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徐迟的自传体小说《江南小镇》开篇就用六十六个“水晶晶”来描述他的家乡浙江湖州南浔镇的美景:水晶晶的天空,水晶晶的田野,水晶晶的桥梁,水晶晶的山庄……一切的一切,又都在水晶晶的烟波中荡漾……
我很有幸与水晶晶的南浔镇交识三十多年,在湖州工作时,几乎每年都去几次,调离浙江后,利用路过时间去了多次。我人生最重要的驿站在湖州,我把青春最富激情的十年贡献给湖州,在湖州的山水中,最难忘的当是南浔镇了。我每次去南浔,每次都有印象,每次都生思恋,至今南浔还常常徜徉在我的梦中。
?。ㄒ唬?br/> 如果你初看浙江省北部地区地图,特别是杭嘉湖平原一些地方地图,会发现地名中有许多带水字旁的字,仅在南浔镇附近地名中此类汉字就不下20个,诸如浔、泽、滨、湖、渚、汊、濠等。时间长了,我不但念得出来,还能品味出字中的韵味儿,体会出其中的意境了,就知道了水是南浔的魂,南浔是水做的,没有水就不会有南浔镇了。
南浔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东与江苏苏州(吴江)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2公里,是湖州市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南宋初,本地仅为一村落,沿河而建,称“浔溪村”,后称“南林村”,“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而物丰,民信而俗朴,行商坐贾之所萃”。明万历至清中叶南浔镇快速发展,因丝闻名,“浔溪溪畔尽桑麻”。鸦片战争(1842)后,因有丝有水便利,成为江南名镇。近代因战争原因,其它运输手段出现,南浔镇逐渐式微。解放后,南浔镇有了较大发展,现代化交通、加工和新兴产业崛起,南浔镇由镇变市区,发生了质的飞跃。
商铺、居民建筑都沿河平行分布,街道沿河而就,形成一河两街的的布局。屋与河之间就是街道,房屋与街道顺河而走,纵向蜿蜒数里甚至更长。街道夹于河流和商铺之间,十分狭小,镇区古老街道大街宽处不过20米,一般就5米左右。在闹市区,人群拥挤的时候只有中央有一条可以容得两三人通过的人缝。徐迟先生在《江南小镇》中描述:“街道狭窄极了,并没有特别之处可以赞美,而以这个镇的富有来说,这样的街道只形成了耻辱,每年总要失几次火,最繁荣的一条大街,也周期的四年一回,烧过四五回了,每一次失火之后,街道才放宽了稍许”。
房屋临街的一面常有很宽的屋檐,构成过街廊棚,为行人遮阳挡雨,住家靠其生活休息,店家靠其系舟做生意。河边还设有木结构的靠背,可乘凉歇息,俗称“美人靠”。百间楼沿河街廊最长,蜿蜒数里,非常有名,成为当地一大景观。我在南浔古镇,没有发现横向超过一个街区的地方,也许是以前的商业船运的需要及较低的建筑成本、取水和消防便利的缘由,南浔的东大街、宝善街、百间楼就是当时街道的标本。
东西走向的运河(大运河西线)和南北走向的市河,是南浔镇的交通与经济命脉,二者交贯地方就是南浔的建筑集中区,商业中心区。
镇中心的十字港,位于中市通津桥西,清风桥南,明月桥北,是运河与南北两市河交午相贯之处。董载昌《浔溪竹枝词》说:“市楼灯火映波红,十字中分处处通,一水盈盈不得雨,郎家明月妾清风”,描写了十字港地区的繁华景象,位于十字港中央的通津桥及附近地区,是南浔镇历朝历代的闹市中心及水陆码头。此外,另外两处十字交贯之处也是繁华地带,是南浔古镇的次中心,一处是南十字港,位于南栅便民桥北,东西两交界坝之间,城壕之水西来,司前港之水东出,与市河交午相贯之处;另一处是北十字港,位于北栅栅桩桥以北,莲界桥以西,西木行港水西来,百间楼港之水东出,与市河交午相贯之处。
?。ǘ?br/> 平原水网地区走水路,不熟悉的人是会迷路的,而且是没有法子问路。进南浔就不一样了,因为在太湖南岸,看水的流向,就知道到哪里了。凡是太湖补给区就是浙江省,排泄区就是江苏省、上海市地界了,南浔在苕溪下游,即将进太湖之处,自然就好定位了。祖宗制定了这样的分界规矩,由不得浙人经常酸酸地告诉江苏的“娘娘”和上海的“阿拉”,我们浙江人天天在给你们送水,做贡献呢!其实,南浔人在大度的同时,占了大便宜,只不过是外乡人不知道罢了。
南浔镇河流纵横,湖漾密布,地势较低,平均海拔在5米以下,河网率近两成。从浙西地区的天目山、莫干山的等广袤地区的来水都集中在南浔附近入太湖。平坦的地形,缓落的河流里,水的流速很低,其中泥沙和糟粕在来湖州之前就沉淀下来了,加之源水来自山清水秀的浙西地区,沿途污染少,流经南浔的水流就晶莹透亮、清澈见底、微甜可口、徐徐回流、水汽氤氲的了。在水晶晶的水面中央,就是那些埠、塘、堤、坝、墩结尾的地方了,就是陆地了。这里陆地与内陆广袤的陆地不同,她们吸收了水的灵性,在其之上,能长出不一样的物种,造出不一样的物什。
记得一次随当地人在河里捕鱼情形至今还历历在目:夏天中午时分,带着草帽,光着膀子,随着小船晃悠悠在河里行进,透明的渔网均匀撒在河边。布完网后,稍事停留,开始起网。我这个湖区长大的人,正好帮忙捡鱼了,鳜鱼大小适中,花鲢头大体大,白鲢闪闪银光,青鱼劲儿很大,一个小网足足网住满篮子的各色鱼类,随后满足回家了。渔人告诉我,鱼很便宜,自己吃吃就好,供应城里人的鱼是渔场里养的。河里天然生长着许多河鲜,还有甲鱼、乌龟和黄鳝呢,这里的鱼好吃着呢,回家加点生姜和盐巴,就可以做百鱼宴呢!
是的,随便在田地里抓一把土都是黑色的,肥的流油。在乡民挖的坑里可以看到泥土一层层长着,极像是五花肉,肥廋搭配,黑色,黑灰色,绿灰色,深灰色泥土交替出现,供应着不同生物的养分需要。这里的糯米,色白白像象牙,粒短短像珍珠,煮成米饭好吃的那个,不知道如何说!要是你来一个糯米制成的诸老大粽子,喝一碗风枵汤,品一份桔红糕,就知道南浔糯米有多好。南浔的锦花绣菜与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茎稍细,菜叶的边缘有细细的锯齿形,脉胳较多。炒熟以后,依旧碧绿,品尝此菜,菜汁中清香,菜肉糯软。阿婆告诉我:南浔这个地方的很神奇,锦花绣菜只长在南浔方圆十里之内,十里之外这种菜就变种,有形而无香,锦花绣菜哦就是我们南浔的美女,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离开自己富饶美丽的家乡。
这水晶晶的水在南浔尽出奇产。这里的水与其它地方就是不一样。适中的温度,潮湿的天气,桑叶天天嫩绿。多云的天空,氤氲的空气,蚕宝宝天天快长。小满之后,蚕宝宝开始吐丝做茧,于是一根根蚕丝被拉出来了。在南浔辑里村穿珠湾、西塘桥河之水,不仅清澈,而且水中矿物质较别处要丰富得多,甚至十斤一桶的水,比别的地方会重二两,这里所缫的一根丝,挂两枚铜钿不会断,这就是“水重丝韧”的传说,由此,有辑里丝意味着富有,穿辑里丝织成的绸缎意味着贵胄。这一根根晶莹透亮的丝,是一丝丝流经南浔的水变的,由她织成的绸缎就是南浔的水在人间布撒的漂亮云彩。
?。ㄈ?/p>
苕溪,运河和市河在南浔静静地流淌着,不知名的荡塘漾泽日复一日地吐故纳新,为南浔带来了无数的文化积淀,南浔镇里到处是日月的印痕,时代的精华。
只要到了南浔,人们就会告诉你百间楼。百间楼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嘉庆年间张镇曾有赞美百间楼的诗句:“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阳光高照,一泓碧水看不出是否在流淌,碧空如洗,两岸的琵琶墙、马头墙鳞次栉比,一栋栋民居沿河流蜿蜒,水中的倒影与岸上的房屋地基相连,看不出虚实;夕阳斜下,人在画中,画在景中,画境、画景、如画、入画,谁又能分得清?夜幕降临,民居里微光透出来,陪伴着黄色的路灯,倒映在平静的水面,树影、灯影、屋影,分不清水里岸上。相传百间楼是明代万历中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为家眷丫鬟所建,难怪,许多到过南浔的人都说,我愿意做南浔的丫鬟和长工,做一个南浔人!
行走在古镇街头,可以看到当年的门店会所的老招牌,还有丝业会馆、求恕里、张石铭旧宅,小莲庄等旧迹,在这里你会发现南浔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江南水乡文化尽其意;“一镇之地,拥有五园,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小莲庄,颖园保存完好,适园宜园东园遗迹尚存,江南园林文化尽展其风;“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宋明清三代进士就有41人,近代名人无数,有几家小镇能有?清末民初,湖州有四个藏书楼,有三个在南浔,蒋女藻的密韵楼,张石铭的适园六宜阁,刘承干的嘉业堂,嘉业堂建于光绪,占地20亩,藏书60万卷,共16万册,是江浙的瑰宝。
南浔是江南水乡古镇里的大家闺秀,“三步一拱,五步一桥”,大河上架大桥。南浔石桥中,又以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三古桥为最,都是明朝或之前的建筑物。广惠桥位于镇南栅商会原址附近,洪济桥位于镇东栅,通津桥始建于宋代,清代经3次整修,是南浔镇的最高点,北面为东大街西端,桥南堍为下塘东街,明清时期南浔丝市盛况空前,通津桥畔成为丝市中心,闻名遐迩的“辑里丝”由此通过水路运往上海,销往海内外。
站在通津桥上南浔镇一览无余,可以看到南浔一年四季最美的景色。早春,清晨的市河在平静无波流淌,薄雾弥漫,水汽氤氲,嫩绿的柳枝在风中摇曳,鱼儿在平静的水面激起轻轻的涟漪,偶尔听见一两句叫卖声,早起的居民三两在河边汲水洗刷,水畔人家安然恬静的生活着。盛夏,上午的东大街一如往日的繁华,养花养鸟的花朋友鸟朋友,三三两两聚聚;上班的人儿脚步匆匆,手里提着包包,嘴里吃着粽子,两眼不看路,也不会走错地方。晚秋,中午的西大街生意兴隆,商贾在酒肆茶楼里应酬,游客在河边街里倘佯,逛街的姑娘一手提包,一手轻点,在选择她心中的霓裳。冬天了,夜晚你站在桥上,向北望去,霓虹高照,古镇一片斑斓,月光下环形水濠依稀可见,远眺百间楼屋顶隐约可辨,近水远河之间是高低不一、错落有致的民居,在桥上看风景的人都不由自主的踮起脚尖,轻柔眼睛,似乎是要在这夜幕中看清南浔最美丽的面容。
?。ㄋ模?/p>
水做的鱼米养活乡亲,水织的丝绸富甲江南,在南浔古镇里,到处有水的印痕,到处有水聚的财富。
如果你到南浔乡下,可以参观“辑里丝”产地南浔镇辑里村。若是你在江南四月天来到辑里村,看到房前屋后,尽是桑园,进入农舍,堂里屋内尽是蚕宝。缫丝季节,在缫丝厂里,白白软软的蚕蛹,在姑娘的手里变成一根根细丝。村里老伯对我说,我最愿意听风吹桑叶沙沙声,蚕吃桑叶啧啧声,最愿意看那白白的生丝,肉呼呼的蚕宝,听到那好听声音,就着香扑扑的炸蚕蛹,每天老酒都要多喝好几盅!
在湖丝馆里,你就找到南浔镇富庶的答案。如果说浙江是江南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南浔“辑里丝”则是江南丝绸之中心。蚕桑经济导致南浔镇在明清时期兴起,尤其是辑里湖丝日益商品化的直接结果,当时直属朝廷的苏杭织造专门来南浔收丝,沈树本《城南棹歌》中写道:“白丝缫就色鲜妍,卖于南浔贾客船,载去姑苏染朱碧,阿谁织作嫁衣嫦”。湖丝织就的绫罗绸缎是丝绸的上品,只有达官贵人,皇亲国戚才能置办。湖丝有市无价,造就了南浔的富裕,光绪年间,
民间及江浙一带,把南浔的富商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曰之'狗'),难怪孙中山宣布建国之后,迫不及待地呼吁南浔建市,虽未如伟人之愿,但足以说明南浔在全国经济中的作用。
苕溪水流,上天成云,落地成丝。流水化丝的南浔,是丝路的起点。宋朝就有湖丝销往海外,当时主要通过本地广帮收购,招徕广东客商经广州口岸贩丝出洋,刘锦藻《续文献统考》记载:“吴兴辑里丝经尤驰名欧美,输往外洋实为鼻祖,始于道光五年,盛时,岁销五六万包,每包丝一千二百两合八十斤,经一千五百两合一百斤”。鸦片战争之后,上???,形成浔沪丝路,经上海销往世界。辑里湖丝在上??翰痪镁驼剂炫分奘谐。?,湖丝出口从未超过一万担(100市斤),1850年就增加至一万五千担,湖丝90%是通过南浔集散转运出去的,上海生丝出口的55.1%是辑里湖丝,每包(每包80斤)价格银210-480两,民间有“两丝斛米”(即一两丝可以换70斤米),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南浔镇期间,湖丝生产也未受到影响,富裕的商人获得巨大利益,从上海购进生活、生产用品,形成巨大的商业循环。只是到了近代,由于机器缫丝业开始,连年战乱,以及人民生活方式转变,湖丝出口逐步衰落,丝绸之路变得狭窄不畅。
江浙富庶是江浙人聪明所致,南浔人聪明是南浔人勤劳所成。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南浔人化蛹成蝶,置于死地而后生,蚕丝产品低谷时,从卖大头菜,做童装开始新的创业。今日南浔,已非往日,已经在古镇基础上建成南浔区(县),形成了新型纺织、木业、电磁线、电梯四大制造中心和电机、不锈钢、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汽摩配、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南浔制造随着中国制造的大军走向海外,南浔的产品已经远销海外。南浔的湖丝质量更上一层楼,蚕丝织品五彩缤纷,与棉、麻等自然材料织物重新为人类所青睐,成为人们高端生活用品。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人们在接纳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后,非常留恋古朴悠远的田园生活:栽种桑树,桑叶喂蚕,蚕粪养鱼,蚕蛹喂猪,家畜的排泄物变成池泥,池泥挖出来当有机肥料,种稻种桑,桑叶再养蚕,稻米成粮,循环往复,持续发展。巨大的水网充当微血管网络,连成一片,每条河里岸上运转着生态循环,形成了一种中国人特有的,贡献给人类的特殊生活生态模式。
我再次回到南浔。南浔保存了古镇的风貌,留下了古镇的朴实,弘扬了古镇的文化,传承了古镇的精华,走在时代的前列。南浔,将再一次站在新丝路的起点处,也必将奏响一曲新时代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