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飞剑决浮云问海琅琊台

来源:作者:李宗梅时间:2016-03-23热度:0

时值假期无事,驱车瑯琊山下,前进至海滨。有凉风猎猎,吹物有声,衣履单薄,其冷不可抵御,乃舍海以登山。

琅琊之称,首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苯凶糁苊鹕毯螅熳臃馄涔谄?,都城临淄。姜尚巡行国土至琅琊,建四时主祠,祭祀掌握四季转化的神祗,是为琅琊人文历史之滥觞。至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齐桓公、齐景公尝游此,数月不归。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起观台,以望东海。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亦有载,“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有秦一代,始皇迁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台下,并从琅琊一带挑选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备求仙之事。后徐福东渡带走了童男童女,杳无音讯,一去不返,唯剩三山六水,日月悠长。

我独自上山,看巨大石铸始皇像张开双臂,袍袖激荡历史风云,睥睨傲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徐福殿、云梯、御路、琅琊刻石为秦汉风格,黑瓦红柱,古意凝重。既古拙仓润,传承轩辕帝的磅礴力量,又高古游丝,牵无数华夏气韵。

站在观龙阁上俯瞰大海,龙湾波浪,非是黄海他处见惯的滚滚波涛横卷来袭,也不是泰沂山脉山接岭岭连山的气势。它们昂首摆尾纵向奔腾,一道波浪就是一条银龙。偌大龙湾,到底有多少条银龙蜂拥汇聚,谁也数不清,谁也说不请。它们个个龙腾龙跃,昂首奔行,挟裹着风云怒涛的力量,在六月惊雷的瓢泼大雨中,嘶吼而来。

它们撕碎朝觐者虔诚的伪装,扑打礁石,向着始皇撑开的双臂怒吼咆哮。雨雾甚大,却听波涛声震,席卷焚书坑儒的喋血呐喊,阿房宫的冲天焰火,万里长城堆积的骨血,挟裹帝陵魂魄镶嵌的日月星辰、湖汉江河,扫荡过霸陵伤别,汉家陵阙,在泱泱华夏四季轮回的季节,仿佛是那出海的童男童女,化做龙形,矢志不移的在找寻故园家国。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五巡天下,三到琅琊。

《括地志》云:“琅邪山在密州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始皇立层台於山上,谓之琅邪台,孤立众山之上。秦王乐之,留三月,立石山上,颂秦德也。”

千年后,李白撑伞而至,在一个同样飘摇的雨季,描摹了千古一帝的沧桑心哀: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诗仙挥洒泼墨,一种大悲悯的情怀,呼啦一下子,就在丹青上铺排开来。那诗写的是——鲸鱼之鬐鬣把青天都遮蔽了,那位天下尊崇的皇帝怎能看到蓬莱金仙的山呢?三重泉水下,一具铜棺最终会埋葬皇帝的灵魂啊。水银海中徘徊的勇士,共筑骊山行宫,他们追随结束割据的帝王,跨越驱马踏寒雪,独酌西霜月的函谷关,首尾相坠,遥遥东来。

从潼关要塞到骊山刑徒,从东海连弩到东岳封禅,放眼万里,思接千年,驰骋纵横间,李白一针见血的说出一个千古玄密: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最后要面对的强大对手,是时间,是生死啊。

西秦有着高贵的贵族血统,然而毕竟不过是替周朝的天子养马而已。正是由替周天子喂马起家,步步为营,由弱变强,最后问鼎中原,横扫六国,铁骑挺尖矛洞穿了六国宫墙,黑甲军团挥利刃夷尽了关东高草,由秦王晋升为始皇帝的嬴政,纵马回望长安,登上他权力生命的巅峰。

日中则落,月盈而亏。俄而六王毕,四海一,六国贵族全部迁居咸阳成为瓮中之鳖,大气也不敢喘一口的时候,这位孤独的英雄,深深陷入了生死的恐惧之中。骁勇善战的将军们再也不能突然从地下冒出来,统率着大军再来和他血战,而东海有倾地舆而通水府,吸天盖而骇长鲸的神仙悬垂,尚能使皇帝从千秋万代的美梦中辗转反侧。因此丞相李斯向他询问巡行的路线时,嬴政劈口说出了两个字:向东!

向东,这是秦王朝嗜战血统的遗传基因,正是这个指令,他们的家族自陇西至陕北,自八百里秦川至中原大地,强秦一反南面称孤的传统,无数将士谋臣的生命信号旨归这个向东的箭头。连帝王们死了躺在棺椁中,也是头西脚东,虎视眈眈着千里沃野,关中平原。

秦始皇也只有自西向东地巡行,才能使他的酷烈得以平静。

而在始皇东巡的目标中,最为强烈地吸引他的,是东海岸的琅琊山。他第一次东巡,在泰山行封禅大典后,沿着渤海东行,过黄缍,穷成山,跋之罘,历祀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和四时主等山川八神,登琅琊山、重筑琅琊台,然后登台眺望东海,顿时见到海上蓬莱方丈瀛洲的神奇幻境。

那是唐朝熊曜一挥而就的《琅琊台观日赋》,逆历史潮流而上,我们似乎能触摸到始皇当年的震撼:

直见晓日,生于海中。赤光射浪,如沸如铄。

惊涛连山,前拒后却。圆规上下,隐见寥廓。

焜煌天垂,若吞巨壑。

当扶桑汹涌于天表,阳德出丽于乾刚,汗漫翕纳,将吞六合。

冲融青冥,遥浸大莹。

羲和首驭,夸父上征。

眩转心目,苍黄性情。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不带感情的描摹了秦始皇的一生,只有写到他“南登琅琊”时才用了“大乐之”三个字?;实垩灿味!按罄秩隆?,鲸吞气象万千,胸怀海纳百川,而后立下石刻碑文,转身离去。千载之后,刻石石梁斯在,而帝王的上茂陵头,悲风早已吹满了蔓草。

皇帝转身离去,徐福桴游起航。

山顶有石雕像十四尊,栩栩如生,描摹了徐福上书秦始皇、秦始皇准奏并遣其入海求仙的庄严场面。

徐福庙外,风声掠过树梢,两千多年倏忽而逝。臣子五步之外躬身拜别帝王,仿佛喻示隔着汪洋大海无数莫测的云雾山岚,东渡前途未卜。庙内环壁皆画,均以徐福东渡为题。徐福第一次出海,仙未求得,童男童女却不知所去。后徐福怕始皇降罪,请求允许他再次出海求仙。秦始皇再度应允,然而这次苦盼一生,并未得到传说中的仙药,也未能长生不老。

北宋苏轼与始皇帝求之不得的心情惺惺相惜,一句一叹:

璃玻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

地与楼台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沉浮。

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

醉吸清华游碧落,更于何处觅瀛洲。

皇帝苦求瀛洲而不得,于公元前210年第五次亦是最后一次巡狩,左丞相李斯、中东府令赵高、少子胡亥随行,第三次登临了琅琊台。琅琊行宫筑基成型,未能唤起始皇眸中半点波澜。他念念不忘的,一定仍是徐福的求仙结果。而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杳然云鹤的徐福是否带回了海外仙丹,承自山海经的鸿钧道祖和女娲真神,也是否自东海千万年的蓬莱仙山中现出身形,让他能够一窥真容。

徐福庙侧有一门,出之向上为天梯也。绵延百级,可至观龙阁。沿观龙阁东南行,路转迢迢,乃现御路,石阶皆依原址傍山而建,为始皇帝登琅琊咏志之道。

古台的颓垣时有所见,秦时砖汉时瓦的残片,不时从道旁的深土里显露出来,昭示着御梯的久远和古老?!岸涝?,东行郡县,李斯随从,於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招书於其旁”。

唐朝窦臮在《述书赋》中如此赞颂秦朝刻石:“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如残雪滴溜,映朱槛而垂冰,蔓木含芳,贯绿林以直绳?!鼻逖钍鼐窗稀独喷鹛淌匪担骸百刂#┐宋∪?,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

山中岁月长。昔日李斯亲笔制作的颂词“……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早已被岁月淘洗殆尽,唯剩琉璃瓦盖顶的亭子,尚有秦琅琊刻石的复制碑,以供凭栏吊古。

《山左金石志》载刻石如何逐渐消亡:“乾隆间泰州官懋让知事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薄扒宓拦庵?,铁束散,石碎。後毛澂知县事,筑亭覆之。光绪廿六年四月前後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裕前後两次列琅琊台搜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後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有孟昭鸿、柯昌泗等刻跋。解放俊移置山东博物馆。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

始皇抱憾而去,空凝万古不解之愁。秦三十七年七月,帝星陨落,周星沉浮。十数年后,烽烟四起。承继大统的二世胡亥死于阉臣之手,继位仅四十多天的最后一位秦王——子婴,在破釜沉舟的大战之后,驾白马素车出城,强忍泪水,颤抖着双手将传国玉玺交付刘邦。咸阳城楼上飘扬了一百四十多年的黑旗从此落下,秦朝结束了,战国的最后一个王族赢氏亦随之俯首称臣,消失于霜冷史册。

刻石这样的无上神品重归虚无,皇帝毕生的希冀与金戈铁马的帝国一同陨落,鱼入海,龙升空,徐福却续写了另一个自由而荒芜的时空。紫微星崩落斑驳了帝国的流年,寓言中的千秋万代戛然终止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壮志中。琅琊台上采集的小篆文“千秋万岁”瓦当至今犹存,而早已勘破大道的玄元老子不堪六国纷争,先一步骑着青牛出函谷关避世,留下了字字珠玑的五千言。老子曰:大道至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据此上溯至公元前468年,春秋五霸拂开历史的烟尘,王图霸业,逐鹿中原的狼子野心渐渐显现。

望越楼中,越王勾践按剑东望,沉寂中蕴涵着汹涌热望,静谧中不乏复国雄心。

春秋战国时期,一度丧国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吴王穷兵黩武连伐齐国之时,以精锐之兵,愤而作战,一路灭掉吴国北上,称霸中原。其国都也由会稽迁址琅琊,并在此发展生息,至国力昌盛,人民乐业。然而,曾经丧国的悲痛,对家乡的思念,无时不在煎熬着这个历经磨难的国君。勾践登至琅琊台顶,被无数溟水阻隔视线。东海至会稽相隔千山万水,霸主何以解忧?《吴越春秋》记载,勾践“霸于关东,从琅邪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酵跏谷巳缒究蜕剑≡食Vィ阍崂喷?。三穿允常之墓,墓中生熛风,飞沙石以射人,人莫能入。”

此外,越王勾践“……把吴越之地的酿酒方法传到琅琊。琅琊人民按照越王勾践传授的酿酒方法,取琅琊山泉之水精工酿制成酒,献于勾践。勾践饮后连声称赞胜过吴越之酒,并为酒取名‘琅琊红’。此后,越王勾践在琅琊山上筑高台,登台东观沧海,南望故乡。逢庆典节日,越王都大宴臣民于琅琊台上,畅‘琅琊红’酒,君民豪饮千杯不醉……”

三层垒土,越王之冢。勾践一时称霸,终是根底不足,一朝身死,其国后被楚威王攻破。国破民散,霸业星图一闪即逝于历史长河。唯有满墙壁画之中,勾践举樽,四周国君环绕,仙乐缥缈,战国霸主凤眸长眉,袍袖翩然,眼神凌冽。

太和天下融,中和万邦协,家和万事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历代帝王在琅琊古台立石刻、颂明德,定大业、祈太和,求证华夏之一统,举樽还酹东海,如同长鲸吞水,鸟啼和风,瞬息越千古。

绿影映峦,卧虎潜龙,龙湾一侧曾建无数将士墓寝。陵丘腹部,江湖注银,玉椁金棺,萤灯幌壁的重重深殿中,秦皇依然坐于九重,毓冠黑衣,神情冷然。

骤雨初歇,烟雾缭绕。漫山的古松如我上山时的苍劲挺拔模样。猛烈海风长驱直入,将细密的松针编织成一曲曲不绝的秦殇。

我面前龙腾龙跃的海湾中,有一个短暂的鳕鱼渔汛,再要等下一个渔汛,恐怕得明年五一前后。而最大的收获季节,则是斋堂岛左近中秋节前后的刀鱼讯和元旦前的面条鱼讯。此时时机未到,所有的船枕戈待旦,静静漂泊在风云变幻了千万年的礁石一侧。

端午之后,黄海风声呼啸,雨季将临。群雕像、琅琊刻石、徐福东渡起航处、望岳楼……这些古迹如一挂晶光璀璨的珠串,绽放光彩,内蕴两千年来的历史沧桑、风云巨变;又如一个个灵动的音符,穿越千年的迷雾,奏出一曲曲震撼人心的悠悠古韵。许多游人停下脚步,凝神静听这强大而空旷的风声,仿佛漫长历史的幻灯片次第播放,以刚硬遒劲的秦汉色彩作底色,佐以历史长河中传来的冗绵旁白。我凭空四望,看浮云交合舒卷,长长银龙海浪前后相推,海外蜃楼时显,如绰立紫台的仙人,皓首枯心,冷看世人痴。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