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灌禾鼠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6-05-28热度:0

灌禾鼠,是我小时在晋南故乡经常做的事。现在想来,还是蛮有乐趣的!

我小时候,禾鼠在故乡地里有很多。只有你走在地里,那个贼眉鼠眼的家伙就探头探脑的,到处张望着。只要你一离开,它们就开始嬉戏,好像它们才是土地上的主宰。有一年,禾鼠成灾,大队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消灭三个禾鼠,当然交到学校,证明是交禾鼠的尾巴。也许春天给了它们生命的启示,开始大量繁殖。

禾鼠即田鼠,生活在田间地头。毛色灰黄,脑袋浑圆,眼大突出,体重大约半斤多,长着有力的前爪和锋利的牙齿,善于跳跃和打洞。它们的洞穴一般都建立在庄稼地里,目的是便于糟蹋庄稼。禾鼠常常两只前腿直立离地,左顾右盼,“啾、啾、啾”地叫着,当人们走近时,两只前腿立即放下,飞快地钻进洞穴。禾鼠形状类似大鼠,黄色而短脚,善跑。

有句农谚叫做:禾鼠跑,收成好。意思是说,只要是禾鼠多的年份,一般来说收成都比较好。但禾鼠多了,对庄稼的糟蹋就相当大了,记得有一年麦收后,看到大人挖开一个禾鼠窝,里面的小麦足足有六十来斤,足够这只禾鼠吃一年。所以禾鼠跑,收成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在大困难时期,它对于我们农家就是一种灾难了。但是现在,田地里很少能看到禾鼠的踪影了,收成越来越好了,可能是化肥和农药使用多的缘故。然而,当年捉禾鼠的情景总也忘不掉。

我小时候,禾鼠的窝一般多选择在麦田和苜蓿地里,一般苜蓿地里最多,可能是禾鼠喜欢吃苜蓿的缘故吧。清明一过,苜蓿泛绿,经过一场春雨,已经长到十多公分高了。禾鼠窝一个接着一个,与生产队的牛马抢着草料。

禾鼠活动异?;?,不易捕捉到。捉禾鼠在我们家乡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用鼠夹来夹,但那需要时间的积累。在它的窝前铲平一个面,用来放鼠夹,并且害怕夹的鼠带着夹子跑,还需把夹子固定住。在炎热的中午,在地里转转,看禾鼠进了那个窝就在这个窝安放鼠夹。可禾鼠的确很聪明,有时他有两个出口,看到这个窝口前有鼠夹就从另一个出口出去觅食,让我们防不胜防。抑或它看到窝前有鼠夹,就把窝往深处打,打出的土运到窝口,便把鼠夹顶到一边,然后自己再出去觅食。一种就是用水灌,禾鼠浸泡在水里,稀里糊涂露出头就被我们给逮住了?;仆恋厝彼嗪淌笠话阊≡裨诔靥恋母浇蛞怀〈笥旰?。因为我最喜欢这种人性的捕捉方式,所以我就把捉禾鼠称为灌禾鼠。

在夏秋之际的一场大雨后,我和小伙伴们挑着水桶拿着舀水的瓢就来到苜蓿地里。这一场大雨之后,正是禾鼠出来觅食的时候,看到禾鼠钻进窝里,就让一个小伙伴守在窝口,顺便把窝口挖成一个漏斗形。剩余的我们就在地头找到一个低洼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一汪水,用瓢把水舀到水桶里,通常一窝禾鼠我们要准备两担水,害怕两桶水不够,在我们匆忙找水时它跑掉。灌禾鼠需要一鼓作气,一桶水灌不出来,需要再灌。有的禾鼠窝一担就灌满了,有的需要两三担。洞穴里的水冒出来就说明灌满了。禾鼠忍受不了水淹,就要从洞穴里面爬出来,这个时候是捕捉禾鼠的关键时刻,不敢有丝毫马虎。我拿着一个小铁铲,瞪大眼睛盯着水面守洞待鼠,眼睛眨都不敢眨一下。不一会儿,只听一阵咕嘟声响,窝口冒出一串水泡,随之一个湿漉漉、泥糊糊的小脑袋露出水面,我立即用小铲子按住,再用手钳住它的脑袋提出水面,这才松了一口气。有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灌了好几桶水,一不留神,禾鼠便从眼皮底下跑掉,让人白白忙活了一阵子;有时刚钳住一个禾鼠,后面又冒出一串气泡,还有一条禾鼠,然后又钳出一个,原来这是一对“夫妻”禾鼠。有一次,我和小伙伴烈日下好不容易灌出来一只禾鼠,捉住一看禾鼠竟然没有尾巴。我当然知道,这是有的村民捉住禾鼠之后只剪了尾巴,便把禾鼠放了……在那个年代,有这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蠢醋鋈魏问虑椴荒芗そ?,否则会引起人们反感,做一些让人不可理解的事情来。

那样几个小时下来,我和小伙伴们还是能灌出十几条禾鼠。于是用铁丝穿起来,自豪地回到村上,引起许多孩子的羡慕,甚至一些大人。当然禾鼠的尾巴要交到学校应付差事,最主要是我们有一顿美餐吃禾鼠肉。于是把一铁丝串禾鼠交给家里的大人,大人简单处理了每一条禾鼠,就在清水中煮。很快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里,我们迫不及待催促大人把禾鼠肉捞出端上来。刚开始,还是挺香的,但接下来就吃出禾鼠肉的草腥味。其实,那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因为禾鼠吃的是草和粮食,带有草腥味就不足为奇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灌禾鼠的场面历历在目,也是那个艰苦时代留给我们又一美好记忆!不过现在家乡的土地上也很少见到禾鼠了,也很少看到苜蓿地了,因为依靠牲口耕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苜蓿已经变成很难以看到的东西,当然禾鼠也就越来越少了,这其中还有农药和化肥的“功劳”!

                                                                                 2016年4月26日于成都家中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丹霞印象

下一篇: 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