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丹霞印象

来源:作者:郑子时间:2016-05-23热度:0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比广东一丹霞。”记得小学语文老师讲完《桂林山水》后,冷不防抛给我们这样一句诗。没等我们反应过来,老师已卷起课本,带上他的粉笔盒下课去了。且不说丹霞到底有多美,就连她是什么东西,那时我们还搞不清楚。有人说是湖光岩,有人说是白云山,还有人说是中山纪念堂。据说中山纪念堂结构异常坚固,内部空间很大,中间不见一根柱子,堪称建筑艺术之杰作。山旯旮的孩子能懂那么多,我已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哪里还有勇气和能力去评判他们谁对谁错!那时我们把老师当作神,他们下课回去了,谁还敢敲门问个究竟?

直到中学学习乡土地理,我才知道我们广东有四大名山,而丹霞山正是其中之一。原来这丹霞山就是小学语文老师所说的“广东一丹霞”!虽然与我们小时候猜想的丹霞相去甚远,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丹霞在我心中的美好印象。上大学第一个元旦,我也跟大家一样,通过明信片将快乐寄给四面八方的朋友。刚好看见一套《丹霞日出》的明信片,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一套四张,或是红日渐露,或是旭日东升,形态各异,催人奋进。我分别给卡片配写赞美丹霞的小诗,一并作为新年礼物分享给四位最要好的友人。

大学毕业前夕,几个初生之犊似的同学聚集月影湖畔,谋划成立文学社,试图构筑一个小高地为文学摇旗呐喊。刚好同学中有一个叫丹霞的,于是顺手拈来就叫丹霞文学社。后来,社刊《丹霞》出了好几期,每期封面必有红日和霞光。封面分两次印刷,先印好黑色部分,再将红日和霞光套红上去。虽然手工印刷有些粗糙,但那每期不同的红日和霞光,不知照亮多少少男少女的文学梦。

由于丹霞的美好形像早已固化于心,而且海上、平原、山林的日出也都看多了,所以这次跓足丹霞山长老峰观日亭,少了很多期待和冲动。甚至听到有人叹惜道:“可能今天雾大,看不到日出了!”自己也不感到失落。不知不觉目光早已由专注东方,转到白雾环绕的群峰。群峰犹如披着轻纱的少女,在清晨的迷雾中若隐若现?!俺隼蠢玻 蓖蝗挥腥司?。大家不约而同伸长脖子,面朝正东。可是映入眼帘的仍是薄雾、流云。原来是一小伙子用平板电脑拍摄,屏幕显示云朵周边闪着红晕,他便大胆断定太阳快要升起来了。毕竟镜头与肉眼不同,它能看见我们还未看见的东西。从平板电脑截图,还可看到清晰的峭壁和险峰。特别是那上大下小、顶部削平并朝东北方向斜伸的石峰,既像猪八戒头戴的佛帽,又像足球明星倒挂金钩那凌空一脚。不多时,红日果然露了一下脸,但很快又隐入了云层。等她再次探头时,已是喷薄而出,霞光满天。刚才仍高山大岭似的云团,此时已化成奔跑的苍狗和羊群。远处彩云衬托,近处奇峰、石柱、石壁打底,这幅高清版的《丹霞日出》,不仅海上、草原日出无法比拟,料想当年《丹霞》社刊那位才高气傲的美工,恐怕也无法描摹。

人们还在啧啧称赞和不停地拍摄的时候,我回头眺望迎着朝霞的群峰。薄雾渐渐散去,俊秀的山峰宛如徐徐掀开面纱的少女。那些裸露的岩壁,浸染了朝霞的绯红,有如少女含羞的脸颊。霎那间,我领会了“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真义。这些泛着红晕的岩壁,撒落在群山和丛林之间,好像国画大师的留白,又像雕刻名家的镂空。通过这些留白和镂空,丹霞把红润的皮肤和弹性十足的肌肉,甚至是人世间最根本、最神秘的美,和盘托出,呈献给游人。她不把美藏着掖着,就是锦江边那睡美人,想必也是挽着长髻在层层叠叠的席梦思上裸睡。

丹霞的山,既可远眺,也可近观,还可攀爬和游玩。不像桂林的山,印象中更适宜远眺?;夯毫鞫慕踅闼?,温润如玉,也不似漓江水明丽奔放。来到江边,刚好看到一对鸳鸯在追逐嬉戏,正是“两只鸳鸯闲戏水,一江翡翠喜添花?!?/p>

学生时代游广西谢鲁山庄,看到一位名叫王祝光的诗人留诗一首,记得最后两句为“只在此山中,不愿回桂林。”这两句诗题在精致小巧的谢鲁山庄,令人觉得多少有点夸张;要是在这丹霞山中,就算反复吟哦“只在此山中,不愿回桂林”,相信也没人敢说你矫情。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