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行走在新余夏布绣博物馆

来源:作者:袁赣湘时间:2016-07-17热度:0

散文:                                                                 

                                                              行走在新余夏布绣博物馆

                                                                            袁赣湘

      一个偶然机会,让我在新余市北湖路与长林路交汇处一栋古朴典雅的两层建筑前停下了脚步,这栋门楼上“夏布綉博物馆”六个大字吸引了我。“夏布”对于我这代人而言,或多或少还有许多记忆,我在童年时候就用过用夏布制做成的蚊帐,也听说过许多夏布的故事。但几十年的时光过去,对于“夏布”这个词,仿佛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今天看到了这个以夏布绣命名的博物馆,我定要进去看一看。

                                                                                     一、

      踏入博物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两米长、一米宽的夏布绣作品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一眼就看出这是新余籍知名画家傅抱石先生绘制的名画《丽人行》。刚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幅宣纸画,作品显得极为精致,令我目不转睛。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一幅夏布绣的双面绣作品。我立刻从正面、反面反复地看了数次,发现正反两面的刺绣如同是复制出来的,画乡中的“丽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栩栩如生。整幅绣品不但大气、天然、粗犷、质朴、高雅、俏丽,具有极强的通透感,且连每一位“丽人”的眉毛、嘴唇都能数得清楚,真正把“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采用了透底针、虚实针等多种针法,似虚非虚、似实非实,在融合了夏布自然的肌理,整幅绣品色泽古朴,散发出典雅深沉的独特魅力,达到了美轮美奂境界。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她们的镇馆之宝,由六位夏布绣高级工艺大师经过一年多的绣制才竣工,现在这幅作品的价位已高达七位数字。我为能近距离地欣赏到如此精美绝仑的夏布绣品而骄傲。

      缓步迈向二楼,又是幅以傅抱石大师作品改绣的《江山如此多娇》映入我的眼球,整幅夏绣作品如鸿篇巨作一般壮丽、磅礴和大气,让人大有如落入意境之中之感。我俨然发现我走进了一座中国古代刺绣的艺术长廊。整个二楼无论是墙上挂的,还是玻璃窗内摆放的,既有现代夏布绣的山水画,也有很多民间刺绣作品的童帽、云肩、坎肩、百花帐等作品。有精致美观的狗头帽,有雕龙绣凤的红坎肩,有古朴清雅的古人服饰,有芳香扑鼻的香包,还有让人看得心酸的、古代妇女用来裹脚的“三寸金莲”绣花鞋......很多作品是贴布绣和纳纱绣,绣品上还绣了祝福的话语。针法大多以平绣为主,有的古朴素雅,有的粗犷质朴,有的典型深沉。展馆最里头还放着一台织布机和一张古代夫妻睡觉的双人床,这两件展品都让人眼前一亮,这台古老的织布机早已让现代人陌生,如同出土文物一般。至于那张古色古香且典雅、精致的床上,无论床的案头、床两边挂幅和床铺上的绣被、床单,都绣了很多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安居乐业的菊花、象征夫妻天长地久的鸳鸯鸟......甚至还留有“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薄胺蚋酒朊肌?,“福禄寿喜”绣字??蠢垂糯嗣腔故呛苡猩畹那槿?.....馆内藏品达到1100件套,其中江西民间刺绣文物类1000件、夏布艺术刺绣精品50余件。这些绣品有大有小,品种繁多,画面有山水花鸟,也有人物动物。形式可以软裱、硬裱和利用大小立屏的框架镶嵌,还可以用在家装的墙体和玄关等上面露脸。它立体感极强,层次分明。听说许多民间绣品均来源于传世、收购、征集、复制和创作,大多绣品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我对古代劳动人们的勤劳、智慧、质朴与纯真而肃然起敬。馆中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入人眼球,那么的令人留连忘返,那么地让人如痴如醉。

                                                                                    二、

       夏布以苎麻为原料。苎麻是世界公认的“天然纤维之王”,有着“富贵丝”的美誉,在国际展会上被称之为“中国草”。江西是中国苎麻四大主要产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开始从事苎麻耕种和使用手工织布。一株苎麻经过勤劳手巧的织娘精细打麻、绩纱、经纱、刷浆、织布等纯手工操作流程,再经过加灰锻濯漂白,最终制成白纻细布和上等的平纹布、罗纹布。

       据新余史载,新余作为最具麻纺文化历史渊源的沃土,自2600年前就与麻纺结下不解之缘。在1600年前的《搜神记》中,就记载“毛衣女下凡豫章新喻(豫章新喻即今新余市)”的美丽传说。相传牛郎织女在新余仙女湖相会后来到分宜生活,织女不但教会了当地村姑用苎麻织夏布的技艺,还带领村姑在溶洞内织布。直到现在,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在洞内织布的传统,房前屋后还有专为织夏布挖的洞,成为当地一大人文奇观。新余麻纺,又主要集中在分宜县。

       自唐朝开始,分宜县“岁贡白苎布十匹”。分宜夏布由此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宋朝时,袁州知府的进贡表曾称:“袁郡之邑,向进苎布,今俱归分宜督办”。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还收藏着一匹乾隆下江南时携带回宫的分宜夏布。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任分宜教谕时,对分宜种麻织布的盛况进行了认真的实地考察,并在《天工开物》中专列“腰机”和“夏服”两章,图文并茂,加以介绍说明。据《新余市志》记载,新余纺织业主要有棉纺、毛纺和麻纺,以麻纺织为最早。麻纺织集中在分宜县。

      上世纪20年代,分宜县年产夏布10万匹,进入手工夏布生产全盛时期。聪明、智慧的分宜古人又用手工织成印花夏布,使其所产的夏布以“轻如蝉翼、薄如宣纸、软如罗娟、平如水镜”而著称。1915年还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夏布以其牢实耐用、挺括滑爽、透气排汗,用途广泛,可作高档的服装、床上用品、褥垫、墙布、门帘、工艺美术品面料。因此夏布工艺被誉为“纺织品活化石”。从而使夏布、瓷器、茶叶并称江西三大特产之一。

      上世纪70年代,传统夏布因颜色单一、手工织造工序繁杂、成批量工业化加工困难,受到化纤、混纺和工业化纺织的严重冲击,渐渐淡出消费者视线,产业急剧萎缩,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近年来,由于夏布的纯天然、纯手工、无污染以其牢实耐用、挺括滑爽、透气排汗的特性,可作为高档服装、床上用品等方面的广泛用途,以及突出的商品、艺术属性和经济价值明显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有着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如今,在新余市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麻纺产业链,年加工夏布60万匹,年生产夏布床上用品100万件,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90%以上出口到巴西、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家,夏布绣艺术品被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爱好者收藏。夏布艺术已成新余市独具特色的名片。

                                                                                  三、

       夏布绣俗称“麻布刺绣”,是以中国夏布为绣地、以材质命名的绣种,是中国二十八绣种之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据有关专家考证,夏布绣主产生于江西新余、万载、分宜等民间乡村,起源于北宋初年(公元970年左右)。它与我国其他民族刺绣一样,通过民间的交流往来而传播。只不过那个时期的绣技较为简单,用麻纤维在织物上用辫子股针法绣出图纹、文字。千百年来,民间妇女的夏布绣大多贴近民间装饰,喜庆婚嫁、生儿育女、祈富增寿之类的图案,以此来表达吉祥富贵、事事如意等美好祝愿。与祖国传统“四大名绣”不同的是,夏布绣粗犷质朴,典雅深沉,针法复杂,重线条、弱色彩,以简胜繁,一片片淡彩晕染,颇具水墨丹青画的独特神韵。夏布绣的主要特征是在刺绣过程中通过线条排列的粗细疏密及虚与实的交替互动来表现物理形态,以最简单的线条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最丰富的视觉效果,线条较为突出,色彩相对弱化。夏布质地粗犷、古朴,经纬分明、自然清晰。它可以让人欣赏到厚重的历史感,在“陈旧”中体现“历史纹理”。又由于夏布面料与其精巧、细腻的绣工结合,对比强烈、反差大,可形成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视觉效果。夏布绣因受交叉型刺绣影响,带有浓厚的新余气质,绣品胚布是材质特殊的夏布,颜色深浅不一,纹理疏密相间,其作品绣面平整、线迹精细,针法丰富灵活,画面质感强烈。从而使夏布绣达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意境。无论从技法、材料、工艺、装裱等方式着眼,夏布绣都有其难以复制的特色。以配色柔雅、淡彩晕染,颇具水墨丹青之神韵,独特艺术语言和创作魅力。如同新余本土画家傅抱石大师的国画一样,即带有新余特殊的情感,又彰显了本土文化的特性。在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和现代人文艺术元素后,再经过刺绣工艺大师们的大胆创新、创造,更加凸显了夏布绣的艺术特征与个性。

                                                                         四、

        2014年7月,全国首家“夏布绣博物馆”在新余市开馆。博物馆建筑面积650平方米。说到“夏布绣博物馆”,不得不说一位在新余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人,她就是中国刺绣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女士。

       我曾读过张小红的励志故事。张小红出生在“剪纸之乡”的九江瑞昌。在她印象中她的太婆是位远近闻名的女红高手,耳濡目染下,刺绣在年仅5岁的张小红心中扎下根。在新余成了家的她,每次回九江看望公婆,都会买些刺绣类的书籍,连她结婚时的枕套、台布都出自自己的手,还帮她的姐妹绣过电视机套、窗帘等绣品。

       作为五十年代未出生的一名妇女,进入21世纪之年,年过40的她也成为一名下岗职工。丈夫工资很低,自己没有收入,儿子正在上学。面对经济窘境,张小红想到了自己热爱的刺绣手艺,可那时她只擅长一些民间刺绣,对于艺术刺绣所知甚少。

       涅槃重生,须脱胎换骨。张小红与丈夫商量后,毅然拿着家里仅有的2万块积蓄去苏州学习艺术刺绣。在苏州刺绣艺术厂学艺的那段时间,因身上钱不多,想学的东西又太多,她只好每天四点多钟起床,很晚才回到住处,珍惜每一个朝朝暮暮,硬是以如痴如醉一般执着学艺?;蛐硎撬男某稀⑶诜芎椭醋挪恍?,终于感动苍天,让她在刺绣艺术之路上取到了“真经”。

       接下来的创业又让她在既艰辛又坎坷路上一路“裸奔”。没有雄厚资金作后盾,张小红把儿子的房间腾出来,办了一个“百灵”刺绣室,联系身边喜欢针线活的姐妹,一边教她们夏布刺绣,一边自己琢磨夏布绣如何在原有的特色上继承、创新和创造。

       越来越多热爱夏布绣的姐妹加入到她的团队。2004年初,张小红在新余市“抱石画院”举办了夏布绣个人作品展,一时间在新余市产生极大反响,还得到新余市妇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鼓励。张小红干劲、信心更足了,她看到了夏布绣光明的市场前景,也看到了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绣种蕴藏着的潜力。在展览中小有收获后,张小红筹集资金创办渝州绣坊,面向社会招收和培养绣娘,凡热爱夏布艺术绣的姐妹她都接纳并免费传授绣技。

      “百灵刺绣坊”第一年不仅没挣到钱,还赔了钱。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还背负外债。家人对张小红的“刺绣”事业产生了质疑和反对。巨大的经济压力,曾让张小红萌发放弃之心。

       如果说第一次张小红到苏州只是去“学艺”,这一次她要解决“增智和升华”问题,必须思考夏布绣要如何立足本土文化元素,在传承中继承,在日益现代化发展中让其文化内涵、艺术张力、审美观更加丰富。要思考夏布绣技艺有更多的创新,打造出更加独特、清新、典雅的风格,她坚信,只要她敢于坚持,敢于创新、创出特色,夏布刺绣定会开创继苏、粤、湘、蜀四大名绣之后的又一新绣种,她要成为开创夏布艺术刺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5年,张小红带着自己的夏布绣作品参加展览,她发现其它名绣对夏布绣有排斥,还存有歧视和偏见。这件事深深刺激了张小红。她认为中国“四大名绣”追根溯源都是从民间刺绣发展而来,江西有着几千年民间刺绣历史,民间保留了许多传统优秀的刺绣,很有历史味道和独特之处,只不过艺术刺绣的发展起步比较滞后。张小红在心里憋足了一股劲?!拔冶匦胍岢窒吕?,一定要尽最大力量把饱含历史价值和独具江西特色魅力的手工艺夏布绣发展起来?!?/p>

       以夏布为材料的手工艺术刺绣,在刺绣过程中通过线条排列的粗细疏密及虚实交替互动来表现物理形态和立体层次,又通过融合夏布自然的肌理及水墨国画的典雅,大胆地突出线条,相对弱化色彩,这既有它独特的地方韵味和特色,又使其绣面配色淡雅、质感强烈,无论是山水、人物和花鸟的造型都显得淳朴自然。但不可否认,夏布绣作品很多是临摹古人、前人的画作为蓝本,缺乏更多的创新,使绣品的生命力、扩张力和艺术升华空间有限,或多或少还步入其他绣种之后尘的嫌疑。夏布绣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和创新,如何打造夏布绣的精品,让夏布绣不仅仅是艺术品,最终要成为能被消费者接受的实体商品,走进千家万户。这就是张小红要面临的现实和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好一番深思熟虑,张小红一边以古代名画作为蓝本的二次创作,一边又拜师学艺和增智、引智,一边又在挖掘夏布绣历史文化底蕴中狠下功夫。除自己潜心挖掘、不断总结、竭力创新外,还与多所全国知名艺术学院进行横向联系,集合众家之长,尝试别具一格的夏布书法、绘画艺术,推陈出新出一批原创性的夏布绣艺术精品。同时,她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艺术刺绣针法,运用透底针、平针、施针、套针、虚实乱针、滚针、小交叉针等40多种针法,将粗犷古朴的夏布面料与精巧、细腻的绣工结合,独创出“夏布绣”这一刺绣艺术的新领域。使这门古老的刺绣艺术既保留古朴的风味,又融合了其他绣种的精华,还增添现代人的思维、理念和艺术气息。让夏布绣达到了立体感强烈、层次感分明的特征,还具有大气、天然、粗犷、质朴、高雅、俏丽的特性。同时,让绣品大小不一,品种繁多,画面可以是山水花鸟、是人物动物、是书法和励志铭文。形式上可软裱、硬裱,用大小立屏的框架镶嵌,也可用在家装方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高度评价夏布绣:“中国刺绣再添一大绣种,可能就是夏布绣?!?/p>

                                                                             五、

       张小红创办“夏布绣博物馆”的宗旨:抢救、?;ぁ⑹詹?、研究和开发利用古老的夏布民间刺绣,展示、传承、创新夏布艺术刺绣,以全新的面貌向观众展示夏布绣艺术的魅力。馆内陈列的1100多件绣品,是她坚持多年从散落在民间收集、收购、征集、复制、创作而来。这对开发夏布绣作品的题材、纹样、针法,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江西地域文化、民间刺绣艺术,可对江西民间刺绣进行深入研究,为夏布绣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张小红谈到自己办馆初衷,要把夏布绣博物馆定位成集历史、科普、艺术为一身,集抢救、保护、传承、开发与创新江西夏布刺绣的平台和窗口。要通过博物馆陈列的展品,充分展示夏布中蕴藏的深厚资源、开发其中的知识宝库。要通过夏布艺术绣平台,吸纳世界和全国人民的眼球,走进千家万户,融入民众的生活。同时,要深入挖掘夏布绣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夏布绣种提供智力支持,真正打造一张具有新余地方特色的产业和文化品牌。

       值得高兴的是,经张小红和有关部门不懈努力,国家权威机构认定江西夏布刺绣从刺绣材质、工艺、针法及作品风格上有其独特的技艺和个性,风格与众不同,有鲜明的地域性,又独树一帜。被列为全国二十八大种绣种之一,并已入选文化部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

       张小红认为,江西艺术刺绣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直是以民间刺绣为主,在民间依旧有大量宝贵的民间刺绣作品。作为长在红旗下的“五零后”和一代江西艺术刺绣的领军人物,肩上应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江西艺术刺绣作品是无形资产,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她责任和义务要把夏布绣博物馆建成爱国、爱家、爱民族的教育基地,让全中国、全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江西的历史文化,丰饶的物产和勤劳智慧的人民,让更多人除热爱江西的瓷器、夏布、茶叶外,也热爱江西特有的夏布艺术刺绣。

       如今,已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的张小红,身上还有着江西渝州绣坊公司艺术总监、新余夏布绣博物馆馆长、新余市夏布刺绣艺术研究所所长等几十个头衔和荣誉称号。她所创新的夏布绣工艺及作品获国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达46项,获准注册“夏绣”等五个商标。2014年,“夏布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作品先后荣获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金、银、铜奖达60多项。

        这些荣誉对张小红而言,只代表过去和已经取得过的成绩。能把企业做优、做精、做强,能更好地挖掘、?;?、传承、弘扬、创新夏布绣艺术,并做到后继有人,这才是她的最爱和终身愿望。
                                                                                六、

       新余有了张小红,我觉得这是新余人民的幸运,也是江西人民的幸运。因为在江西有着五千万之众,惟有张小红是夏布绣的“碰海人”也仅有张小红在执着坚守,使得这项留传在民间数千年的刺绣技艺而发扬光大。她不但成为江西夏布绣承上启下的真正传人,还开发成为一项极具生命力和集艺术、产业、文化为一体的朝阳产业。

        因一个人的执着坚守而兴了一项产业;因一个人的有所作为让这项产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也因一个人的奋力拼搏而让这项产业成为地方的特色产业和文化名片。她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敢于脱离低级趣味的女人,一个有益于当地民众的贤人。她不但为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夏布绣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成就了一项上传承古今,下惊动天地的伟业。理当得到江西人们敬仰,受到人们尊敬与爱戴。

       我联到李克强总理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破天惊般提出“工匠精神”一词,张小红所坚守的夏布绣不正是李总理“工匠精神”的诠释和中国夏布绣“工匠”杰出代表吗?在提倡“工匠精神”的年代,张小红定会在传承、光大夏布艺术绣中培育出更多精益求精的工匠。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人们对旅游、文化的热崇,对古老的、传统民间艺工的深入挖掘和喜爱,相信有着几千年璀璨历史的夏布,定会伴随着夏绣、夏画、夏书等相关产业及艺术品的蓬勃发展,通过陆路、航空、海上丝绸之路,越过高山、越过大洋,飘扬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轻如蝉翼、薄如宣纸、软如罗娟、平如水镜”的江西夏布和大气、天然、粗犷、质朴、高雅的夏布艺术绣长存在全世界人民心间。为中国沿续“制造大国”,成为“智造强国”补上一场文化、知识、素质、敬业、精工、品牌的再造功课。

      行走在博物馆内,我的眼前浮现一台台有着百年历史的织布机,依旧在“吱吱呀呀”地响着,吟唱着千年不朽的夏布不老传奇。伴随着夏布的创新、创造和更加凸显特色、彰显个性,在融入现代化气息和工艺后,其生产规模定会日益壮大,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亿万人民身上的衣服。

       行走在博物馆内,我的眼前浮现一群群天真无邪、眉清目秀、美丽动人的绣娘们,在一针一线精心创作作品,以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意境,在续写一个千年绣种的神话中苦练本领,精学手艺,成为刺绣业的精英。伴随夏布艺术绣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艺术内涵的不断丰富,艺术境界的日臻成熟,艺术冲击力、艺术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风格的凸显,在凝聚了浓郁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元素后,定会得到更多喜欢民间艺术人们的热衷,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承地方特色的艺术名片。

      行走在博物馆内,我的眼前浮现一批批身着西装、打着领带、提着电脑包的商人,在增长了学识、宽阔了眼界、成熟了心态,高远了价值观后,行走世界各大商行、展览馆,推介江西的夏布和夏布艺术绣作品,让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民间工艺流芳千古,伴随着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手工技艺和有着璀璨文化的夏布、夏绣、夏画、夏书,跟随中国文化一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既是人们的欣赏艺术佳品,百姓消费的奢侈物品和世界各大博物馆珍藏的展品。

       因为越是传统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在世界知识、文化、艺术、工艺不断更新的现实面前,昨天是这个理,今天是这个理,明天还依旧是这个理。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