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豪杰墓已锄作田

来源:作者:宋庆法时间:2017-04-16热度:0

自封的几位“海量朋友”在欢聚酣畅之时,免不了絮叨几句历史上如雷贯耳、喝酒人顶礼膜拜的刘伶,时间长了,曾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提议太岁头上动动土,去找刘伶比划比划。酒精的作用可以让人一时心血来潮,“顶头上司”刘伶那是个好惹得主?再说他的墓冢在全国各地神出鬼没,找到他的墓冢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然则有人“煞有介事”地论证了刘伶墓不在万里之遥,就在高阳故城附近。作为瘾君子,去觐见这个“老酒徒”,让其传授一下酒文化未尝不可。每当此时,往往有几位进入酩酊状态,唯恐对老人家不尊重,行期也就成了未知数。

那日约好了,趁一个假期的日子,各人携带家中珍藏的上品,到刘伶墓前敬献一杯,看看能不能唤醒先贤与我们共度美好时光。

话说刘伶本不是临淄人,乃魏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一生宣扬老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不被朝廷采纳,遂纵酒放诞情趣,蔑视传统礼法,在著名的竹林七贤中社会地位不是很高。

我们一行直奔目的地——高阳城遗址,这座城池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给后人留下最深记忆的,莫过于北魏年间贾思勰任高阳郡太守时,撰写的经典巨著《齐民要术》,从此,一座故城、一个人物、一本书永载史册。当我们距目的地渐行渐近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酒香,仿佛置身于传说中殷商王朝的“肉林酒?!北?,难道昔日帝王的盛宴忽然再现此地?觅着酒的味道作导引,我们像上了钩的鱼儿,亦步亦趋来到了一家企业的大门旁,原来到了“临淄高阳酒厂”。这家酒厂可不是浪得虚名,因此处从北魏时期即为酿酒胜地,家家酿酒、户户垂幌,那种开坛十里香,人头攒动的繁华景象,当不逊色现今的几A级景点,触景生情,人们会很自然地吟咏起临淄八大景的首景:“高阳馆外酒旗风......”,高阳能酿得出好酒,还有几个说处,那就是“乌河的水、高粱的籽”。水好是一个方面,酿酒的粮食主要是高粱,流传下来的故事里说,这里盛产的高粱与别处不同,其特别之处是“一个秫秫萼里两个高粱粒儿”、“高阳的秫秫弯弯脖”。酿酒方法暂且不论,从农作物生长的另类方式,酿出的酒别有一番特色当在情理之中。

正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吸引了各路酒徒前来一品绝世琼浆,刘伶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史书上说他身长六尺,貌甚醉悴,悠悠忽忽,土木形骸,性格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曾做过建威参军,被罢官后更是日日“醉乡路稳宜频倒”,醉颠狂颠世事看穿。正是这种扭曲的心态支持,在那个时代方才得以苟全性命,有人归结他的一生是“不幸中之大幸”。

就是这么一个人物,闻言高阳城里有好酒,可以想象成语“唾涎三尺”所刻画的状态!传说中他还与酒祖杜康扯上了一段渊源。以饮酒闻名天下的刘伶醉眼朦胧来到高阳城里,看见有一家酒店门上贴着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本一狂妄之徒,眼里那容得下激将联语揉进的沙子?便对店主人说:“你这样自夸海口,我倒要把你的酒统统喝干,看你还敢不敢张狂!”

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让刘伶始料未及的是这家店主便是杜康,他也非本地人,对古代中国造酒业的主要贡献是“作秫酒”。秫,俗称高粱。由此看来,流传的那句“乌河的水、高粱的籽”也不是空穴来风。杜康此时出现在高阳城,可否理解为专门侍弄狂妄不羁的刘伶不得而知。

   刘伶进店杜康举杯相敬,三杯下肚刘伶天旋地转,跌跌撞撞回到家果然醉倒,并且一醉三年。后来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刘伶的妻子见他竟然来要酒钱,冤有头债有主,这回可是你自己送上门来的,说:“刘伶已死去三年了,你今天来得正好,送你去见官府!”杜康不慌不忙地说:“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不信的话去墓地打开棺材看看就是了?!惫黄淙唬赘且豢趿孀硪庖严?,他睁开睡眼、伸伸双臂,打了一个呵欠,吹出一口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啊?!钡比徽庵皇且恢挚湔诺亓钊四岩灾眯诺拇刀眩衷诖颖冉峡蒲У慕嵌冉馐?,刘伶近乎于是患上了酒精依赖症,是否真如传说中醉死于斯葬于斯?谁也不晓得确切答案。

至于集诗仙酒仙于一身的李白来没来过高阳故城喝酒,从目前的史册里还没有发现蛛丝马迹,也许到了唐代,这里的酿酒业已不再那么兴旺发达了。

我们一行从酒厂径直走到了金陵寺附近,但见金碧辉煌的广厦庙宇传出阵阵诵经之声,环顾四野怎么也看不到刘伶的古冢遗迹。徜徉路上,一众皆感失望。恰逢一悠闲老者,询问话里间,他说起高阳故城和刘伶墓,脸上挂着一种很自然地自豪感,说:“你们已经走过了,从这里返回去,遇一丁字路口右拐就能看得到?!?/p>

谢过长者,我们按照他指引的方向在返回的路上张望,田野里一碧万顷就像用割草机割过一样整齐,小麦丰收在即,麦穗渐露锋芒,就是寻不到刘伶墓的影子!一位高大个子发现了一处略高于麦田的堆状物,说:“那个是不是?”我们顺眼望过去看了看说:“肯定不是,刘伶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坟墓能那么不起眼?!”

不管是不是,过去看看就知道了。没有直通的路径,农民刚给小麦浇过灌浆水,季节未至小满,我们在田垄上深一脚浅一步行进了大约十分钟,到达墓前见有文保部门埋的界桩,方才确认这就是刘伶墓,墓高一米左右,上边凌乱的有几块残砖碎瓦,爬了些藤蔓植物是点缀,没有介绍生平的墓碑,寒酸地还不如一般平民百姓的墓,孤零零地一个人在这里沉睡了近两千年,逝者如斯乎?

是啊,刘伶本来就一平民百姓,怎比得上那些达官显贵?他老人家在这里守望的目的,大概是为了亲眼见证高阳故地的人间正道,也有可能是他还在醉梦中尚未醒来呢!

我们对着墓堆深鞠躬算是见了面,把携带的酒倒在了他的面前,让他老人家慢慢品尝吧,就此我们也了却了一桩蓄谋已久的心愿。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春季

下一篇: 十八垛的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