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记忆中的桐城南大街

来源:作者:汪福元时间:2016-12-20热度:0

   从广场石头门走进南大街,一股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古老的麻石条街面散发出锃亮的光泽,记忆中的青砖、灰瓦、木门、墙角边的苔藓、楼上木格子窗户,仿佛就在眼前。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大街北头,有一家做馄饨的店铺,宽阔的大门,门板卸下靠在一旁,里面有长条形的桌子,桌子上面油光贼亮,屋角放上一个圆形的大铁锅,把馄饨 放进滚开的水中,等到馄饨漂浮上来,用带漏网的长瓢快速的捞起放进碗里,再放进一些葱花,一碗香喷喷的馄饨就呈现在你面前。到了半下午,经常有些老年人坐在馄饨店里,一边和熟悉的人拉家常,一边漫不经心地吃着馄饨。也有很多人带个大瓷缸,买些馄饨带回家给老人或者小孩子吃。依稀记得这个馄饨店叫“城中餐馆”。馄饨店的隔壁就是一家豆腐店,很多人都为一碗豆腐脑而排起了长队。馄饨店的对面则是一家炸油条的早点店。顺街南走,有开小店的,买些日常百货等东西,有理发的,都是住家连带着开个店,既方面了邻里又可以拣些零花钱。

    老街中心位置有个井,叫胡家井,在早上和中午要排队去洗菜,各人带着大木盆或洗脸盆,用铁桶在井里汲水洗菜,其它时间有很多洗衣服的人,到过年节的时候,井边都是剖鱼洗鱼的,也有洗猪肠子和清洗老母鸡的,洋溢着过年的气氛。水井上面的壁子上方,有个油灯,一到晚上就有人点燃,不知道是为了在井边洗刷方便还是为了给行人照亮。

    像这样的古老的水井,在桐城是很多的,我也无法考究它的历史,也不知道在唐风宋雨的年代,是否有人在井边吟唱过柳永的诗词,老街那些久远的故事更是无从知晓。

    井的西边是灯光球场,球场四周有高高的砖头砌起的围墙,遇到天气晴朗的时候,很多人家在上面晒被子,晒床单,晒棉袄等。中午和旁晚,有人自带篮球,人数少的时候就自由的打个半场球,遇到人数足够的时候就来一场比赛,这个时候自会有裁判来义务给大家服务,大家不在乎输赢,图的是一份快乐,对裁判的判裁从无异议。

    也有顽皮的少年儿童,爬在球场的围墙上玩耍,有些小男孩从约三米高的墙上跳下去,以显示自己矫健的身姿。有个下午,大概是放学的男孩,走在墙上,口中用地道的桐城话摇头晃脑地念道:春天来了,柳树发芽(a读第二声)了。那模样滑稽可爱之极。

    老街有处印刷厂门市部,卖些笔墨纸砚,还兼有雕刻私章公章的活计,店里处处弥漫着书墨的香味,门市部的南侧是一家中草药店铺,经年飘着草药的香味,吸入肺腑,瞬间微微的有种眩晕的感觉。那些卖出的草药都用纸包成一个个四方块,用细绳捆扎好,拎在手上晃来晃去的。

    雨天的老街,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打着雨伞,穿梭在石板上,一路听着滴答的雨声,不紧不慢的脚步,踏在凸凹不平的石板上,很有些平仄的韵味。雨把老街的墙壁打得潮湿,一些院墙上爬满了爬壁虎,隐隐透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心事。那些骑自行车的人,在不平坦的路面上颠簸,车头忽左忽右的扭动,如同在老街上跳舞。

    南门老街的南边就是南门口了,再外面,在古老的时光中应该是城外了。老街就这样处处充满了生活的琐碎,也充满了生机。

    如今的老街,似乎变了,那些店铺不见了,人们的心事也似乎变了,在期待着什么;老街似乎又没有变化,还是那些老房子,还是那些麻石条路面。不变的还有那老街的风,一年四季的吹拂着,不变的是那阳光,把斜斜的影子留在街上,不变的是那月色,依旧照在老街,照着人们夜间的幽梦,这就是桐城的南大街,永远处在变和不变之间,永远处在得和失的交替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