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無常心有常(讀莊系列之十四)
來源:作者:王琳寶時間:2014-01-16熱度:0次
莊子靜觀天地人生之變,加以道家的哲學(xué)思考,主張“齊萬物,一生死”,生亦無樂,死亦無悲。他認(rèn)為“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生死為徒,吾又有何患,故萬物一也。”此與儒家只談生不論死,真乃天壤之別。
莊子不愧為一個心胸豁達(dá)的智者,他參天悟地,由物及人,由人及物,以“道”統(tǒng)而觀之。將無常之變視為尋常之事,把物滅人亡安放于平常之心。他正視愛妻之死,當(dāng)眾鼓盆而歌。他夜枕骷髏酣眠,夢中與之談生論死。他視名利如腐鼠,敢“戲千金于污泥”。他居家生活清貧,然知魚之樂而忘憂。甚至將死之前,勸門生不必哀痛,不用厚葬,對身后之事處之淡然……
他秉持“心齋坐忘”,“外化而內(nèi)不化”,“虛己以游世”,“順人而不失己”,以在有限的人生里,探秘廣袤時空,淡泊生死義利。他以“直木先伐”等例,巧喻人和物的“材與不材”,強(qiáng)調(diào)人要處于“材與不材”之間,視具體情況順勢而為,不可鋒芒畢露,招致殺身之禍。他直言不諱:“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雖然人皆肉身凡胎,但須有超然之心,卓立之精神。因為人除了身心而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精神層面。只有與天地精神往來,才能近乎“道”的禪境妙界。他畢生向往“無何有之鄉(xiāng)”,即由“清靜無為”精神開辟出來的廣闊生存空間:“今之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我們可以想見,在這段話所構(gòu)建的的“烏托邦”和“桃花源”中,莊生該是怎樣地優(yōu)哉游哉,樂此不疲!
聰慧之心多靜,愚魯之心多躁。不為物役之人,亦不為欲所累。一個將天地人等量齊觀的人,必然是一個看輕生死的人。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莊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做到了。只可惜現(xiàn)代社會中,還有許多熙攘為利之人,醉心紅塵,貪生怕死,重利輕義,甚至暴殄天物,糟蹋自然生態(tài)。于我看來,這些人縱使堆金砌銀,香車寶馬,錦衣玉食,也只是物質(zhì)金錢的奴隸,而非精神快樂的主人!
仰天伏地,人在其中,貧富生死,燈草之輕。超然物外,與世無爭,心慕老莊,快意人生。此之所謂:
天地萬物皆相因,貧富生死自平均。平常心觀無常事,快樂逍遙歸本真。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