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触宏村,是在一幅水墨画中。那是我在装裱一幅画作时,一下子就被画中的宏村所吸引住——现在的中国,居然还有如此如诗如画的乡村!由此,到宏村一游,成了我一个心底的夙愿。
今年暑假,我的儿子去宏村写生,带队老师允许家长随行,于是,我就和几位家长,随儿子们去宏村了。
据资料介绍:宏村距黄山60余公里,村落面积近20公顷,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年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一路上,我们的话题,大都和宏村有关。越是临近宏村,我越是按耐不住激动的心——不知宏村是“看景不如听景”、还是“千闻不如一见”?。?/p>
近了、更近了,当现实中的宏村映入我的眼帘时,我不由惊叹:啊——我几乎不知自己是在欣赏一幅优美的水墨画,还是步入了画中村!
进入宏村,迎面而来的是南湖,这一始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的南湖,位于宏村南首,是宏村的一个重要景点。湖成大弓形,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树荫婆娑,日光斑驳,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无怪乎古人称之为“黄山脚下小西湖”!湖之四周,布满慕名前来写生的学子,他们或静神凝思,或挥洒泼墨,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观看,成为湖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座南北向的拱桥横跨水面,将南湖一分为二。沿桥北行,湖的北畔就是著名的南湖书院。这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占地近10亩。明末时期,宏村人在此建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将依湖六院合并重建,取名文家塾,亦名南湖书院。曾任清政府内阁中书、民国代总理大臣的汪大燮及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小鹃等学者,均受启蒙于此。
出书院,我们穿行在迷宫般的小巷进入村中。小巷宽约两米左右,一边是一米多宽的石板路面,一边是几十公分宽的水圳。水圳,是宏村人的一大创举。宏村人的祖先很会利用自然溪水来做文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3年),他们在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又用石块砌成总长1200多米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长年清水不断。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使得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小巷两边的墙上蔓延着爬山虎,院落中探出葱绿果树,几盏红灯笼点缀其中,使狭长的小巷瞬时有了灵动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走出幽静的小巷,令人顿感豁然开朗,宏村又一代表性的景点——月沼——呈现在我们面前:月沼水平如镜,周围青石铺展,粉墙青瓦的房舍整齐有序地分列沼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据导游介绍,月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当时宏村人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他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族内高辈能人,经过“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了村落全面规划水系蓝图,建九曲十弯的水圳,把西溪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成半月形池塘。之所以建成半月形,取“长盈必亏,半亏有盈”之意,由此可见宏村人祖先的智慧:凡事留有余地,懂得留白和节制、进退与取舍!月沼之水,来自于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的水圳,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
随后的几天,除了吃饭、休息,我们就是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村落中。我们既领略了天朗气清中宏村的清新明快,也体味了濛濛细雨中宏村的朦胧之美。徜徉在宏村街头,才使我真正领悟到“移步成景、处处入画”的真正含义。
我们不仅欣赏街景、民居,也还先后进入到乐叙堂、承志堂、德义堂、松鹤堂、碧园等古代民居建筑群,品味那独具匠心、精雕细作的砖、石、木雕装饰。这些雕品花样繁多,技法多变,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充分体现出了古人的聪明才智。更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宏村人对室内陈设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匾额的悬挂、几案的陈列,抑或桌椅的摆放、座位的排列,都颇有讲究,无不透露出古代徽商那富有哲理的文化、思想。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饰品,以及历史文化,带你穿越历史的隧道,让你和充满睿智的古人神交。此刻,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放下尘世所有的纷扰,任由思绪漫天飞扬,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