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凤阁茶楼信息网_QM品茶坊阁楼_验证qm楼凤论坛技师社区_楼凤阁万花楼论坛

齊魯風20131024

來源:作者:齊魯風時間:2013-12-30熱度:0

刊頭照——濟南市  市中區(qū)  齊魯七賢文化城 牌坊   峻嶺/攝
刊頭題字——刊頭題字 房壽大(煙臺傳輸局)

1——啊!地瓜

作者——尹新中

       國慶節(jié)期間,我們全家人帶著小孫子借走親戚之際赴臨沂市紅色旅游了一次。也算作是走進沂蒙老區(qū),學習沂蒙精神吧。短短兩天里所到之處的所見所聞使我感慨、感悟頗多。暮然間發(fā)現(xiàn)十幾年的時間貧困山區(qū)確實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看山,以蒙山山系為統(tǒng)帥的山嶺峰坡已是植被蔥蘢、瓜果飄香,豐收在望;觀水,以沂水為龍頭的河川溝溪是秀波粼粼、魚蝦漫游、鵝鴨成群;瞧人,那更是一股勁的精神著。無論種田的、務工的、經(jīng)商的、上學的,都洋溢著幸福、知足、平和的容顏及和諧滿意的氣氛。 
       車行途中,邊走邊看邊議論著。突然小孫子在停車點上看上一種包裝精致的食品—仔脯,嚷著要吃,大人忙不迭的滿足著他小小的心愿??粗龤q半幼童的那種貪婪、美滋滋的享用美食的憨態(tài)趣形,我怡然中疑惑的拿出來想看個究竟?什么好吃的?當剝開華麗的包裝紙,捏在手中覺得象人手指長短、粗細的一種泛著紫光、柔軟筋道、半透明的膠質條狀物,卻不知道是啥原料精制而成。我隨手扯過外包裝盒。見赫然印著“沂蒙特產,水晶紫薯”。并印有詳細的合格產品說明:紫薯又名黑薯,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生長在山區(qū)、丘陵地帶。營養(yǎng)物質豐富。除具有普通紅薯的營養(yǎng)成分外,還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水晶紫薯仔脯是精選質量優(yōu)質的紫色地瓜,經(jīng)蒸熟、去皮、切絲、烘干而成。其配料有白砂糖、麥芽糖??谖丢毺亍W鲜砭哂幸嫘臐櫡?、補血養(yǎng)顏等功效。是居家、休閑、旅游、饋贈親友的最佳食品。還附有詳細的“營養(yǎng)成分表”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鈉等所列清楚明白。
       ?。窟@不就是芋頭(即地瓜。我們老家鄒東叫芋頭,別稱紅薯)嗎!這可是上世紀某個年代“救命”的主食呀。
       說起地瓜,我胃里突然間泛出一種微微苦澀的酸意。依稀記得那個年代因天災(連續(xù)三年的澇、旱自然災害及連年歉收)人禍(大躍進、大煉鋼鐵、吃食堂等“左”傾做法,加之蘇聯(lián)老大哥撕毀援助合同、逼債等)。人們說到吃便感到恐懼、難受。當時“餓”字當頭,像我們十多歲的男孩子活動量大,整天癟著肚子找吃的。春天里盼麥收,盼著能吃頓白面卷子(饅頭的一種);夏天里盼秋收,秋天有地瓜,能吃個飽;冬天里盼過年,過年能吃上頓水餃(地瓜面的水餃也很好吃)。那年月不知為什么大田地里統(tǒng)一種著的都是地瓜。大概上級的上級、底層的老百姓都認為地瓜好種植。好管理,植、葉、秧、果實都能吃,且產量大,容易填飽肚皮。不論春茬、麥茬的,還是白瓤、紅瓤、黃瓤、紫瓤的能生著啃,煮著吃,燒著食。生的能放地窖儲藏;切成瓜干曬干能擱家里長期保存。地瓜干簡直成了百寶??梢灾苯诱糁?。還可以用石磨、石碾碾碎了攤娘(這里念nia,鄒東、曲阜市、泗水縣一帶喊母親時的一種叫法。意為這種食品是娘親用磨推擰出來的擰。即:煎餅。燒糊涂(稀飯、稀粥的統(tǒng)稱)等等。
       那時農村小學按農村習慣一天兩頓飯。一年四季早起到校,晨讀后兩節(jié)主課,而后放學回家吃早飯(實際是上午飯)。春、夏、秋三季除了吃以外大都沒什么問題。冬天里早晨可不好挨。逢冬季顯得時間特長。一入冬便是冰天雪地、北風呼嘯。家里窮棉衣單薄,農村孩子沒有棉鞋穿,有的大人給弄個靰鞡(一種草編物,不是東北地區(qū)氈、皮革做的那種保暖鞋)墊上麥瓤或葦毛纓湊和著不凍腳。教室設在老關帝廟里。那座陳年老屋七漏眼八漏氣。大家腳丫子凍得生疼如貓抓。有的同學實在受不了,怕凍壞了腳便知趣的坐著跺跺腳,活動活動凍僵的腿腳。一人跺旁人受影響。便一個接著一個跺。叮叮當當?shù)卣n堂始終安靜不下來。慈祥的老師很理解,便索性讓全班學生站起來跺腳取取暖。“嘭嘭”的一陣轟鳴后,班長統(tǒng)一口令坐下來再上課。孩子們心里一陣溫暖。早課結束待下課鈴一響,大家一窩蜂地便沖出教室,在雪地上跌跌撞撞的跑回家。奶奶一聽大孫子放學了,趕緊踮著小腳走進廚房,用水瓢從大鍋中舀出兩個熱地瓜。用水罐中的冷水激一下,拿出來送給我。我急著連書包迭不得放下,雙手一手一個,在奶奶“慢點、別燙著”的聲聲提醒中哧溜哧溜的吹著、吮著。因外冷內熱的緣故不敢大口咬。現(xiàn)在想起來那感覺簡直是一種天大的享受。它不僅填飽了肚子,解了饞,同時獲取了熱量,通身暖融融的。
       有一年仲夏季節(jié),學校放學后,家里沒得東西吃,我便悄悄約上東鄰伙伴跑向離家偏遠的地瓜地里,撅下樹枝當挖掘工具,掘出剛剛比大拇指粗點的嫩地瓜仔,每個手抓著三個,躲進河溝里三下五除二的擰擰,便急不可耐的塞進嘴里大嚼起來,地瓜白白的汁水流進脖子里都來不及擦。那個脆、甜、香勁終生難忘。當時認為這是天底最好的瓜果。比現(xiàn)在司空見慣的木瓜、香蕉、荔枝等金貴好吃百倍。
         從此我多次想著長大要種更多更好的地瓜。為家庭和生產隊里的社員們解決吃的問題。
       總之,那時節(jié),天天是上頓地瓜、下頓地瓜干。煎餅、窩窩頭、水餃都是地瓜的變種。加之油水、蔬菜補充少,單一品種的食物吃得多了,時間長了便發(fā)生質的變化。人的胃提出抗議,斄心、嘔酸水等。所以經(jīng)過那個年代的人對地瓜有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情愫。真有“別樣滋味在心頭”的感慨。既想念又害怕。想起來是一種深深難以割舍的回憶?,F(xiàn)在偶爾吃個烤地瓜、喝頓地瓜稀飯是一種口味調節(jié),特別是當下主食充足、副食充沛、油膩充斥的狀態(tài)下吃頓地瓜也算是享受或者叫改善生活。據(jù)專家論證地瓜確有藥效、治療疾病的功能。所謂害怕,如若社會再退返那個年代,每天啃地瓜過生活的話恐怕老朽之軀難能扛得過去了。
        應當講,地瓜這種食物在那個年代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社會的發(fā)展立了大功。我曾突發(fā)奇想,能否在全國相當?shù)赜騼葘?5歲以上有此經(jīng)歷的人們倡議來個難忘食物(主食)評選征集活動。我想地瓜肯定能獨占鰲頭或名列前茅。
        五、六十年的地瓜情、芋頭緣難以忘卻。從沂蒙老區(qū)回來便萌生了寫點地瓜,為地瓜正名的文章。看到“沂蒙特產、天然紫薯”的精制食品后我會心的笑了。這不是已經(jīng)在“沂蒙精神”里把“地瓜精神”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了嗎!
  (濟寧市國土資源局)

2——歷下情結

作者——劉玉福

 
   剛結婚時,我住在濟南的西北角,偏處一隅。因忙于工作,對整個濟南并不熟悉。但濟南是山東的省會,常有友人來玩或小住,我自然要盡地主之誼。游玩賞景,三大名勝是必去的地方。
  我喜歡先領友人到高處瀏覽一下全城的風光,所以千佛山是首個去處。
  上山的路兩側,有神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像,似在指引我們走向千佛之地,又仿佛在宣講佛法之大和佛教的久遠;有側身臥佛釋迦牟尼的涅槃像,儀表雍容,瞇眼看著世間的冷暖; 觀音園香火繚繞,但凡有個心結的人,都想用一柱檀香了卻心愿。始建于隋朝的興國禪寺,門兩側的楹聯(lián)映入眼簾:“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縱然心中有些許的不快,默誦數(shù)遍足以讓人心境平和,暫時忘卻世間的紛擾。不知不覺到了山頂,放眼四望,那云霧纏繞里的老城,仿佛默默地地訴說著厚重的歷史,讓我們久久不忍離去。
  趵突泉自然是要去的。唐宋八大家的曾鞏首先稱之為“趵突泉”,展現(xiàn)“三窟并發(fā),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的輕盈流暢。泉水清澈見底,更有色彩斑斕的錦鯉,體態(tài)優(yōu)雅、神情靈動、悠然自在。若無欲無求,能做泉水里的錦鯉,想來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常引友人去趵突泉公園的園中園—萬竹園,既可以欣賞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濟南四合院糅合而成的古建筑群,又可以到李苦禪紀念館欣賞其晚年佳作,還可以欣賞到石雕、木雕、磚雕的萬竹園“三絕”。我既不懂史、也不學文,領友人來也講不出多少奧妙來。若友人懂得,必細細看來懷于胸中;若和我一樣,看個高雅也是一種視覺盛宴。
  趵突泉公園里,無論在哪個季節(jié),都有目酣神醉的旖旎風光:早春的新綠花繁,夏天的綠陰如蓋,秋天的萬種風情,冬天梅迎飛雪的清香,配以隨處可見的自然山石,真的是穿花渡溪、撫石依泉,即使不懂文化,依然讓我們愜意不已。
  大明湖不但作為泉水匯流的地方而且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會讓我們駐留更長時間。沿著湖畔慢行,賞荷看柳。近荷處,看小荷尖尖,含羞待苞;看壯荷傲立,分外妖嬈;看蓮蓬喻世,知滿折腰。放眼去,看鳶飛魚躍,砰然心跳;看畫舫穿行,憂愁頓消?!八拿婧苫ㄈ媪怀巧缴氤呛?只有徜徉在大明湖,才會有切實的體會。對友人提出此處蛤蟆不會叫的疑問,起初我不懂的其中的奧妙,就還是以“乾隆皇帝游明湖時,被蛙鳴吵得睡不著覺,下旨讓大明湖的蛤蟆不準再叫”來調侃。
  后來,我到歷下區(qū)工作,日久生情,對歷下有了更不一樣的情愫!友人來訪,自然是在歷下區(qū)走走。
  大明湖經(jīng)過擴建,面積已擴大四分之一,由園中湖變成了城中湖,增加了明湖新八景。七橋風月、秋柳聞風……若一一去找尋辨識,須花一番功夫。新的明湖居雖然不是《老殘游記》里的曲藝場了,但還是愿意到跟前轉轉。因為這里依然是品茗小憩、曲藝表演的地方,幻想哪一天能看到王小玉般白妞:啟朱唇,發(fā)皓齒,唱上幾句書兒。
  大明湖的蛤蟆不會叫,也有了科學的解釋。因眾泉匯流,水溫不高,調動不了蛤蟆繁殖溫度的激情,所以靜默。還有水蛇不見的疑問,也有乾隆和科學的話引,自然多了許多情趣。
  因為2009年全運會,歷下又多了一處風景—全運會的主場館“東荷西柳”。建筑之宏偉精美自不必說,周圍山體的整治,讓曾經(jīng)的凌亂變成自然與文明的完美結合。逛三大名勝總想讓自己做個文化人,看全運場館又有了滿腔的豪氣和健體的沖動。
  2011年,歷下區(qū)政府提出:全面協(xié)調推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努力打造繁榮文明的首善之區(qū)。歷下區(qū)正一步一個腳印,向著這個目標邁進。2013年8月15日,全國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發(fā)布公告,正式批準濟南“天下第一泉”景區(qū)為國家5A級景區(qū)。作為濟南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歷下區(qū),會在不斷提高中打造濟南更靚麗的城市名片。
  (濟南市國土資源局歷下分局)

3——秋柳含煙

作者——魯先圣

  廣州的朋友來濟南游覽,朋友是南國著名的詩人,我自然推薦朋友去趵突泉邊造訪李清照,去大明湖邊拜謁辛棄疾。大約是為了顯示濟南文氣的厚重底蘊吧,我沒有先告訴朋友大明湖邊還有一個重要的文人王士禎。因為在我看來,王士禎的名氣沒有前兩位大,但是,他給濟南留下的故事卻比李辛兩位曼妙,甚至,他的故事更襯托出大明湖的詩意和浪漫。
  建造在趵突泉公園內的李清照紀念館,果然沒有讓廣州的朋友觸景生情,關于李清照的故事大家知道的太多了,他甚至對于李清照晚年時候在南方的凄涼境遇都如數(shù)家珍。
  到了大明湖看辛棄疾,我們在為這個愛國詩人感佩了一番之后,朋友問我:濟南還有另外更重要的文化人嗎?
  我微笑著看朋友。我知道,不要說是一個著名的詩人,就是一個普通的游客,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也一定有這樣的發(fā)問,沒有人會問這個地方最高的大樓,或者問誰在這個地方做過最高的官員。比如,去湖南的鳳凰,十之八九是奔著沈從文去的,人們不是為了去看湘西的吊腳樓,而是去感受當年沈從文先生描寫的吊腳樓里面的浪漫故事。去浙江的紹興,大多是奔著魯迅先生去的。而山東的小城曲阜就更有代表性了,所有的人都是奔著孔子去的。全世界不同膚色的人們不遠萬里來到小城,絕對不是來觀賞這里的建筑,而是來感受一代文化巨匠的氣息。
  這個時候,我有些得意有些狡黠地微笑著引領朋友來到了距離辛棄疾紀念館不遠的一個所在,隱藏在大明湖東南岸怪石煙柳之中的“秋柳含煙”石刻前。詩人朋友萬分驚詫地問我,這是什么地方,怎么有一個這樣詩意的名字?
  我不語,引領著朋友繼續(xù)前行,沒有幾步路,煙柳叢中,一座古色古香的院子就出現(xiàn)在眼前了。院子的牌匾上鐫刻著蒼勁有力的秋柳園三字。
  顯然,朋友沒有聽說過秋柳園。他十分愕然,大明湖居然有這樣一個所在。
  我的關子終于露面,我禁不住向朋友介紹這里的主人。秋柳園是為了紀念一個偉大的詩人王士禎而建。王士禎是清初的杰出詩人。他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他從政之余勤于筆耕,一生著述共計36種560多卷,被時人譽為一代詩宗、文壇領袖,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王士禎23歲游歷濟南,邀請在濟南的文壇名士,集會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此詩傳開,大江南北一時和作者甚多,當時被文壇稱為秋柳詩社,從此聞名天下。后人將大明湖東南岸一小巷名秋柳園,指為王士禎詠秋柳處。
  在大明湖岸邊的煙柳深處,在秋柳園內的回廊房舍之內,我們想象著當年一幫文朋詩友在此喝酒飲茶、賦詩頌詞的情景,也不禁詩興大發(fā),飄然欲仙。
  朋友從廣州來濟南幾天,我?guī)笥延秩チ藥滋幘包c,但是朋友印象最深的是秋柳園。朋友說,真沒有想到在濟南的大明湖岸邊隱藏著這樣一個重要的文化景觀,真是來濟南的最大收獲。因為對于辛棄疾和李清照早已經(jīng)熟悉,而王士禎和他的秋柳詩社過去則一無所知。
  我也是深有同感。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在去之前,一定先搞清那里有哪些文化人留下過足跡?那里是那個文化人的故鄉(xiāng)。因為,對于一個地方來說,大樓,街道,公園,博物館等等都基本是一樣的。而且,那些建筑,不要說千年,又有哪一個可以存在百年之久呢?百年之后,所有的建筑都不復存在,但是,文化人在那里留下的詩詞歌賦,留下的曼妙故事,留下的文化氣息,卻源遠流長,亙古而彌新。
  因此,對于一個地方來說,尤其是對于一個城市來說,發(fā)現(xiàn)、珍藏、保護文化的遺跡就不僅僅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遠見。

 


4——濟南首屆秋季觀賞石、珠寶玉器等博覽會開幕

         10月19日,“濟南首屆秋季觀賞石、珠寶玉器、工藝品博覽會”在濟南齊魯七賢文化城隆重開幕。
       此項活動,旨在為迎合中國十藝節(jié)在山東舉辦,弘揚賞石文化,促進山東省觀賞石文化事業(yè)和產業(yè)的發(fā)展,滿足廣大消費者及賞石愛好者對賞石文化和藝術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觀賞石展商搭建交流交易平臺,由山東省觀賞石協(xié)會、齊魯七賢文化城、濟南好客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聯(lián)合舉辦。
       齊魯七賢文化城是一個以精品觀賞石、寶玉石為龍頭,輔以字畫、珠寶玉器、陶瓷民俗、紫砂茗茶、古典家具、古玩雜項等文化產品門類齊全的綜合性文化市場。文化城經(jīng)過近四年的培育運營,在總結經(jīng)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吸取教訓的同時,也在不斷更新經(jīng)營理念、運營模式。著力打造好濟南市重點文化產業(yè)園區(qū)之一的齊魯七賢文化城,彰顯文化產業(yè)園區(qū)的軟實力,把山東省首家“中國觀賞石綜合基地”做成江北最大的十大全國品牌觀賞石集散地,努力實現(xiàn)綜合性文化產品展銷、拍賣、鑒賞等多樣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
       觀賞石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美妙天成、修身養(yǎng)性的獨特個性著稱于世。本次博覽會將讓廣大賞石愛好者再一次感受到觀賞石的獨特魅力,展示出華夏大地觀賞石的絢麗多姿和賞石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一如既往地積極倡導和傳播中石協(xié)提出的新時代賞石理念,為廣大石友再次送上一場賞石、玩石的盛宴。
        據(jù)悉,博覽會將持續(xù)到本月29日。(阿文)

 

5——老師,辛苦了

作者——陳術柏

 

您是和煦的春風
吹拂心田
您是綿綿的細雨
潤物無聲
您守著三尺講臺
用汗水播種希望
用大愛書寫人生
培育桃李遍布天涯海角
秋來碩果累累香滿神州

相伴的日子
您甘當綠葉
把身邊的一朵朵紅花托起
四季的輪回里
您甘為紅燭
燃燒自己為別人照亮前程

這就是胸懷博大的園丁
把真愛灑遍每一個角落
用知識的甘露澆灌幼苗成長
讓智慧的光芒照射激情夢想
您是我們人生航線上
最閃亮的引路明燈

在金秋九月
迎來您的節(jié)日
從心底為您高興 歡呼 感動
深深說一聲——
老師 您辛苦了
我們永遠忘不了您的恩情
  諸城市國土資源局


6——慢慢地陪著你走
(外一首)

作者—— 楊傳信

朝陽照亮前面的路
晨風牽起我們的手
因了昨天那個溫柔的夢
為了前世那段未了的情
慢慢地,我陪著你走
苦著累著幸福著
直到夕陽墜入大山后
直到晚風搖動路邊柳

也許會遇到風狂雨驟
我就是為你撐起陽光的傘
也許會碰上河水橫流
我就是載你游覽風景的舟
就這樣,走過一天又一天
走過一秋又一秋
直到冬雪將黑發(fā)染白
直到寒風將面頰吹皺


背 影


在夜的深處,你
站立成一座柔美的塑像
清冷的秋風,一刀刀
還在雕刻著你瘦弱的背影

此刻,我情感的閘門
已關不住內心狂涌的波瀾
無法抑制的糾結與纏綿
今夜,注定令我難以入眠

調皮的星星知道我們的秘密
所以我不敢與你相見
就這樣,你在秋夜里站立了一晚
我的心卻疼了千年
  臨礦集團馬坊煤礦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