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耀眼的“洋车子”
散文/聂孝明
那个年代的人,如果有了一台崭新的“洋车子”,便视其如心肝宝贝。把个“洋车子”里里外外都用花色彩条塑料布缠上,“纸包纸裹”防止掉漆。两个车圈,被搽的溜光铮亮。我这里所说的“洋车子”,就是现代人骑的自行车。
在我小嘎子的时候,赶上那个年代,家家都很穷。买不起“洋车子”。
现在看来平平常常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座钟,在当年,并称“四大件”。山里居住的人家,能用上一大件者,视为了不起。
有一天,家里人围着“小炕桌”吃饭,我说我会骑“洋车子”了,爹爹听了我说的话,挺高兴,他说等我上高中了,给我买一台……
不上高中就不买?。柯虿黄穑〉还且皇备咝?,给我开了个“空头支票”。那个时候,买不起“洋车子”,会骑的人更是不多,所以我会骑“洋车子”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我10左右,就会骑“洋车子”了,我是我们兄弟姊妹当中最早会骑“洋车子”的人,一色都是借别人家的“洋车子”学,那时,学“洋车子”特别有瘾,不管是谁骑着破车子过来,我都是“厚着脸皮”跟人家借。其实,那时候,我很腼腆,可不知怎么回事,就是见到“洋车子”亲。也能抹下脸来。不知羞耻地管人家借。太新的也是不敢借,怕给人家摔坏了,围着新“洋车子”转悠,摸摸这摸摸那,有大方的借骑一圈,高兴的不得了,有的抓着不撒手……
那时先学“掏裆”后学“上大梁”,“上大梁”的意思,就是骑着够不着车座,坐在“大梁”上。随着个头长高,再骑在“洋车子”座位上,屁股一扭一扭的,真好像老母鸡奔跑时的鸡屁股。
那个年代,实行看“包场电影”。从白林到西林区8里路,都是走去走回。不光全校师生“包场”,街道妇女,生产队的“社员”都去看“包场电影”。
那时候的马路,是沙土路,没有现在“村村通”的水泥路。路上的行人,排成一字长蛇阵,哩哩啦啦浩浩荡荡,逶迤好几里地长,都去看“包场电影”,那场面很壮观。
老师规定,有“洋车子”骑的同学,可以“单独行动”。牛??!
不受限制,又很自由,只要不耽搁看“包场电影”,就行。
谁要在这种场合,骑上一台“洋车子”,贴在行进队伍的右侧,在笑声喧哗的人流中飞驰而过,比现在人开个“宝马”回到故乡还耀眼。
我的老同学李广福,人长得矮,又不会骑“洋车子”,但是,他家里有“洋车子”我驮着着他去看电影。
他家的那台“洋车子”,是台八层新的“二八”大“永久牌”,名牌。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车座子。李广福问我,没有车座子行吗?我掂量一下那车子的高度后,我说行?。≈灰恰把蟪底印惫芩忻挥谐底?。能骑就中。
没有车座子的“洋车子”,骑在上边,屁股就得朝后,几乎在骑的过程中,不坐着,佝偻着身子,屁股一撅一撅的猛蹬。虽然,当时觉得不太自在,可也没有觉得难堪。
在穿过人群时,在街道干活的大嫂,她们也去看“包场电影”,当她看见我骑着“洋车子”在她们身边经过时,高声喊道,带着我!……
其实,她知道我那时,根本不可能再带着她,因为,后边还驮着我的老同学李广福。我明白,她当年,为什么高声喊我,她也是感到骑“洋车子”轻松,不累腿,她也是想在她们街道同事当中,炫耀自己家的亲人有“洋车子”骑。
当年爹爹说等我上高中,给我买台新“洋车子”骑,可是我高中毕业了,爹爹也没有给我买一台“洋车子”……
时光如流水,几十年悄悄地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买“洋车子”“就是个玩儿”,买个轿车也不在话下。
如今,随着时光的流逝,和观念的转变,“洋车子”几乎没有人再提起它了。这一泊来的名词,几乎成了“绝户词”了,它已经被人们淡忘在犄角旮旯里。
字数: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