拿出水果糖、小点心、花花、馓子、油饼等。边吃边放鞭炮,笑声连连、其乐融融。每想到这,我都会沉浸在欢笑和无忧无虑之中。

哎——!年龄不饶人。年龄的不同,过年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我有这么个感觉。(2016年2月18日)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宁静与从容

下一篇: 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