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故乡的集市很是热闹。我小的时候物资没那么丰富,但集市赶集的人还是很多。每次大家有事无事,也许是为了那份热闹,周围村上的人都骑着自行车来庆祝这个节日。
孙吉镇上每逢阴历二、五、八赶集,我高中就在镇上读的。虽然现在离开孙吉镇二十多年了,但经年往事,让人回味留恋。
我在孙吉镇读书三年,经常在下午便走出校门,站在集市上,徘徊沉思?;蛘吆图肝煌б黄鹣蚨⒉?,到东坡的柿林寻找少年的欢乐。长长的东坡,看蓝天白云、听阵阵习风,旁边的地里树影婆娑,草木葳蕤。少年的豪情在这里迸发,发誓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去翱翔。来到陡崖边,摘一颗红红的酸枣,只让人酸的牙痛。或在镇口,一毛钱买一个嘣嘣或火烧,来满足自己的饥肠辘辘的肚子?;褂斜呛谘矍盎蔚醋?,直让我们眼馋?;蛘呶ё盘ㄇ蜃?,开始自己少年的游戏。有一天,看到拍《血溅秋风楼》的车队经过镇口,被我们围的水泄不通,看外来的精彩……
一切是那么真实,仿佛就在眼前发生!每逢阴历的二五八,就在学习的间隙,走在集市上?;蚴窃诟缂改?,当假期与集市日子有交集的时候,吃过早饭我就骑着自行车匆匆向集市上赶去,像是和它有个约定,而这个约定是恒久不变的。
这个孙吉镇的十字路口,北通万荣的荣河,南达临晋镇,东到北辛,西至黄河岸边的南赵。周围村上的年轻人,从这里出发到外地工作、学习、做生意,送别是这里最为常见的画面。有母亲对儿女的嘱托,有父亲沉默的抽烟,有情人的深情话别,有妻子送别丈夫的缠绵……更有从这里归来,大家深情地拥抱,笑容幸福地挂在了脸上,激动的泪水无法抑制夺眶而出,嘘寒问暖也只有回到家里才能被提及。如今,孙吉镇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但在我小的时候,到镇上赶集是我的奢望,因为经济的拮据已经让我寸步难行。当然,集市是吸引我的,有许多我渴望的美味,那热锅内散发出来的香味让我垂涎三尺,而且集市上还出售许多我们渴望的玩具,就是那个新华书店还卖着我喜欢的小人书。最想坐在冒着热气的羊肉泡馍锅前,吃一碗令我心旷神怡的羊肉泡。记得初中时候,来镇上参加运动会,体育老师带我们每人吃了碗羊肉泡馍,真让我得意了很久。虽然参加运动会没取得什么好的名次,但混了个肚子圆,也感到心满意足了。记的上小学的时候,我和同村的樊勇、樊文治就是在一个周末去泓芝驿镇赶集,照了张合影,至今我还保留着,给我童年绚烂的色彩。就是为了那张合影,我们花费了半天的时间,走着去走着回的。当然在我小时那会,集市上还专门有个牲口交易场所,那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牲口市场在孙吉镇南端一块低洼的地方,里面交易牛、马、骡、驴、猪、羊、兔等牲口,基本上是每种牲口占据市场的一块。贩子在谈价格时,两个贩子的手藏在一个人的衣袖里,讲价时变化指头,如果达成协议,大家会心一笑,然后贩子分别回到牲口的主家汇报。当然交易前,主家也是给了自己贩子的心里价格的。爷爷是个优秀的牲口贩子,基本上吃这口饭的。但现在少了这个行当,总觉得现在的集市单调了很多。虽然现在物资大丰富,各种食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新鲜的蔬菜也躲开了季节的限制,随时都可以买到,新鲜的南方水果也随时都有,这是乡亲生活富裕的原因。
最明显的变化,孙吉集市开了许多家有特色的小吃店,还有几家超市。远远的,家乡的饭香就飘了过来,让我不能不驻足。小吃有当地的凉粉荞麦饸饹、羊肉泡馍、肉夹馍、馍夹菜、火烧、油糕、油饼、裤带面、油泼面、麻花、煎饼、卤鸡蛋、韭菜盒子等等;现在还有外来的烧烤、串串、臭豆腐、烤肠等等;也卖有各种各样的水果,苹果、梨、香蕉、梨子、西瓜、甜瓜、香瓜、葡萄等等。超市迎接着故乡人的富裕和满足。许多食品在我那个时候就有卖,现在我每次回老家赶场,总是搜寻过去的美味。镇口一对老年夫妇卖的油坨坨味道最好,最能勾起我们对故乡的美味记忆,今年回家还专门去品尝了!
每到赶上逢集天,镇上就更加热闹了,除非被大雨瓢泼所干扰。家乡的赶集日,是乡亲的商品交流日,也是乡亲联络交流感情的日子。镇口,更是他们碰面说话的地方。“赶集去”就是赶的一种热闹,赶的一种聚会。在这里见见老朋友、老熟人和老相识,并且会会新朋友、看看新事物?!凹笔恰熬刍帷薄ⅰ熬奂钡囊馑?。“赶”并不是“匆忙”的意思,而是愉快地参加一个聚会,一个约会。只要站在集市上,可以了解参加聚会人的多少,可以看见陌生的外地人,可以了解赶集人的多少。在这里可以了解整个镇子发生的事,如哪个村的小孩降生了,哪个村哪个人考上了名大学,哪个花甲老人去世了,哪个村做生意的在外面发了大财,哪个村的人在外面当了大官,哪个村的红白喜事办的体体面面……一切的一切,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在这个镇口上演和重现。
现在,我在远离孙吉镇的一个城市生活,并且随着母亲来我这边生活,将不可能长时间站在集市追忆过去,似乎我与镇上集市渐行渐远。但同学的电话向我描述着它的繁华和发展,我的心一直陪伴着它。在耄耋之年,我还将站在这里,和同学、和我的父老乡亲把酒言欢,共话黄土地上情思。
不管怎么说,我周期的和不定期对它的思念,也将是我对它的一种补偿。
2016年5月20日写于成都家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