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焦慮的中國城市人

來源:作者:王國良時間:2012-07-19熱度:0

                               
                                     焦慮的中國城市人

                                                                      王國良

    自小生活在農村,見慣了風兒拽著白云走,霧兒攜著山氣來;聽慣了黃鶯弄喉繞梁音,杜鵑聲聲幽林啼;吃慣了紅薯白菜大豆高粱米,睡慣了山房板床竹涼席。走慣了山路,趟慣了山溪;看慣了伙伴老棉襖兒擦鼻涕,看慣了老牛耕田羊兒跪乳雞鳴樹顛鵝狗貓兒瞎嬉戲。朝看紅日東升,晚看夕陽墜西,夜伴月盈月虧、星朗星稀。晝看日月經天,溪河行地,清風明月知我心,蒼山翠竹會我意。竹籬茅舍石板橋,稻香菜花共飄搖,魚兒溪中游,百鳥林間鬧。山鄉(xiāng)的一切,是版畫,是油畫,是水墨,是丹青,更是潑墨山水,樸拙中透著愜意。山鄉(xiāng)的一切,是獨響,是協奏,是仙音,是天籟,更是田園交響,通俗中不乏雅趣。
    山鄉(xiāng)就是我的伊甸園,無論這里有沒有夏娃,我也愿意守著這一片樂園??墒?,命運之神的安排有時可不管隨不隨你的意,他一門心思就將你的一切都給你安排啰,叫你無法改變。
    記得二十歲那一年,我中文系畢業(yè),到市教育局聽分配時,領導問:“有沒有愿意到鄉(xiāng)下中學去教書的呀?”領導的話音一落,本來很喧鬧的場面突然一下子靜寂起來了,似乎每個人的心跳都聽得見。
    許久的沉默過后還是沉默,領導嘆口氣,沒有說什么。
    就在領導不抱什么希望的時候,我突然說:“我愿意去。”
    “嘩啦”一下,所有的眼睛齊刷刷地抓住我,同學們對我這個沒有和他們商量就獨自決定的決定很吃驚,他們眼中的那行字我讀得懂:你傻呀你?
    我不管別人,我仍舊說:“我愿意去?!闭Z氣平淡,誰都聽不出是豪言壯語。
    領導走上前來,緊握了我的手,說:“好樣的,小伙子。”誰也沒有聽出領導的話中有多大激動褒揚的成分在內。
   一切平平淡淡。
    就這樣,我就淪落到一所鄉(xiāng)村中學教書去了。
    我的同學都為我可惜,二十多年來,同學們來看我的人絡繹不絕,好像我這個同學是受了什么大災大難似的。
    我其實對我工作在鄉(xiāng)村極其滿足,這里有天真的孩子,有淳樸的鄉(xiāng)民,有如畫的山水,有悅耳的天籟,有不揚塵不揚沙的清新的空氣。更重要的,我在這里有了我淳樸善良的妻子,而后有了可愛的兒子。清晨,天微亮,我就隨學生一起跑步,隨后,我就隨學生晨讀,學生吃早飯去了,而我還在抑揚頓挫地朗讀,還在沉浸在書海的墨香之中,與圣人群雄論道,與秦皇漢武話縱橫,與莎士比亞攜游,與矛盾冰心同行。夕陽西下,我追尋落日熔金,恒念夸父追日的偉力,念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綺思,化作我滿腦子的詩絲歌縷,好不快活。春天,我與山水為伴,踏花歸來我“蹄”香,夏天,我與碧水為鄰,瓊山碧水一蓑翁,秋天,我以田野為園,冬天,我以瑞雪為文。真正是其樂無窮。
    這樣的日子過了二十多年,這是我人生畫頁中最絢麗的部分。
    同學們到底不忍心丟下我,一晃人到中年了,同學們該發(fā)達的就發(fā)達了,做官的做官,做爺的做爺了。有了官有了錢,再救我出火海就容易了。
    2002年,同學一張紙片,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我弄進了市里,還沒有等我適應過來,2007年,又一張紙片,生生的把我弄進了省城。
    都是同學的功勞。
    我恍恍惚惚地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眼車龍,滿耳車鳴,仿佛一下子掉進了另一個世界。
    迷迷糊糊中,總覺得自己的房間怎么住就是個旅店的味道,硬就是找不到家的感覺。
    每天出門,總想看見鄉(xiāng)村似的成片的樹林,可是,放眼能夠找著的就是幾棵打著焉的銀杏和歪幾巴巴的梧桐。飛揚 的塵土裹著車子后面的黑煙在空中纏綿。
    焦慮的印痕悄悄爬上了我的眉心。
    每天坐在上班的公汽上,心緒不定,只好看人。這一看,就看出了問題:幾乎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樣,緊鎖著眉心。
    我突然恍然大悟:哦!過得不快樂的何止我一人?
    這有的人呀,大概和我一樣,初來乍到,“水土不服”呢!
    有的人呢,則是為了生計而愁,月工資呢不夠花,基本就是“月光族”,再要是攤上個愛花錢的老婆和學校老收錢的孩子就更夠嗆。城里什么都得拿錢買,一旦沒有錢就會斷了頓,不像農村里,農村里只要是勤快,有的是田地荒坡,種糧種豆種果麻,再養(yǎng)豬養(yǎng)雞養(yǎng)鵝養(yǎng)貓養(yǎng)狗,外帶養(yǎng)魚蝦,再打點工,日子過得很滋潤。
    可能有的人和我一樣,沒有房子住,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呀,沒有房子就是沒有家,沒有家你就是流浪者,你就是浮萍,,你在這座城市里就沒有根!沒有根,你怎么經得起風吹雨打?有的人可能有房子,可是小得很,四世同堂、五世同堂,蝸居!一堆蝸牛窩在窄小的殼里,你還快樂得起來?
    還有的人呢,不快樂是工作壓力大,生意人怕賺不到錢,或者怕賺不到想要賺的錢,又怕黑吃黑,又怕昧良心,所以心里壓著石頭。公務員考慮得更多了,升職、撈錢、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越想越復雜,越復雜心里就越煩,沒有一天睡了個好覺,所以公務員都是眼泡腫腫的。農村人不考慮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干各的,經營自己的四畝三分地,莊家長得旺勢,心愿就了了,東家一塊肉,西家一壺酒,心扉都是敞亮的,那酒就喝得地道,氣也喘得勻稱。
   孩子讀書是城市人面臨的最煩惱的問題,培優(yōu),擇校,上重點,甚至沒有學上,都是個問題。農村人想得少,孩子就近有個學上就巴巴的,沒有重點這一說,也沒有想到要給孩子補習培優(yōu)。父母遠在天邊,爺爺奶奶帶孩子,孩子有口飯吃就不錯,哪兒還有什么要求?城里就不一樣了,大家比著呢!東家的孩子上什么,西家就要上,東家的孩子學琴,西家就去學畫,東家上補習班,西家就要捉摸著請家教,東家的孩子上了三中,西家的家長就想要孩子上二中,東家的孩子上了復旦,西家的孩子就要上清華北大,比來拼去,折磨了家長,苦了的是孩子。
    還有的人被情感折磨,被情網罩著,被情海淹著,幾痛苦喔!農村人多半樸實,有個媳婦熱炕頭,知冷知熱,滿足得很,就我家這條件,有個媳婦就不錯了,哪里還挑什么漂亮不漂亮,賢惠不賢惠,操行還不好。討得一房媳婦,就閉著眼睛過。城里人拐就拐在多半讀了書,這讀了書的人,見識就不一般,審美情趣也不一樣,仗著讀了幾句書,挑個媳婦也不一樣,看了面相看三圍,看了三圍看身高,看了身高看學歷,看了學歷試個性,試了個性挑家境,房子有沒有,車子有沒有,存款多不多,累贅多不多,挑來挑去,剩男剩女就出來了,這一部分大齡青年為了掩飾婚姻帶來的后果,往往就以讀書、讀研耽誤了青春做借口,實際的情況是,讀書的時候談戀愛的占了大多數。
    城里人其實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八輩祖宗就是城里人的,但是,這種人只要你上溯他個個十代二十代,他的根也在農村;另一種城里人是由農民轉為城里人的,這其中有一部分是農家子弟考大學后來到城里的,有一部分是郊區(qū)農民演變過來的,還有一種就是農村來的有成就的打工仔。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城里人的根,都在農村。
   這樣一來,城里人就有了另外的煩惱,那就是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特別是清明祭祖的時候,城里人就得回到鄉(xiāng)下的祖根之地去。這種時候就是官位財富大比拼的時候,穿什么衣服回去,有沒有自己的車回去,坐什么樣的車回去,回去講什么樣的話,都有講究,畢竟面子比什么都重要呀!中國人可都是傳統的思想熏陶出來的,等級、品味那是萬萬不可忽視的,“萬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可是圣人教導的,城里人多半是讀書人,講究這個又有什么錯呢!
    遭孽的城里人。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