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城步没有呷四杯油茶,就相当于没有来过城步”。这句话其实说得一点也不夸张,油茶确实是理解这个楚边苗乡最好的媒介。城步是一个可以被“闻到”的地方,从县城到山寨每一处都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因为有了油茶,城步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味道。这味道从秦风汉雨中飘来,在唐诗宋词里回味,经改革春风吹向全国,它的味道是老树新芽、简单地道。
城步人何时呷上了油茶?版本众多,说法不一。一说诸葛七擒孟获,筑土为城,不服水土,故讨教先民,就地取材,侗茶开汤,姜泥入味。是为城步之始,油茶之源。我是很相信这一说法,因为史上确有记载诸葛筑土为城的事实,想来那时山高雾浓,湿重瘴厚;热汤沸茶,姜蒜辣椒,驱寒和胃,足可提振士气。当然,这并不是诸葛的创举,而是其学先民之方,集群众的智慧促使油茶走进官方、发扬光大。
呷油茶得先学会打油茶。打油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就好像呷鱼虽有味道,但钓鱼也别具滋味。传统的打油茶为什么叫打油茶,而不是煮油茶或其它什么呢,这一个“打”字道出了其中韵味。打油茶先是准备茶料,主要的有三四种:阴米、粑粑、花生、黄豆,但阴米必不可少,在以前不富裕的年代后三种茶料显然难以准备足,大多是在逢年过节接待佳宾贵客时用。传统的阴米是先将米饭蒸熟,晾干并用木捶捶扁,粒粒晶亮。这就是油茶“第一打”。糍粑的制作更离不开"打"了吧。打油茶最讲究的是“三响”:柴火烧得啪啪响、瓷钵捶得喷喷响、茶汤下锅哗哗响。这样,就打出了心境与格调,勺子一提挂起土鸡汤一样金黄的茶水,熊熊的柴火温暖甜美的心,瓷钵捶子伴着山歌的节奏,端起的不仅是一杯色香味俱美的油茶,更是一杯充满人情味的甘汁,笑在眉间,情溢四方。
城步人呷油茶更有讲究??此萍虻サ挠筒瑁催瘸隽顺遣饺搜劾锏纳缴剿?、人情世故。茶汤是油茶的灵魂。城步地处雪峰山脉与南岭交汇之处,漓湘源泉,山高雾多,自然产好茶。城步人呷油茶一般就直接说呷茶,一大早起来开一碗汤,中午歇歇还是开一碗汤,晚上亲友相聚仍是开一碗汤。这碗汤不是面汤,更不是煲汤,而是一碗飘着清香的油茶汤。正宗的油茶汤,城步人一喝就知道是哪个乡镇甚至是哪个村寨的茶叶,汀坪茶叶醇又纯、汤水黄爽;兰蓉茶叶粗且厚、汤水味浓。从人们的嘴角渗出了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知足与爱恋,往往是咂咂舌头,长长的舒一口气:这茶水浓呀。来了客人更是热情相待:一杯苦,二杯夾(苦涩的意思),三杯四杯才好呷。殷殷相劝,生怕客人挨饿受冻,没有招待周到。
因而,油茶没有档次之分,只有主人与客人之分。来者是客,城步人只认这个理。无论豪商巨贾,还是贬夫走卒,只要从家门口过,都热情相邀:老表老妹进屋呷杯茶!包容在这里不须任何解释,无论流浪汉还是拾荒者,四杯油茶,以礼相待。融进的是善良与纯朴,就像茶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像阴米热蒸冷捶,绽开了就是米花!
上一篇: 在自己的天涯种植幸福
下一篇: 香椿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