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境——岩脚
——乡村古镇旅游采风纪实
岩脚古镇全貌
走进这片被称为黑羊大箐的山群,似乎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一时说不清,也道不明。
深秋的天,总是阴沉的。何况这里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山高雾大,天遥地远。从这往北走,不到三五里,便是乌江南源的三岔河;往南走,不出百十里,就是古老的牂牁江。
这个地方叫六枝特区岩脚镇,土得掉渣的名字。
贵州的方言土语,有很多奇特之处。就地名来说,有以十二生肖取名的,如牛场、龙场、猫场等。猫场其实就是虎场,只是人们忌讳老虎的威名,将虎叫成大猫,于是本来应是虎跳河的地方,就变成了猫跳河,白白让云南的虎跳峡抢占了旅游市场的先机?;褂薪沓「奈椴氐?,似乎文雅一些,这一般就出自乡土文人之手了。也有以地物特征取名的,如河边、坎上、沟里头、山背后等等,岩脚就属这类名称。
岩脚是一个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镇,与明朝初年洪武皇帝发动的南征行动有关。岩脚的名字与她的身份很不相称,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难道就没有一个文人雅士人为他改改名字吗?
我想,这里面也许有某种隐秘和玄机。
走在岩脚古镇青石板铺就的狭窄街巷上,透过云层的阳光从老街两旁的水火墙头照过来,倒映在光亮的石板路上,有穿越时空之幽。同行的袁浪老师说,是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古街尽头立着一个牌坊,入街面写着“岩邑”,出街面则写作“柳岸水乡”。一股乡贤风韵,顿然飘逸起来。
岩脚古镇旁,流过一条蜿蜒清澈的小河,叫做廻龙溪,为这不起眼的小镇拴上了一条迷人的绿色长带,于是小镇就格外鲜活起来,颜值倍增。
踏上廻龙溪上的三和桥,几乎就是进入了一个古老的故事。
上桥的每一步台阶,中间部分都微有塌陷,仿佛故事的一个个动人情节;桥面上,有许多往事留下的坎坷疤痕与印记,这就是很生动的细节了;站在桥上,放眼望去,街巷、老屋、近水、远山,清晰又朦胧,向昭示人们岁月已逝,风物依旧的惆帐;整个石桥横卧迴龙溪的两岸,就像一位躬腰匍匐、洞穿时空的历史老人,那一副沧桑寡言的面孔,不由让人心生敬重。
过了三合桥,来到一个叫火焰山的孤峰之下,一行“太和永洽”的摩崖题字,赫然在目,似乎既是对古镇纯朴民风的倡导,又仿佛是对岩脚后人的警醒与提示。岩脚镇分管旅游的、年轻而漂亮的龚副镇长介绍说,火焰山下的凤眼与廻龙溪旁的龙泉,堪称岩脚古镇两大奇观,并留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我对这类民间传说不以为然,但详观凤眼与龙泉所在,果然有天成地造之妙。
凤眼镶嵌于一块碟状溶蚀洼地之中,形似丹凤之目,眼眸深深、含情脉脉,忠贞地守望着岩脚的这片山与水。
龙泉凸涌于古镇街尾,廻龙溪北岸。水色湛蓝,幽暗神秘,来源于地心深处。据说,当年此泉现身,龙吟雷鸣,喷涌而出。龙泉附近一位陈姓老人竟然应声而逝,驾鹤西归,可见不同凡响。
不过,从旅游地质学的科学角度来看,岩脚镇这一地区,以石灰岩地层为主,地质构造复杂,喀斯特地貌发育。这凤眼与龙泉,以廻龙溪断层带为界,分属两个不同的地下水系。凤眼属于地表浅层岩溶管道水天窗露头;龙泉属于地下深循环承压水岩溶上升大泉。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地下水景观,并产生了美丽的旅游文化传说。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神奇的,是这座火焰山。
此山不高,约五、六十米,呈园柱状,突兀于廻龙溪南岸,四周陡峭、以石成山,几乎与周边地形毫无关联,远远看去,有如一支巨大的火炬在燃烧。
沿着盘旋的石阶登上火焰山顶,举目眺望,岩脚古镇的风貌尽收眼底,潜藏于心的岩脚古镇的疑问,也豁然揭开。
原来,火焰山就是打开岩脚古镇神奇之门的天然密钥。
在火焰山顶朝北看去,岩脚古镇背倚一座巍峨的岩山——象屯,面临一条秀丽的溪河——廻龙溪。
岩脚古镇北依青山而南绕绿水,风水上佳、风景奇美、风情浓郁。岩脚之名盖出于此,果然不可撼动。
然而,岩脚古镇真正的玄妙,尚不在此。
岩脚古镇背倚巍峨之山,当地人称为“象屯”。在象屯右后则,还有一孤山,形如卧狮,神态恭顺,安静地守候于“象屯”之旁,构成一幅颇有深意的图景。
从火焰山顶向南看去,有五座山峰呈扇形排列,恰似左手伸出去的五掌,与“象屯”隔河相望。大拇指位置的山,当地叫万灵山,万灵山腰有一座小寺庙,叫万灵寺。
眼观这一切,心中似有所动,冥冥之中,又空空如也。
入夜,宿于廻龙溪温泉宾馆。岩脚镇采风情景不断浮现脑海,辗转难眠。
夜已更深,半睡半梦间,蓦然作了一个梦,再现了当年自己游山西五台山的往事。
众所周知,五台山名列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智慧象征的文殊菩萨道场。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闭饫锼档摹拔宥ド健保褪侵赶纸裆轿鞯奈逄ㄉ?。
恍惚间,穿越时空,似乎文殊菩萨从印度出发,遵循佛祖释迦牟尼的指引,骑着青狮东进北上,万里迢迢,到东方震旦之地,寻找佛祖为他安排的布法道场——五台山。
文殊菩萨一路翻山越岭,过青藏高原、跨横断山脉,路过乌蒙山区、乌江南源,看上了这一处山青水秀,充满灵气和禅意的地方,于是,就驻足廻龙溪边,放牧青狮,打坐念经,参佛修行。一时间,四周的九大山脉:织金脉、普定脉、纳雍脉、水城脉、朗岱脉、镇宁脉、关岭脉、毕节脉、盘县脉都纷纷围拢过来,闻经若痴......
突然,一阵悠扬的笛声,带着朝雾的清新在耳畔响起。天已透出曙光,袁浪老师的晨笛,唤醒了我的梦幻。
回想梦中的情形,我急不可耐地约上袁浪老师,再次登上了火焰山。
此刻,眼前的岩脚山水,便都打上了佛境的烙印了:
岩脚古镇所倚之山,不再是岩山“象屯”,而是文殊菩萨当年留下的法身像;“象屯”则后的孤山,就活脱脱地成了文殊菩萨坐骑——青狮的化身了;当年围过来听文殊菩萨念经的山群,已化成“九狮拜象”、“九龙拜象”的一处处乡村风景;迴龙溪南岸的五座山峰,就定格为岩脚古镇的“小五台山”,构成文殊菩萨法像身的菩萨道场......
袁浪老师的想象力更为奇特,说:火焰山就是岩脚古镇为文殊菩萨搭建的拜台和祭案,也是为文殊菩萨点燃的一支永不熄灭的烛火与长明灯。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联想:凤眼,不就是岩脚古镇为文殊菩萨准备的永远也用不完的、为香火添油的酥油缸吗;廻龙溪便成为了山西五台山中,文殊菩萨道场里的小清水河了。至于龙泉,就是文殊菩萨赐予岩脚人的聪明水。于是,岩脚古镇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了佛缘与慧根。
难怪名不见经传的岩脚古镇。如此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能在六百多年的风雨里,从一隅洪荒,不断走向繁荣发展。就连北方普通的面条传到这里,也扎根成享誉四方的美食——岩脚面。
是的,在过去的岁月里,岩脚人凭借智慧与吃苦的韧劲,利用驿道和码头,创造了乌蒙盐商文化的辉煌;今天,在高速路网、黔中水利枢纽等现代化条件下,相信岩脚人又迎来了创造辉煌的历史新机遇!
此刻此际,我们不由为自己惊奇的发现和眼前真如的佛境所陶醉。我们甚至浪漫而乐观地设想,佛境——岩脚,一旦为世人所知晓,加上吃货们、脚爬客、发烧友、自驾族等等豪门的参与,明天的岩脚古镇,将是怎样一个令人趋之若鹜的好去处!
诗曰:
乌蒙晚秋多雨雾,驱车踏访行高速;太和永洽今始见,明清遗风隔世睹。
粉墙青瓦石板街,龙泉凤眼温汤??;青狮静卧文殊侧,回龙环绕长明烛。
一条盐道通三省,半碗宽面几饱腹;恰逢乡场赶闹市,民间巧匠展地铺。
购得皮带拴旧忆,黄昏偶遇赏雕塑;夫妻情深尤感人,艺夺天工似可呼。
横笛忽响对谁吹,悠悠回荡阿珠湖;谢家茶楼已无茶,龚家大院成文物。
风云过往六百年,古镇新貌重温故;云渠如虹跨山岭,乡村旅游可大书。
2016年11月24日于观山湖绿野诗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