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鳴蟬
來源:作者:朱玉富時間:2012-10-15熱度:0次
老家在魯中萊蕪鋼城艾山農(nóng)村,家鄉(xiāng)三面環(huán)山,山清水秀,因此,山多樹便多椿樹、楊樹、柳樹、榆樹、棗樹、桐樹、槐樹、梨樹、杏樹、花椒樹、松樹、蘋果樹、桃樹等,在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或者庭院、桃園、果園中枝繁葉茂地挺立著。炎熱的夏季,多樹的鄉(xiāng)下是蟬的樂園,從早到晚,蟬們隱藏在濃密的樹冠里,不知疲倦地高歌吟唱,特別是午后這段時間,它們似乎更加興奮,聲嘶力竭的鳴叫,吵得午休的人們難以入睡。
夏日里,多蟬的鄉(xiāng)下是孩子們的樂園,村東村西高一聲低一聲的蟬鳴,興奮著他們的神經(jīng)。鄉(xiāng)下的孩子們是不睡午覺的,午飯過后,幾個要好的伙伴就聚在一起,拿上長長的竹竿,穿行在火辣辣的陽光里———捉蟬。蟬聲誘惑著他們伸長脖子,歪著頭,瞇著眼,目光努力地在青枝綠葉間搜索。有時候,幾個人圍著大樹轉(zhuǎn)上好幾個圈子,卻怎么也望不見樹上唱歌的“精靈”,有人就會氣惱地用腳狠踹樹干,然后,氣呼呼地望著驚飛的蟬展翅遠(yuǎn)遁;有時候,蟬在樹上的位置比較高,而竹竿又短,夠不著,也會令他們氣惱地用彈弓將蟬趕跑。有的蟬非?!熬?,幾個人一來到樹下,它就馬上停止鳴叫,并且在危險來臨之前,立即展翅高飛,逃之夭夭。每捉住一只蟬,都會在他們中間引起一陣狂喜的騷動,而每一次的失敗,又會令沮喪不已的他們相互指責(zé)相互埋怨。
最常用的捉蟬方法,是用面筋———粘。面筋的制作很簡單,把和好的濕面團(tuán)放在水盆里洗,洗到最后,就成了很黏的面筋,涂抹在竹竿頂端上,專粘蟬的翅膀。還有一種方法,是用馬尾巴或牛尾巴上的毛,在竹竿頂端挽上一個活扣,從蟬的上頭猛一拉。蟬便被牢牢的套住。這種方法,操作起來比較困難,不是高手的話,成功率會很低。再就是雨后初晴時,如果樹根周圍的地面上有小洞,用手往里面一掏,十有八九能捉到還未脫殼的幼蟬;晚上,帶上手電筒,往樹干上照,能捉住那些剛從土洞里爬出來的蟬。
小伙伴們把捉得的蟬,放在一起比較,看哪一個叫得最響,哪一個力氣最大。當(dāng)然,在玩夠了和玩膩的時候,也會把蟬油炸吃了。那時候因為打農(nóng)藥的少,蟬蛹也多,記得小時候二叔給林業(yè)隊看果園,夏日的雨季里,每晚上在蘋果園的樹干上能摸到一茶壺頭(燒水的鐵壺)。改變了的是生活,不變的是記憶。生活在鋼筋水泥的都市中,除了充斥耳鼓的喧鬧,再也聽不到蟬鳴?蟬,還有捉蟬的一幕幕經(jīng)歷,成為了美好的回憶……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