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黑人”记忆

来源:作者:詹海燕时间:2016-05-05热度:0

          “黑人”记忆

                 詹海燕

  曾经,我是一个“黑人”,这个“黑人”记忆在我的脑子里象是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进入我骨子里,让我永远都不能抹去。

  我所说的“黑人”不是肤色也不是地域上的黑人,上了些年纪的知道,户口是咱们的身份证。离开了户口原地到异地生活,没有取得合法户口的人,称为“黑人”。中国定名有个习惯,外来的大都加个“洋”字,洋火、洋钉、洋铲,一听就知道是外来的。那凡是不合法的,大都在前面加个“黑”字,见不得阳光,象现在的黑砖窑、黑作坊一样。

  户口,一户之内的人口,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户籍制度,不同朝代采用不同的制度,但基本的管理方式大致相同,无非是“禁迁徙,止流民”的作用,所以户籍管人是相当有用的。人有了户口,就只能待在一个地方“不许动”,不能随意走动,尤其是不允许从乡下往城里走。那时还没有身份证,走哪儿都得开证明,村里找村委开个证明,某某人系我村村民,红章一盖,就是路条。城里有居委会,单位有介绍信,兹介绍某某到某地做何事,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没有介绍信,招待所都不让住。

  在我的记忆中,户口是一个人的身份,城里人有城市户口,乡下人有农村户口。不管走哪,户口都把你管着,哪怕到国外,还是庄户人。除非你不要这个户口,上不到户,意味是不合法,是黑户,没有户口,满世界也查无此人?;Э?,对一个人来说,那是非常重要也是神圣的事,一到人世,先得取户口,离世也还得销户,相当于除名,把你的地球籍开除了。所以家里添丁加口,头等大事就是上户口,没有户口,到了人世也不承认。

  在凡事都要凭票的年代,城市户口是个值得羡慕的词,因为这个附带着很多梦想的实惠,如同票子值钱。因为城市和农村不一样。有城里户口,买粮食、买肉买油都有供应,价钱也便宜许多,没有户口,有钱但连做衣服的布也买不到,要有票才行。有了城里户口,能安排工作,即使是街道小厂,那也是日晒不着雨淋不着,国家有保证,叫吃皇粮。头顶着农村户口,不管到哪儿,你还是乡下人,没有了一项项的实惠,说起来话先怯了气。要想从农业户口转成城市人真如登天,能有个城市户口,是当时农村人一辈子的梦想。

  那时只有从农村往城里走的,但从城市到农村是很少的,除非迫不得已。我的外婆是在建国后一场运动中从城里到乡下去的。以致本该是城里户口的我也受了迁连,就如同本该托生到富人家的错投了胎。

  多年后,母亲说起过去,还谈及外婆当时错误的决定,因为外婆不是被逼非下乡不可,像外婆外公家当年家无劳力,可以不在下乡之列,外婆也并不是思想先进,她只是想着照顾乡下的太婆,离太婆近一些,出于主动报名的。

  母亲的抱怨是有道理的。城市和农村户口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比如父亲在地质队工作,有从农业户口转成了非农户口,也就是城市户口,每个月有三十八斤定量粮食,布票、肉票、油票若干,价格便宜不说,关键是这些东西市场上定量,如果没票就只能在黑市买高价。而我们姐妹与母亲户口在农村,凭着母亲每天干活出工来计算工分,年底三一三十一的分粮,那是生产队是最热闹也最纠结的时候,社员们干了一年,都盼着多分点粮。同样是劳动,可价值差别大了。

  当时我对农村户口并没有多么清楚的概念,只感觉自己那时从没吃饱过。我们家没劳力,生产队照顾,让母亲做会计,一天算八个工分,比做农活轻松些,但凭工分算下来一年分的粗粮、细粮还不够半年吃的,一家人常常以稀饭充饥,大米饭只有过年那晚能放开了吃。我们家的稀饭不是大米,更多的是玉米糊糊、面糊糊,清得照得见人影,大碗的稀饭下肚,肚子是吃胀了,可还是觉得饿。村子里真有把自己吃死的事。母亲说我端上碗就哭嚷,我不吃糊糊,我不吃糊糊,都当作笑谈。那些年别说吃上米饭就是有碗面条也是梦想了。很多要办的事、买油、扯布做衣裳都要等年底,靠父亲寄回钱来才敢张罗。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我上小学,父母合计,与其两地受穷,不如一起度日。八岁那年春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妹来到父亲的地质队。母亲做这个决定是有风险的,放弃了乡下的户口,到异地求生。那时我已记事,记得母亲说得最多的就是“黑户黑人”,和人家不一样。虽然当时对“黑人”一点都不懂,但母亲说话的神态和语气让年幼的我产生无可明状的伤感和自卑。

  当年一个农村户口,就已经是低人一等,更何况连户口都没有的他乡做黑人。类似的事大概就是知青下乡了。下乡,意味着户口注销,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城里没你的落脚之地了,到农村广阔天地,从此扛上锄头,担上粪桶,从此没有了口粮,也不可能找到工作。从城里头到偏僻的乡下,无疑是从天上到地下,这样的落差是需要巨大忍耐的。后来听说,上山下乡时,知青们都哭丧着脸,闹病的留级的,哭爹喊妈,想尽各种办法,怕戴那大红花下乡。

  一个户口,难住了多少人。我还是运气好的,到我中学毕业,有幸考上学校,这一年我已顶着农业户口14年。当了6年的“黑人”,拿到办理城市户口的指标,把户口办到了学校,结束了我的“黑人”生活,不用再为吃粮发愁。

  毕业有了工作,户口进入单位,成为拿工资的国家职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