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凤阁茶楼信息网_QM品茶坊阁楼_验证qm楼凤论坛技师社区_楼凤阁万花楼论坛

齊魯風20130919

來源:作者:齊魯風時間:2013-12-30熱度:0

 
 
刊頭照——濰坊市  壽光  寧國寺大殿   韓皓宇/攝

刊頭題字——劉化順(惠民縣老年書畫研究會)

1——中秋月夜剝棒子
作者——高連剛

    農歷八月十五恰在秋季中間,故謂之中秋,也叫“仲秋”。每年的這個時候,在我們老家魯西南一帶,也正是“三秋”農忙時節(jié)。摘棉花,收玉米,割豆子,拾花生……哪樣都耽擱不得。
  因此,在我的記憶中,中秋佳節(jié)雖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農人們很少有閑情逸致,像城里人這樣吃著月餅,啃著瓜果,喝著小酒,品著釅茶,悠閑自在地坐在自家陽臺上賞月。倒是家家戶戶趕趟兒似的,趁著那明晃晃的月光,把白天沒干完、仿佛永遠也干不完的農活干一干。
  中秋月下剝棒子(玉米,也叫苞谷),便是定格在我腦海里這么多年揮之不去的一個生活場景。
  那時,根本沒有什么聯(lián)合收割機、玉米脫粒機之類的現(xiàn)代化機械,莊稼地里成熟待收的棒子,只能靠人力去掰。白天,大人們肩扛手抬,把從秫秸桿上掰下來的沉甸甸的棒子,一筐一筐運回家后,每家院子里的空地上便堆成了小山。
  這些新鮮的棒子都是帶著苞皮的,為防止棒子粒發(fā)霉,還需要盡快把棒子從苞皮里剝露出來,以便進行通風晾曬和貯藏,之所以啥時候再把那金黃的棒子粒從棒子核上尅下來,送到磨房磨成香噴噴的棒子面,那便是農閑的時候了。
  當然,有的人家口糧本就不多,或許還鬧著饑荒,正等著這季棒子救急呢,往往這樣的人家剝起棒子來,相對較容易些。三下五除二,徑自把苞皮一把除掉,只留下那赤條條、精光光的棒子即可。而更多的人家則要憑著手感,把苞皮一層一層剝落時,須留心不能一下子全剝完,得留下3—4片來,如纏辮子一般,把兩個棒子拴系在一起,以便好搭在木架上,盤到樹干上,或掛到樹杈上,去慢慢風干,等忙過了秋耕、秋種再打理。這就增加了些剝棒子的難度與勞動強度。
  記得我六、七歲那年的中秋,我們家吃過晚飯,不一會兒,雞上了架,羊進了圈,狗趴了窩,豬哼哼著入了眠,月亮很快就爬出來了,圓圓的,像個大燒餅,又像個大銀盤,高高掛在夜空,直把那皎潔的月光,毫不吝嗇地灑滿了農家小院。這時,勞作了一天的父親,摸出他那隨身攜帶的旱煙袋,先裝上一鍋老旱煙,美美地吸上幾口,而后把煙鍋往鞋底上一磕,愜意地說聲“剝棒子吧”,母親便停下手里穿針引線正納著的鞋底,趕忙招呼我們姊妹幾個圍坐到“小山”前,開始剝起棒子來。
  起初,少不更事的我,總覺得剝棒子就跟給小娃娃們脫衣服一樣,一件一件往下扒,是個很好玩的事情。因此,興趣盎然,干勁十足。但我剝了沒幾個,不是把苞皮全剝光了,就是預留的苞皮太多,致使兩個棒子很難系到一起。由于不得要領,一時間,手忙腳亂的。大人們看我這個樣子,也懶得理會,或許在他們心里壓根兒就沒指望我能幫著干多少活,只要不跑出去瘋玩瞎鬧,給家里添些亂子,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約莫過了幾袋煙的功夫,很快我的手掌磨出了血泡,手指摳的隱隱作疼,整個胳膊就像灌了鉛一般笨重。再看哥哥、姐姐他們,都是用個大粗釘固定在一個長型木板上,剝棒子前先拿棒子往釘上輕輕一劃,將裹在外面的苞皮劃開一個口,剝起來既快又省勁多了。老實講,我也想這樣“偷懶”,但這簡陋的家什最容易劃傷手,各家父母都是萬萬不允許小孩子碰的。只能作罷。
  慢慢地,我的心情變得煩躁起來,開始耍起小孩子脾氣,一睹氣抓起腳下的幾個棒子,如仇敵一般用力往棒子堆里狠狠砸去。父親威嚴地掃我一眼,知道我已是猴子屁股坐不住了,便用疼愛的口氣對我說道:“別剝啦,你光負責把大人們剝好系起來的棒子,運到門口棗樹下就行了,一會兒,我和你哥哥過去再往棗樹上掛”。這樣,我才得以起身,離開了這漫長、乏味的手工勞作。
  夜,漸漸深了。院里的“小山”,經過一陣忙碌,也慢慢矮下去了。父母和孩子的話也稀了。大家的困意都上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家跟村里的其他人家一樣,也是記著過中秋節(jié)的。母親便暫停下手里的活,走進屋里,一會兒象變戲法一般,端出來幾塊月餅,既作為節(jié)慶,又作為獎賞,掰成幾瓣給我們分享??窗?,一家人享了口福,咂咂嘴巴,伸一伸懶腰,似乎突然間又長了勁,增了力,馬上打起精神,又加快了剝棒子的速度……
  童年的中秋節(jié),因有農活牽絆,雖然簡單、辛勞,但并不孤寂落寞?,F(xiàn)在想想,皓月當空,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不求大富大貴,就那樣啦著家常,忙忙農活,團團圓圓的,噫,不也其樂融融嗎?再說,那年那月剝的又何止是棒子,那是農家豐收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啊,溫情而又充滿希望!  (濟南市歷下區(qū)委宣傳部)

2——想念青花瓷一樣美麗的姑娘
作者——陳志偉


      時間就像攥在手里的沙子,當你想努力地攥住每一個今天的時候,無數(shù)的日子如同指縫間滑落的沙子,悄無聲息地滑落進歲月的長河里,許多美麗的往事也沉淀在遙遠的記憶中。在一個個飄雨的日子里,我總會想起那個內心和外表一樣的美麗的姑娘,那像青花瓷一樣美麗的姑娘。
       一個夏末初秋的午后,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將我滯留在公園的涼亭里。那是我日日走過的公園,平日里,水榭亭臺之上游人如織,熙嚷糟雜,難得有這樣賞雨靜坐的時候。這時節(jié)的雨已沒有了夏日的暢泔淋漓,均勻而細密地飄灑著,我喜歡這種飄雨的天氣。燕子在湖面上自由地飛翔,用翅膀激起一圈圈的漣漪,慢慢地向湖邊蕩漾開去;風細柳斜斜,岸邊的垂柳在水面上拂動,在這初秋的時節(jié)里依然晃動著一團團的濃青;亭橋沐雨靜臥于碧波之上。都是因了這雨的緣故,這園中的景物比平日里多了些韻致,更讓人覺得寂靜而又淡然。
        雨漸漸地停了,那個牽著小狗的姑娘走進了公園的美景中。她穿著一件青花瓷圖案的連衣裙,潔白的底子上印襯著簡約而又典雅的天藍色圖案,修頎的身材,一頭烏黑的頭發(fā)蓬松地披散在潔白的頸膀上。我靜靜地注視著走在美景中的那個像青花瓷一樣美麗姑娘。她突然彎下腰,用手中的小鏟子把小狗的糞便從人行道上鏟起來,埋到了旁邊的花從里。到現(xiàn)在,我還是沒有看到過溜狗的人有如此和諧而又文明的行為。在這樣清新而又干凈的境域里,是誰也不愿意踩到一腳的丑陋與骯臟,也許當美麗和丑陋相逢的時候,我們都愿意逢著一個像青花瓷一樣美麗的遛狗的姑娘,這是一個細小的動作,卻折射出了她與外表一樣美麗的心靈。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個世界將是多么的和諧與美麗。
        美麗的高尚的東西是絕不會停留在語言和外表上的,而是發(fā)自內心的真實流露。衣冠楚楚與文質彬彬的人也可能是佛口蛇心,而美麗的文字與行為一定是淵自圣潔的內心。
       一個細小的行為折射出的是一種長久的美麗,在無數(shù)個下雨的日子里我總會想起那個像青花瓷一樣美麗的姑娘,她美麗而又和諧的行為在我的記憶里留下了永恒的印跡。
  (泰安市國土資源局泰山區(qū)分局財源所)

3——夏夜,在日照海邊踏浪
吳文峰  文/攝

       

今年的仲夏,有兩天三夜我是在日照海濱度過的。那兩天,足夠我在來日方長的歲月中,回味無窮。那三夜,與大海親密接觸的畫面,連同感同身受,已深深地刻錄在我的腦際,百看不厭。

     自打6月中旬收到日照日報社發(fā)來的邀請,作為中國百名文化記者一員參加“尋夢日照,放歌山海天”采風活動,我就一直充滿期待。說真的,這幾年,類似的活動也參加過幾次。如2010年臨沂蒙山、2012年海陽招虎山。蒙山的林海及招虎山的石頭,都讓我浮想聯(lián)翩。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名,我早就知道。那“山海天”呢?含義太遼闊了,是依山傍海嗎?是碧海藍天嗎?是海天一色吧!因此,7月2日下午,當我走出日照火車站,坐上接站的汽車,疾馳10多公里,駛進海濱一片茂密的樹林,我立馬想到了“林、?!倍?,想起了素有“天然氧吧”之譽的蒙山原始森林,想到了我寫的《春夜,在蒙山聽濤》。

汽車在林蔭道上緩緩行駛。挺拔的水杉、蒼翠的雪松、蔥綠的竹子,矗立兩旁,做夾道歡迎狀。透過車窗,我還看到了小橋、流水、蓮花池、小木屋。當然,也有穿著泳裝的少婦領著光溜溜的童子。接站的朋友說:這里是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有一段“中國沿海僅存未被污染的黃金海岸”,其沙灘被我們老鄉(xiāng)、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先生譽為“夏威夷所不及”。

夏威夷萬里迢迢。巧的是,我們下榻賓館就叫“林海賓館”且離海灘半步之遙。真真感謝舉辦方的良苦用心,把大家安排在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地方?!傲趾!倍?,印象中就是一個形容詞,如《林海雪原》,寫的是發(fā)生在東北老林子冬天里抗日的故事。包括我的《春夜,在蒙山聽濤》,聽得也是林間的松濤,是風吹過林海泛起的天籟之音。

在我的印象中,日照建市以來,榮獲很多贊譽。歐亞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應該是最宏大的,但這座橋是無形的。再是水上運動之都、中國綠茶之鄉(xiāng)、中國黑陶之鄉(xiāng)、中國農民畫之鄉(xiāng),卻是實實在在的。 

7月3日,這天陽光燦爛。穿行在高樓大廈,漫步在陽光海岸、駐足在山水田園,看城市規(guī)劃,觀農民作畫,采綠茶、賞黑陶、品白酒,一天下來,收獲頗豐。無意中說出的一句話“喝一口日照茶,心都綠了”,被刊登在次日出版的《黃海晨刊》上。

當天,回到林海賓館已是晚上9點多。放下隨身物品,我挽起褲腿,走向漫漫海灘。

頭天晚飯后,也曾下來過。和初次相逢的文友,只是在沙灘上走了走。林海賓館一帶,燈光璀璨,五顏六色。文友中有一位當?shù)厝?,說起不遠處的這片林子,比說起腳下的沙灘還要動容。他說,這里原來叫大沙洼林場,一聽就很土。沙是風沙的沙,洼是低洼的洼。有民謠說,大沙洼有“三寶”,飛沙、海霧和小咬。按現(xiàn)在的說法,應該是不大適合人類居住。1960年,大沙洼人開始營造海防林。經過10余年不懈努力,一片以黑松、刺槐、紫穗槐為主的萬畝防風林茁壯成長。周邊農田也開始豐產、穩(wěn)產。林子大了,什么蟲子都有。為了治松毛蟲,大沙洼林場人工馴養(yǎng)灰喜鵲,“以鳥治蟲”的故事還被拍成電影,在全國林業(yè)系統(tǒng)推廣。后來,又引進不少樹種,1992年,大沙洼林場改名為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是全國首批,面積有一萬兩千多畝呢!

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聽到這里,我想起了過往。

龍口的海濱,也曾有一片松林,被山東作協(xié)主席張煒稱為萬松浦,并在此筑萬松浦書院,修學、演講、搞創(chuàng)作,靜謐又神秘。但瘋長的高樓大廈,已壓扁了當年的景致,浩瀚的松林縮小成盆景。我去了,體會到的是悵然若失。

在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夜聽松濤,和大眾日報的逄君一起走進山中黑黢黢的林子。佇立,望天,逄君說:你聽,風在說話呢!我豎起耳朵,果然,天空中,松濤陣陣,嗚嗚的聲音,好像城市里汽車匆匆駛過,更像有人騰云駕霧飛奔而來。我們席地而坐,逄君說:“這就是自然??!在城市里聽慣了車輛的聲音,感到很煩,但在這里聽這種相似的聲音,卻如同天籟”。當時有一種想哭的感覺,但欲哭無淚。逄君說了一句顧城的詩:“魚在盤子里想家”。

而此時此刻,夜深人不靜。日照,海里的魚早睡了吧?

海灘上,三三兩兩的游人在徜徉。這里的沙,真好!那細如傅粉的沙子啊,腳丫踩上去,如同踩到婚床嶄新嶄新的蠶絲被上,被面是通紅的,繡花的,龍鳳呈祥圖案,暖暖的,軟軟的,令人心旌蕩漾。仿佛,半步之遙就躺著冰清玉潔的新娘。越往里走,沙灘越軟,及到水域,那澎湃的細浪一陣陣涌來,爬上腳面,吻到腳踝,越來越溫柔,三五米下去水不漲,八九米過了浪依然……原來這里是黃海之濱稀有的沙灘,灘闊沙平,沙質細潤,浪緩水凈, 因此才有“夏威夷所不及”之說。

無暇顧及身旁的游人,我提著鞋子一邊往前走,一邊哼起了《外婆的澎湖灣》:“晚風輕拂著澎湖灣,白浪逐沙灘……”。這一唱不要緊,周圍立時有人隨聲附和:“沒有椰林醉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接著,又有人唱起了“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啊就是我故鄉(xiāng)……”,我又順口接上了下句:“海風吹,海浪涌,隨我飄流四方……”歌聲在海灘上飄蕩,弱弱的,有點像蒙山夜空的風聲,時時被海濤的澎湃淹沒。

第二天,一覺醒來,窗外濕漉漉的。我的心也是濕漉漉的。因為,睡前想到的兩句詩,竟然在夢里倒背如流: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們的身上和臉上/像小時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嚀我們早已遺忘/大海呀大海離我們遙遠遙遠該有多么遙遠/可我們今天已不再屬于兒童屬于單純屬于幻想/我們一群群五顏六色風風火火我們年輕/精力旺盛總喜歡一天到晚歡歡樂樂匆匆忙忙……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要枕著沙灘也讓沙灘多情地撫摸我們赤裸的情感/讓那海天無邊的蒼?;赜澄覀冃撵`的空曠/揀拾一顆顆不知是丟失還是扔掉的貝殼我們高高興興/再把它們一顆顆串起也串起我們閃光的向往……這首題為《六月,我們看海去》的長句子詩,我30年前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當時,曾瘋了一樣的傳抄、朗誦。但看海,只是夢想。

在雨中游覽了莒國風光,參觀了日照博物館,我對這片古老的土地越發(fā)喜愛。尤其是對“勿忘在莒”典故的理解,那簡直是故國之思。在回林海賓館的路上,突然萌發(fā)出一個想法:要“枕著沙灘也讓沙灘多情地撫摸”?!疤寺税??!”同行的山東文學夏君聽了我的悄悄話,第一個響應,并立馬串通他人。因此,和上夜不同,這次一到賓館,我換上泳褲,帶上相機,在走廊里高呼一聲“下海去了”,連鞋都沒穿,便急火火地奔了出去。

日照海濱,7月4日的天,注定是不開晴的。淅淅瀝瀝的小雨,漫不經心地下著,一直到晚風輕拂。我找了個明顯的位置,把包著相機的塑料袋放好。緊走兩步,在接近海水的地方抱頭仰臉,躺了下來……

這是一種怎樣的感覺??!身子,一半在海水,一半在沙灘;思緒,一會兒過去,一會兒當前。隨著浪花的涌動,一切都像不系之舟搖搖晃晃。濤聲,在這個夏夜,有節(jié)奏的唱響。側耳細聽,全不像蒙山聽到的汽車駛過的聲音,倒像是鋼琴歡快的彈奏。睜開眼,雨絲打下來,迷迷蒙蒙。揚起腳,海水掉下來,點點滴滴。多少年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愜意,趟在這世上少有的沙灘,在這個獲得聯(lián)合國人居獎的城市,我喜不自禁。難怪有那么多大學及大學教授愿意在這里落戶,難怪有不少大城市的朋友周末愛到這里度假。多少年了,時光已把童心打磨的老態(tài)龍鐘,只有在這里,在這個優(yōu)秀的旅游城市,讓我重拾青春,想起學生時代喜歡的詩。我一躍而起,踩著海水的潮頭,一步一個腳印飛奔……

“海上的浪花開啊,我才到海邊來,原來嘛你也愛浪花,才到海邊來,啦……啦……啦……”夏君和朋友們唱著歌走來了。我想起,這首歌的名字就叫《踏浪》,不禁,跟著大聲唱起來。波濤涌動,涌的大家“天性”大發(fā)。有的做俯臥撐、有的金雞獨立,還有幾位讓所有的衣服自由落體,歡叫著跑向了海洋的深處。這些,都被我偷偷滴攝入了鏡頭……

日照歸來,我常常打開日記本,翻看四面八方的朋友們給我的留言:相聚日照,友情永遠(河北滄州日報張世奎);詩意水天堂(浙江衢州日報徐麗);日照東方,號令文明(中國建材報郭宗忠);日照,來日方長(江蘇常州晚報張乃英);還想來日(杭州日報周華誠);日后更幸福(南通江海晚報錢雪冰);日照夢,情誼深(淄博日報魏廷寶);日照很溫暖(深圳特區(qū)報齊霽);情牽日照,回憶最美(中國文化報寧昊然);日照很熱情,日照多好,難說再見(廣東東莞日報劉曌);相約一起再來日(山東文學夏海濤);每一個邂逅的地方,都是心中流動的故土(江蘇海門日報王鷙翀),等等,樸實的文字令人過目不忘。

當?shù)氐念I導及朋友,他們生活在這片美麗的國土上,對這次采風活動最有發(fā)言權。日報社的夏立君老師給我寫了“日出先照,情滿海天!”沈鳳國寫了“踏浪山海天,尋夢大沙洼”,石臼街道張永軍寫了“有緣相聚,長來長往”。日照市文聯(lián)主席趙德發(fā)先生,頭一天晚上一見面,就給我題寫了“相聚海濱,再敘友情”。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人的一生要去好多地方。有些地方去了還想去。對于我,日照便是其中之一。我期盼著有一天再敘友情到日照,放歌踏浪在海濱。

“藍天碧海金沙灘,文明幸福山海天”,這塊矗立在海濱的牌子,已牢牢地佇立在我的心里。





 


 



4——龍之祭
——參觀山東諸城恐龍地質公園(龍立方及發(fā)掘地)有感
□ 王桂鵬


我匆匆地來了,
我輕輕地靠近,
我靜靜地傾聽遠古時代的聲音。

侏羅紀的地球  
一億五千萬年的主宰。
是什么力量,瞬間降臨,
讓薄薄的黃土,
把他們永遠的掩埋。
          
是巨大的海嘯
還是強烈的地震;
是火山爆發(fā),
還是星球的撞擊;
是致命的瘟疫,
還是恐龍無節(jié)制的繁殖與排泄,
或者是無休止的爭斗,
帶來的滅頂之災。
從此,
地球步入了無聲無息的年代。
巨大的龍骨,
復制的龍身,
仿佛在向后人訴說,
那個時代的繁榮;
感受一下它帶來的福氣,
好像與你親近,
卻再也沒有生命的靈魂。
 
什么是宇宙,
什么是星辰,
什么是地球,
什么是龍的傳人?!
          
在人類的星球上,
正在印證恐龍的世界,
爭啊,
搶啊,
奪啊,
貪啊
一萬年太久    
只爭朝夕。
明天,這龍立方里,
陳列的或許是人類自己。
 省國土資源廳
(編輯:作家網)

上一篇: 齊魯風20130826

下一篇: 戲說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