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不在家的母亲节
峻岭
都说,小的时候,娘在哪?家就在那。老了的时候,儿女在哪?家就在哪。今年的母亲节,娘没在我家。之前,最少八年,在这一天,她都会收到孙女给她买的康乃馨。
娘今年85岁。姓颜,名士风。属马。70岁之后,从乡下到了城里,帮我看孩子,忙忙碌碌,跌跌跄跄,因为她是小脚。但她很要强,忙里偷闲,熬稀饭、烧开水,绣鞋垫、剪窗花。阳台上养鹦鹉,花盆里种庄稼。孩子上学后,多数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看书,有时也到楼下和南来北到的老太太们聊聊天。电视尤爱京剧,这几年听力明显下降,但看着画面仍然津津乐道。娘曾用两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从没有进过校门,只是跟着她民国初期上过几天女子小学的母亲学过几个字的娘,不知道是怎样读下来的,但说起书中的描写,地主西门闹被枪毙后变猪、编牛、变驴、变猴的故事,一点也不混乱。下班后回到家,听母亲讲起这些六道轮回,省了自己阅读,更多的是感觉到一种别样的幸福,就像小时候听她讲“古”。
娘讲“古”,印象最早是“颜回拒金”的事。一个寒夜,母亲坐在炕头,一边摇着纺车,一边给我们讲:她的祖先颜回,小时候家里很穷。放了学,先放下书包去要饭,吃饱了,再去上学。有一次要饭回来,看到院子里有一块金子,上写“天赐颜回一锭金”,他拿起来,说了一句“外财不富薄名人”,就随手扔出了院外,孔圣人很稀罕他。当时正值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对母亲讲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既爱听,又胆颤,生怕别人知道了招来祸端。多年以后,我从书上看到了孔子夸赞颜回的话: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春节前,母亲骨质疏松右腿受伤,回故乡县城医院做了手术,后一直在老家休养。腊月二十五那天,我带着著名楹联大师常江先生和书法家专门撰书并装裱好的洒金红宣寿联回去,高挂堂上,为娘热热闹闹地过了一次生日。亲朋好友都来了,大家围在寿联下,推杯换盏,其乐融融。抬头看上联“母德大无疆,齐颂凤羽彩云马蹄春意”,再看下联“婺星常有耀,牢记吴门祖训颜氏家风”,我十分欣慰。这里头,包含了母亲的名字和属相,还有美好的寓意在其中。吴氏的“至德”祖训和颜氏家训可是大大有名。
女儿从上小学起,每年的母亲节都会到门外的花店里去买两束康乃馨,一束送给奶奶,一束送给妈妈。应该与从小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关。有一次,母亲听人说这天的花格外贵,回来嘟囔,还闹了点不愉快,孝心和勤俭发生了冲突。
今年的母亲节前,有人早就在群里发帖子:娘在,家就在!娘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娘不在,兄弟姐妹是亲戚!有娘的朋友,不管你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回家看看老娘……可惜,这一天我没能回去。
我不知道娘这天是怎样过的,我不敢给她打电话,怕她听不清,更着急。更怕她听见手机响,忘了拄着的双拐,起来去找手机……
我知道,这个时候,农村的兄弟姐妹们都在忙。对于我来说,闲不住的是这颗游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