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记忆的痕迹(二)

来源:作者:蓝梦伊雪时间:2016-05-06热度:0

  我是在平武县城龙安镇出生的,六岁的时候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了北川县城,因为太小对平武的记忆只有报恩寺、金水桥。而到了北川就开始上小学了,小学的记忆很模糊,只记得我的班主任叫冯德珍,那时候的我们是在黄帅写大字报、张铁生交白卷、“批林批孔”运动和胸前戴着“红小兵”“红卫兵”胸牌小学毕业的。初中时期正赶上70年代末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了,听了老山战士的英模报告,少年的我热血沸腾,我的第一篇小说“梅梅和丽丽”就是那个时期发表在《北川文艺》上的,我还写了好多信寄给老山前线的战士,而由此收到了二等功臣刘跃武的回信,收到了前线某部宣传部部长陈保前送的一支“解放军报社赠”的钢笔;这封信和钢笔我如同宝贝一样完好地保存着直到大地震发生。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一定还记得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用沉重、幽怨、郁闷、诚挚、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痛苦和创伤,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那时候的我和潘晓一样,希冀着心灵的甘露,渴望着点燃青春的火炬,于是我和千百万青年人一样全身心地投入了大讨论中;那场讨论一直延续到1981年《中国青年》第6期发表了编辑部的总结文章《献给人生意义的思考者》,至此,“潘晓讨论”才正式结束。正因为参与和关注过这次大讨论,参加工作以后,我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的谈说中,而在于选择自己的目标,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人的一生首先要尊重自己,相信自己,并给社会创造价值,成为社会这颗长青树上的一片绿叶,而不是蛀虫?!?/p>

  读高中是在北川中学,我们这个年级最不被老师看好,一个一直跟我们的老师说:“你们初中叫瘟79,高中就叫瘟81”,这可是实话,在学校成绩最差的是我们,上课调皮捣蛋的是我们,学?;ㄔ袄锏幕?、果树上的果子被摘,附近老百姓院子里晾晒的薯片没有了,不用问肯定都是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所为,当然我是不会做这些事情的。高中时期我最喜欢的老师叫郭鸣鸿,她是成都知青教物理的,郭老师年轻漂亮,披着卷卷的长发,可惜照片留老县城了;每次我不开心的时候,不管对错她都不会像其他老师那样不问青红皂白一顿训斥,她会像大姐一样温和的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连批评你的时候也是面带笑意,可惜郭老师在我们毕业不久就离开北川回成都了,我曾按照她留的地址写过几封信,却从来没有过回音,30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郭老师在那里,现在是否安好?但在我的心里老师永远都是长发飘飘年轻的样子。

                       2016.2.5于北川新县城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在内蒙古享美食

下一篇: 赤脚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