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东姚碑楼》补遗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6-08-18热度:0

在山西省临猗县,由三管镇进东姚村,过村牌坊不久,就可以看到东姚村漂亮的最具有历史的建筑—东姚碑楼。它见证了东姚的变迁,特别是村上“樊”姓家族的发展。碑楼的北面是原来村上的供销社,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户人家的院落。

小时候,我常常在东姚碑楼下玩耍。因当时不懂事,不知道这个“砖房子”是怎么回事,仅仅惊叹它的砖雕技术,精美绝伦,无可比拟。至少比队部的戏台好多了,并且带着沧桑,让我多了几分留恋。

这个碑楼看起来并不高大,是由于基座被埋较深所致。我清楚记得,碑楼处在一个沟壕中。从原来的东姚学校(因为以前还有初中部)东边有一条沟,沟头就在原来学生宿舍处,出学校围墙,沟变成东西向,主要向西延伸。记得当时我们进出学?;褂幸欢紊掀侣?,下面就有一个涵洞,就是沟壕的正中心。当时沟壕内栽满了兰考梧桐树和杨树,碑楼就处在这条沟壕的西端。由于多年来村上道路一直在垫高,碑楼的基座被埋在地下,我们仅能看到碑座以上的部分,所以就没有那么高大雄伟了。其实,碑座是处在一个高台上的,根据河津小梁乡西梁村阮氏父子碑楼推断,我估计东姚碑楼约有二三米原来地上部分被埋于地下。

碑楼面向西边,也不同于河津小梁乡西梁村阮氏父子碑楼南北向,似乎是追求西天净土。楼顶四层密檐式,飞檐翘角,檐脊上有蹲着各种飞禽走兽。楼身四面方形结构,均布镂空雕砖,东面各种吉祥花纹簇拥着“浑金”,南北两侧为圆形窗格图案,西侧各种人物家畜及镂空砖雕窗格图案环绕着“璞玉”二字。并且在“浑金”、“璞玉”的两侧各有一对类似门神的砖雕,煞是威武,仿佛护佑这座碑楼。我对中国古建筑了解的是一点皮毛,简直是在班门弄斧。

西侧碑两侧的对联“气概庄严度量宏阔,居心忠厚作事端方”概括了主人为人处事,一生乐善好施。其中上联两个子不清楚,是靠猜测出来的。

碑楼立于咸丰六年,也就是公元1856年。碑文的全部称谓为:乡饮介宾国学生帝室樊公德行碑?!跋缫楸觥笔且恢衷跹某莆剑梦以评镂砝??!洞窃础罚骸跋缫觥保骸扒逯?,每岁由各州县遴选年高有声望的士绅,一人为宾,次为介(宾)、又次为众宾,详报督、抚,举行乡饮酒礼?!毙戮俦觥⒔?、姓名籍贯,造册报部(礼部),称为乡饮耆宾。倘乡饮后,间有过犯,则详报褫革,咨部除名,并将原举荐者议处。”这样说来,乡饮酒礼是封建社会为教化乡里而推行的一种制度。乡饮介宾不是什么官职,更不算什么功名。也许相当于现在的“突击手”、“标兵”、“劳?!?、“先进典型”等光荣称号吧,不过它是从教化德行上来评判的。又按照明朝沈榜的《宛署杂记·经费下》:“乡饮酒礼,每年二次,除十月大兴县外,宛平县该管正月份。相沿上席六卓:正宾一、僎宾一、介宾一、主宾二、司正一?!苯楸鼍褪枪糯邢缇评袷备ㄗ糁魅说娜恕N胰衔虬竦摹锻鹗鹪蛹恰肥橇⒈桨俣嗄昵俺傻氖?,发展到清朝这些礼节有了一定变化。况且清朝为满族政权,最可信就是《辞源》的解释了。

碑楼的主人姓樊,名紫微,子帝室。他“始于贫,终于富”,因乐善好施,表率乡里,为纪念他,特立此碑。其碑文前半部分如下:“咸丰元年岁次辛亥十二月辛丑帝室樊公卒。邑人欲勒石以表德,丐文于余。余曰帝室公乐善人也,存心慈祥,行事忠厚,自乡党以至殊方,莫不知其姓字而乐道其事。余爱据其实以叙。公讳紫微字帝室,三岁失恃,与父局间有日不举火之苦。八岁知读书,以贫不得卒其业,遂弃之。九岁即有志孝养而以勤苦自励,始适沃,继适秦,奈命运屯蹇,贫乏如故。延至二十馀岁,颇有积金,至归化城购驼为业。涉山水,冒雪霜,艰苦备尝而后家业炽昌。昔邹公有以驼著者,公其流亚欤,当其丰亨已据自奉俭而事父极丰,常以不得养母为恨。训子孙务使各执一艺,盖深得南阳郡邓公之家法,焉然不徒此也。堂侄辈家徒壁立,公自出囊赀使之□业,其业不数年俱有赢馀?!蔽闹小醮ξ钠苹?,看不出此字??梢钥闯稣馊朔窍谭嵩耆ナ溃簿褪枪?851年,但没有说他活了多大岁数,从后面“训子孙务使各执一艺”可以估计至少五十岁以上,不然就没有孙子辈。也就说主人生活年月主要是嘉庆道光年间。碑文主要讲述了“始于贫”、“归化城创业”、“终于富”、“孝敬父母”、“教育子孙”、“囊赀堂侄辈”等故事,全是与自己和家庭有关。体现“乐善好施”“公乐善人”“博爱于人”的主题,是碑文的后半部分?!爸劣谔嵝灼葑段?,足见公之……”。

撰写、书写碑文的人也都是当地响当当的人物,他们来自官场和乡绅。其中撰文是“岁进士候儒学教谕白珩”,校正的是“授文林郎吏部拣选知县乙亥科举人禹都贾茂”,审阅的是“赐进士出身现任湖北襄阳府正堂加三级记录十次樊椿”,书丹的是“古桑泉儒学生邦檀”,当然这些人物并非大家,但也足以装点门面了。

东姚村,无一人姓“姚”,以“樊”姓为主,还有“薛”、“黄”姓。河东大地,呼“东姚”的村名很多,也许与舜帝的“姚”姓有关,毕竟这里离舜帝陵直线距离仅仅二十多公里。但历史已成过往云烟,眼前的东姚村只留下樊公的碑楼依然矗立村子的西头,见证着村庄的变迁和发展。

                                                                       2016年8月2日偶感书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东篱一菊

下一篇: 拱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