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老家的土路

来源:作者:熊志忠时间:2016-12-11热度:0


提起老家的土路,虽悠远、却总能很清晰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老家的土路遍布各处,有的路是约定俗成的,有的路是有意无意走出来的,就像鲁迅说的“其实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对一个村庄而言,土路就是村庄的希望,它通向田间地头、通往学校、把村庄与村庄连了起来。孩子上学,大人劳作,每天都得行走于乡间土路。我还记得小时候光着脚,走在松软的土路上,嗅着清新的泥土味,有说不出的惬意。从村口到学校的那条小路,也不知走过多少回,小路上,经常能听到我和同伴们的欢声和笑语。每天我背着书包,行走在这条泥泞小路上。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还是炎炎夏日,一走便是九年,从小学到中学,满心的理想与抱负,也在这条小路上萌芽生长。

老家的土路,是一辈一辈人走出来的。前人踩出来的土路,后人则在夯实跟随,其中也有父亲等辈数不清的双脚印证,也有我有意无意的小脚丫留下的脚印。一辈一辈的人,一双一双的脚,总在不谋而合或是承上启下地为一条路留点印记,这些印记其实也在提醒后人:路是靠人走出来的。

老家的土路大多狭窄,不过再窄的土路也是路,是路就会有人走。老家的土路就走过驻村蹲点的赤脚干部,走过下乡出珍的赤脚医生,还有走村串户的生意人,以及五花八门的手艺人。来来去去的人多了,村庄也就不寂寞了,信息也变灵通了。

老家的土路,除了田间小路,还有出村的大路,那是村庄连接外界的通道。村庄通往镇上的那条大路,是最热闹的一条路,碰上赶集的日子,村子里的人都往镇上赶,路上到处是行人。赶集的人大都结伴而行,肩挑背扛,手提肘挎,把一些自家产的土产品带到集市,转手后再添补些生活必需品。村北那条进出村的大路,行人就少,大多的时候,冷冷清清。走这条路的人,是要外出的人,可村里却少有人外出,别说去省城,去过县城的人都很少。那个年代大家都穷,进城不仅得花钱,还耽误挣工分。村里人会算计着过日子,要不然说不定那一天,就会揭不开锅的时候。不过这条路也有热闹的时候,比如那家女儿出嫁,那家男孩娶媳妇,那家老人过世,都得从这条大路上迎进来或送出去。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参军离开家乡时,走的就是这条出村的土路。那天天气特冷,可乡亲们热情似火,全村男女老少一大早就来到了村口,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我顺着土路一路走,乡亲们跟着一路送,一直把我送出这条出村的土路。

很多时候,人们避讳着走老路,可回归故里是个例外。出门在外的日子,见不到老家的土路,心里就念得慌。有时走在大街上,会莫明地讨厌起城市的水泥路,因为皮鞋敲击路面生硬的咔咔声,会搅得我心烦意乱。甚至日子久了,还会日思夜想,想着何时再踏上老家的土路。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长弄石林

下一篇: 奇石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