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怀念土灶

来源:作者:熊志忠时间:2016-03-13热度:0

怀念土灶

小时候,老家农村生火做饭用的是土灶,置土灶的那间瓦屋母亲称它叫灶屋。记得我家的土灶卧在灶屋的墙角,方形的灶台,上面放一大一小两口黑铁锅。土灶只是用一些泥土敲打的土坯,靠着黄泥粘合垒砌起来的,没有任何粉饰,灰头土脸。

土灶虽然普普通通、简简单单,可撑起的是一个家,一家人的嘴都拴在这土灶上,每天的吃喝总离不开它。一口土灶,一个家。可操持一个家,真不容易,揭不揭得开锅,是父母最犯愁的事。那个年代,乡下人的日子过得都艰难,田里的粮食不见增,家里的人口却总在添,最小的弟弟出生时,家里已是八张口,口粮根本不够吃,母亲只有想着法儿在饭里掺些白萝卜、红萝卜、薯条、菜叶,甚至豆渣、酒糟、野菜……凡是能吃的,无一放过,全成了碗里的食物。

人吃不饱、吃不好,土灶也吃不饱、吃不好。树枝、树叶、麦秆、稻草、芝麻秆、棉秆……凡能烧的,都成了土灶的食物。尽管土灶是不挑不拣,不嫌不弃,一律吞下。可我家地处丘陵,除了田,就是荒地,山很少,那有这么多柴草让土灶去吞。为了满足土灶的胃口,除了就近拾些树叶、树技,或是生产队分的一些庄稼杆,还得到很远的山里去拾柴。那时我年纪虽然尚小,也会跟着大人到十几里开外的山里去拾柴,很是辛苦。拾一次柴来回要走二十几里的路,全靠肩挑,每次拾柴,都恨不得把山上的柴都搬回家,因为进一次山不容易,总想多拾些,经常是弄得天色很晚才下山,摸着黑回家?;丶业穆飞鲜怯旨⒂掷?,离家越近肩上担的柴就越沉。晚风吹在被汗水湿透的衣裳,全身感到又饿又冷,快到村口时,更是全身无力,根本迈不动腿,这时父亲或母亲总会及时赶过来接担。

为了撑起这个家,父亲忙于田间,母亲则忙于灶间,天天围着土灶转,想着法儿准备全家的吃喝。每天起床上学前,母亲总是一大早为我们做好早饭,吃罢早餐后母亲又伴随着晨曦把我们送出村子,并在出工之前总会把做好的饭菜放锅里,用锅盖盖好,让土灶里的火炭把它烘热,好让我们中午放学回家时能够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天冷的时候,珍着母亲生火做饭,我们几个孩子就会挤到灶屋,帮着添柴生火,围着土灶取暖。灶堂里熊熊燃烧的火焰,还有锅里散发出的热气,让整个灶屋都觉得暧烘烘的。每次上学回家,肚子“咕咕”泛响的时候,炊烟总能及时飘飘袅袅地从我家屋顶升起。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母亲又站在土灶前为准备饭菜了,炊烟吸引着我向家的方向而去,心中便生发出丝丝的暖。 童年的时光,虽然清苦,但有了土灶的陪伴,心里是温暖的,踏实的。

进城之后,渐渐远离了老家的土灶,远离了烟火的味道,但每每忆起,心中便会五味杂陈。土灶是我生命的一个情结,是我乡情的一种佐料,一口土灶,曾燃起农家生活的希望,而今却燃起我炽热的乡愁。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遭遇绿色激情

下一篇: 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