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南诏国:与唐朝暧昧一百七十年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6-06-23热度:0

在唐朝初年,云南并不完全在唐朝统治之下,因为当时云贵高原的洱海一带有许多小的民族政权。这也是在云贵高原上古滇国灭亡后再经历了中原汉朝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朝,尤其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分裂,没有统一政权,云贵高原上中央就自顾不暇了,虽然在隋朝,国家大一统,但北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隋朝威胁比较大,所以隋朝对云南的统治比较松散,基本上隋朝没有直接的管理。到唐朝初年,云贵高原上政权林立,尤其以洱海附近的六个少数民族政权最有名。他们互不役属,这六个国王合称“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舍龙之子细奴逻继承蒙舍诏(王)。此时,洱海周边也出现了几个比较大的诏(王),洱海北面是河蛮人的浪穹诏(今洱源)、邆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洱海东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诏(今宾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诏(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诏(今巍山),这些诏被汉史合成为“六诏”。

蒙舍诏在诸诏之南,又称为“南诏”。其实南诏是哀牢王族中的舍龙(意为“大老虎”)族,为避难迁居至邪龙(原哀牢国领土、今云南巍山)。邪龙本是哀牢国领土,被汉朝强行设置为邪龙县,划归益州郡管辖,汉朝势力退出后被豪酋占据。舍龙一族的到来,很快得到哀牢人的支持,势力不断扩充壮大,逐渐形成以舍龙一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开始被称作“蒙舍龙”或“蒙舍”。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为获得唐帝国的支持,蒙舍诏细奴逻派子逻盛炎出使唐帝国,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其他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辏ü?13年),唐玄宗封南诏皮罗阁为台登郡王。其余五诏均归附青藏高原的吐蕃,当然唐朝扶持南诏主要是用来遏制吐蕃的。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与吐蕃关系暧昧,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辏ü?38年),皮逻阁谋乘胜兼并五诏,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六诏为一。王显向朝廷代请,得唐玄宗允许。《新唐书》:“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薄坝忠云茰}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赐锦袍、金钿带七事。于是徙治太和城?!碧菩诟蹶烹肺睦锼?,蒙归义效忠出力,讨伐西蛮,“彼(指五诏)持两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残破”。皮逻阁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参与军事,先灭越析,次灭三浪,又灭蒙嶲,很快统一六诏,南诏算正式立国。所以公元738年,就被史学家认为是南诏建国时间。公元739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唐朝亦用兵于南诏,《新唐书》:“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

从此,南诏国开始了与唐朝两百年的暧昧关系,时而亲近,时而战争,时而与唐朝亲近,时而与吐蕃友好,但整体来说与唐朝友好的时间很长,与吐蕃仅有短暂的友好,南诏与唐朝进行了三次战争。

南诏与唐朝的第一次战争是在公元750年-公元785年,天宝九载(公元750年),阁逻凤路过云南(即姚州),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同行的妇女,勒索贿赂,阁逻凤不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逻凤。阁逻凤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取羁縻州。史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为云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谋,虔陀矫诈,待之不以礼。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哥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出戎、嶲州,往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请和,请还其所虏掠,表示愿意归附于唐朝,若不允许则“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鲜于仲通不许,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被南诏击败,唐军死六万人。南诏方面亦损失惨重,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公元752年,吐蕃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公元754年,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全军覆没。这是唐最后一次出兵。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叛,唐无力再进攻,可是南诏还有意归唐。阁逻凤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诏德化碑),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对臣属说,后世可能又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阁逻凤知道依附吐蕃害多利少,两国关系是不能持久的。

公元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诏、吐蕃联军,使其损失惨重。唐德宗派遣大将李晟、曲环率北方兵数千,联合当地唐兵,大破吐蕃南诏军,追击南诏军过大渡河。吐蕃南诏军数次失败,损失超过十万人?!蹲手瓮罚骸吧戏⒔那?,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薄缎绿剖椤罚骸暗伦诜⒔兰坝闹菥栽ǎ肷侥媳?,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贝罄哪辏ü?79年),南诏与吐蕃战败后,吐蕃悔怒,南诏恐惧,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吐蕃改封南诏国王为日东王,取消“兄弟之国”的地位,改为君臣关系。吐蕃在南诏征收重税,险要处设立营堡,还要南诏每年出兵助防。异牟寻感到依附吐蕃的害处。天宝战争后不到半个世纪,南诏还是“弃蕃归唐”了。

公元794年,南诏在洱海边的点苍山神祠与唐朝使臣举行盟誓,南诏之主异牟寻面对天、地、水三大自然神与五岳四渎之灵,率文武大臣发誓:“请全部落归附汉朝(即唐朝)”,南诏管辖的各部落首领也表示:愿归清化,誓为汉臣,永无离贰。唐廷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南诏印”;以南诏统领的疆域设置“云南安抚使司”,政区长官为“云南安抚使”,由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南诏由云南安抚使节制。南诏之主异牟寻遣其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献地图、方物于唐朝。唐朝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副之,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岩为判官。赐异牟寻黄金印,印文为“贞元册南诏印”。使者到达南诏,异牟寻离开座位,跪着接受册印,稽首再拜;又接受所赐服备物,说:“开元、天宝中,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p>

第一次南诏和唐的战争,以唐胜利终结,南诏依然为唐的藩属国。第二次南诏和唐的战争是在公元829年到公元830年。

公元829年,剑南节度使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资治通鉴》:“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新唐书》:“明年,(南诏)上表请罪。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碧莆淖谧夹砟馅蠛停⒃蓟ゲ幌嗲?,又用李德裕为剑南节度使,整顿边防,训练士卒,防南诏再来攻掠。此次,南诏已经侵犯到成都,掠走成都蜀锦技术人员、建筑艺术家数人。

第三次南诏和唐的战争是在公元859年到公元870年。860年,安南引南诏兵乘虚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不久唐军再次占领安南。863年,南诏攻破交趾城,唐军退守岭南。866年,唐安南都护高骈大破南诏军。髙骈率五千士兵渡江,在邕州打败林邑兵,进攻南诏龙州屯,蛮酋逃走。酋龙派杨缉思助酋迁守安南,以范脆些为安南都统,赵诺眉为扶邪都统。咸通七年(866年)六月,髙骈到达交州,取得多次胜利,士兵作战积极,杀死敌将张诠,李溠龙率万人投降,髙骈攻破波风三壁。南诏杨缉思出战失败逃回,唐军趁势攻入城池,唐朝髙骈斩酋迁、脆些、诺眉,献上首级三万,平定安南。869年,南诏军开始进攻西川。875年,髙骈率五千人渡江,到达南定,大破南诏军,用缴获南诏军的物资来补给军队。监陈敕使韦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补充高骈的部队,髙骈继续进攻南诏,多次击破之。髙骈又大破南诏蛮于交趾,杀获甚众,包围交趾城。髙骈督励将士攻城,于是攻破城池,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的朱道古,斩道三万余级,南诏余部逃走。髙骈又击破归附南诏的土蛮二洞,杀死他们的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达到万七千人。颜庆复到达新都,南诏分兵去抵挡他。甲午,与颜庆复遭遇,颜庆复大破南诏军,杀二千余人,蜀民数千人争操芟刀、白以助官军,呼声震野。乙未,南诏步骑数万到达,恰逢右武卫上将军宋威指挥忠武二千人至,立即与诸军会战,南诏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甲兵服物遗弃于路……高骈到达成都,派步骑五千追击南诏军,至大渡河,杀获甚众,擒其酋长五十多人,押送回成都,斩之。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称为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都处于南诏与西川之间的要地,各置兵数千镇守,使南诏失去再战的勇气。髙骈写信给骠信,骠信非??志?,把他儿子作为人质送给唐朝,誓约不敢寇边。

南诏长期与唐朝战争,宋威、髙骈等率唐军数次大破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甚至到了征十五岁以下的男子为兵、而让妇女代替男子耕种的地步。乾宁四年(897年),唐朝西川节度使王建说“南诏小夷,不足辱诏书。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不必下诏给南诏。与唐朝作战,南诏要依靠黎、雅间的刘王、郝王、杨王等浅蛮部族。王建严厉对待这些部族,南诏与这些部族不敢侵盗。后来这些部族首领泄露军机,都被王建杀死。乾宁四年(897年),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起兵杀死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南诏在今云南一带,洱海地区是南诏的首府所在地,以大厘城(今大理)为中心的十睑(赕)是南诏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十赕是:云南赕(今祥云、宾川)、品澹赕(今祥云县城)、白崖赕(今弥渡红崖)、赵川赕(今大理凤仪)、蒙舍赕(今巍山)、蒙秦赕(今漾濞)、邆川赕(今邓川)、大和赕(又作矣和赕,今大理太和村)、苴咩赕(今大理古城)、大釐赕(又作史赕,今大理喜州)。南诏鼎盛时期的疆域,东面包括两爨,东南到达安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女王国的国都在今泰国的南奔)接界,西南河骠国(骠国的政治中心在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

可见,南诏在唐朝时与之关系亲密,但后两次的南诏和唐朝战争,已经威胁到了成都,并对侵犯成都,使高骈对成都的城防进行了改进,基本上形成了成都的格局。

南诏文字受汉字的影响很深,唐武后圣历元年(698)所立的安宁《王仁求碑》的碑刻文字所用皆为武则天颁行的字体,同时还运用了唐代民间流行的俗字体,如冈(罔)、(闭)等。具有典型性的《南诏德化碑》通体全是唐代汉字,且辞藻华丽,颇具唐风。在佛教传入南诏后使用汉字更为普遍,著名的《南诏中兴二年国史画》是反映南诏历史的国史画卷,秘藏王宫内供王室成员观看的,画卷的款式、题记皆采用汉字,画卷外的补充说明文字卷亦用汉字。南诏还使用僰文记事。僰文即用方块文字记录白语的文字,或将汉字笔划作部分增减而成的表意记音文字,这种文字创始于南诏时期。僰文多用在有字砖瓦上,在云南许多古城遗址中都出土了刻有这种僰文的有字瓦?;褂杏脙k文写成的《僰古通记》。但这种僰文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在南诏以后基本没有人使用。

在诗星璀璨的唐朝,作为仰慕中土文化的南诏,能够涌现一批有造诣的少数民族诗人及其作品,是无须置疑的。只是这一批诗人及其作品,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已经无法获知他们的名字,也无颜再睹他们的诗作。南诏杰出的诗人除杨奇鲲、段义宗外,还有赵眉隆、赞卫姚岑两人,而且他们在出使唐朝时还写过诗作。从段义宗《题判官赞卫有听妓洞云歌》一诗可知,赞卫姚岑的官职是判官,《洞云歌》是赞卫氏所作,段氏唱和。赵眉隆亦“有词藻”。这就证明,有史记录的这4位南诏使,同时也是南诏的4位诗人,他们之间应有唱和作品,只是未被历史记录。另外,世隆时期的董成也应是一位有造诣的诗人,世隆曾“遣清平官董成至成都”(《南诏野史》),被剑南节度使李福囚禁,险些被杀。因此有人认为《思乡》一诗是董成所作。道南和尚疑为南诏时期的一位僧侣诗人。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天启《滇志》卷二十八皆载有唐道南和尚《玉案山》七律一首,筇竹寺在玉案山,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三云,筇竹寺,“唐贞观初建”,元代郭松年就曾经在此地见到过“梵宇云堆筇竹老”的景象(郭松年《筇竹寺》),可推断道南和尚为南诏时筇竹寺僧。留有诗名的南诏诗人还有居住在楚雄五楼山的王载玄、张明亨。南诏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人,南诏王寻阁劝即是著名诗人之一,他的《星回节游避风台》一诗被千古流传,其诗云:“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南诏王),翊卫类夔契,伊昔今皇远,艰难仰忠烈;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此诗颇具唐诗风格。南诏官员中也有不少的诗人,布燮(清平官)段义宗的诗歌广为流传。南诏散文的造诣也较高,流传极广的《南诏德化碑》是散文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碑文洋洋洒洒数千言,辞藻典雅,文字高洁流畅,跌岩生姿,一气呵成,颇有唐代散文大家的文风。

可以说,南诏文化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南诏政权能维系近一百七十年,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妆淡抹的一笔。

                                                                              2016年6月20日于成都家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