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古印象
文/沈子尘
贝古·梦境
2009年3月,第一次去贝古,赶了一夜的火车,搭了四个多小时的客车,到达贝古所在的黑石镇时已是日已西斜了。
黑石镇所在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在百度检索到的词条是这样的:地处黔西北乌蒙山脉腹地,平均海拔2200米,素称“贵州屋脊”。县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族等21个民族,镶嵌在县城西部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草海属国家级自然?;で枪笾葑畲蟮奶烊坏春偷湫屯暾母咴厣低?,是迄今国家一级?;ふ淝莺诰焙鬃匀恢智菔孔畲蟆⒚芏茸罡叩脑蕉芟⒌?,被誉为“黑颈鹤之乡”。
贝古,这个地名,还没有去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我脑海里打转,感觉陌生而熟悉,也很有诗意,就像一个梦境,一座古堡,或者甚至于楼兰那么神秘。
贝古,你的名字,已经彻底驻扎在了我的心底,踏上这片土地的瞬间,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已经热情洋溢,这片土地是属于我的,至少我将陪着这片梦境中神秘的土地度过半年,或者更长。而我或者我所在的这个地质项目组的梦想,承载着很多人的梦,走到你的身边,用我们的汗水浸染你神秘的面纱。如果可以,你并不止于实现我们的梦,你将还有更神圣的重担,因为,你当怜惜在你古朴的大山深处一直与你不离不弃的我的兄弟姐妹!
贝古·希望
2008年下半年,对于人们来说,很特别,也很深刻。当经济海啸席卷而来的时候,像我们这种以市场地质勘查项目为主的地质项目部,我们对经济衰退的直接感受更多来自于矿山。煤炭、有色金属价格一路猛降,金融?;裎烈咭谎谑澜绲拿恳桓鼋锹渖⒀俊5飧鍪焙?,省政府上马了一大批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无疑让即将跌入地质经济低谷的我们看到曙光。
我们这个项目组所要去的,就是作为省地勘基金项目之一的威宁煤勘项目—贝古煤炭普查。
由于工区目前还处于普查探矿阶段,厂房、驻地什么设施都没有,所以第一要务,是在工区居中一点的位置得以驻扎。而工区一带最理想的驻地,那就是贝古。
而贝古所在地能给我们地质队员提供的最理想的驻扎地,就是处于贝古心口上的那所小学。主干乡镇公路与小学的距离,从地形图上看尚不到两公里,坐在车上,一直听旁边的司机嚷嚷路在哪路在哪啊,原来是车前盖儿完全把路的景况挡住了,只看见远处路的崎岖曲折,一点看不见车前路的坑坑洼洼,右边是峭壁,左边是陡崖。终于知道,手心出汗与步行远路全身出汗的区别在于尖叫。
也终于知道,梦境并不能真正的反映现实,只是理想化的现实而已!
贝古小学还有一个名字,即香港高岭教工会黄学尧希望小学,刚新修不到两年,两层楼8间教室加两间办公室,这对目前每年只有一百多名一到三年级学生的贝古,其宽敞已经绰绰有余。其正对面50米左右是联营小学“旧址”:学校墙壁没有一块砖,全是打炭沟北面所开采的玄武岩石块所砌,玄武岩倒确实经久耐用,只是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就算是钢铁也锈迹斑斑再不顶事儿。这不,眼前的学校旧址已经成了危房,发黑的石头,灰暗的木地板,空洞的窗户就像巨大骷髅的眼睛,看上去的确有点阴森可怕。
但破旧并否认不了这所小学对这个小山村山里娃儿的意义,事实也许恰好相反。就是这所没用一块砖全部由一公里开外的玄武岩砌起来的学校,已经在这里矗立了20多年。贝古的村长介绍说,本来前几年贝古小学是要被撤销了的,撤销了意味着村里的一百多号低年级学生将全部到离村子四公里开外的中心校上课,来回八九公里的山路,仅仅几岁的低年级孩子怎么受得了,我们家长又怎么能放心!在这个事上,我们小学仅有的两名代课老师,每个月拿着一百块钱的代课老师工资,担起了学校所有的责任,在学校任劳任怨,与村里一起坚持。后来,经过镇里及县里教育管理部门牵头,联系了香港高岭教工会,最终我们村出工出力才修起了现在的贝古小学新校舍。
发黑的石头,灰暗的木板,空洞的窗户,是她们,坚守着贝古的希望!她们并不阴森,也不可怕,相反20多年的风吹雨打,质朴的外壳更兀显其坚定的信念。
贝古·地质人
贝古煤炭勘查项目的开工,是否能够继承贝古人这份希望一直向前?在贝古小学安顿下来后,我们这个项目组都在想。在后来的六一儿童节,我们这个地质项目组代表单位向学校捐赠了一点心意,希望在期末的时候对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能多买一点学习用品,同时给学校师生接引了自来水,但想到希望,这些却相差甚远。其实,每当从山上工作回到驻地一看到那所玄武岩老校舍,我的心底总会笼罩着一层无形的莫名的压力,无形的、莫名的,这种压力并不来源于你我,与你我无关却又在你我心底深深埋藏,无可名状。
贝古小学的西面,是一个大沟谷,沟谷再往西,是一条光秃秃的大冲沟,当地人都叫那条沟叫打炭沟。村民们说,以往每到冬季闲下来时,他们都到沟里挖煤,一把铁楸、一个竹船、一盏油灯,匍匐着爬进一米左右高的硐子,采满一船煤再用肩膀把船子拉出硐口。但后来,国家对私挖滥采矿产资源作了严令禁止,这一带的小煤窑也被炸封。现在他们一年的烤烟用煤、生活用煤都得去很远的地方拉运。
村民们所说的小煤窑所在的打炭沟,那就是这个矿区地表煤炭出露的地方了。当我们在学校安顿好,把项目告示牌立出去后,地质队要在贝古探煤的消息马上就在村子里传了个遍,很多村民都到我们驻地问这问那,问得最多的就是贝古这个地方什么时候能建起煤厂,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心里又怎么会有底呢?
我们是否能够继承贝古人这份希望一直向前?
当我们对矿区总体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对打炭沟一带以往老煤窑清理、编录、采样,钻探进尺一步步接近煤层最终穿越过煤系地层,各种煤样煤质化验结果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心里真的没了底,这个地方的煤炭资源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乐观。继承贝古人的希望,当前期的两个钻探工程施工结束的时候,这也就成了我们地质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贝古·回归
2009年10月,随着最后一个钻孔的最后一根钻杆从钻孔提升出来,贝古煤炭普查区最后一个钻孔施工结束,贝古煤炭勘查工作终止。
我们这个地质项目组也应该走了。
在这半年的时间,我感受着贝古的淳朴与厚重,其实说到底,我感受的是贝古这个小山村人的淳朴和厚重。但淳朴的另外个意思,却是落后!贝古人的生活是艰辛的,这个地方,方圆数十里没有一寸水田,顺着高高的山脊、深深的沟壑也仅仅只有少量可供耕种的土地。贝古人的早饭也很特别,每家的火炉上方都放置了一个铁丝网架,烤几个洋芋扑哧扑哧一剥弄,再蘸上一点辣椒,就成了早饭。但另一方面,贝古人很热情。记得有一段时间贝古村里架高压电线,经常停电,我们驻地没有火炉做饭全靠用电,一停电就开不了锅,第一次停电的时候是去负责我们伙食的那个老乡家吃的。后来,村里人都知道我们驻地没生火,只要一停电,很多人就给我们打电话或者路上碰到就叫我们项目组到家里吃饭,每家都很热情,我们一去总会做很多菜,一边吃还一边说山里条件差,没什么好吃的。去了几次后,我们都不去了,想想啊,本身生活条件就那个样子,我们一去就整好吃的,吃完我们给钱又不要,去了两次三次我们自己也过意不去了。贝古人,他们都是淳朴的,一辈子与大山为伴,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和几只牛羊,安安静静地生活,像山一样淳朴,也像山一样厚重。
贝古确实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犹如一弯湖水,我们项目组的钻机的轰鸣仅仅是一只扎进湖心捕鱼的水鸟,激起的点点波浪最终又将很快回归平静!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突然想起这首离别的诗来,又是另一种味道。踏着3月的春风而来,在尚未感觉到冬日寒风的凌厉的时候,我就将离去。贝古,我真的不想沉默,当我雄心勃勃地来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在你宽广厚重的土地上高歌一曲,或者,用我们钻机的轰鸣声让你从千万年的睡梦中醒来,但我们没有做到!半年的时间,每次爬上那片沉寂的山脊,我的心里都在惦念:让我们继承起贝古人的希望一直向前吧!但山脊依然沉寂,没有回音。
我相信有一天,你一定会从睡梦中醒来,因为,在你的心口,那所用玄武岩修建的古老的学校一直扼守着你的精神,而她旁边的那所崭新的希望小学,则是你真正的希望!
那一片莽莽山脊,那一条条沟沟壑壑……宁静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