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藏不住的光芒——記新津觀音寺

來源:作者:李忠東時間:2012-11-09熱度:0

    長期以來,只要涉及對蜀文化的研究,都會聽到這么一句話“言蜀者不可不知禪,言禪者尤不可不知蜀”,可見佛教文化對于四川的深遠影響。但說到四川的佛教文化,我們常常話不離嘴的無非是"川西四大叢林"之一的文殊院;被蘇東坡譽為“精妙冠世”的大慈寺;被日本臨濟宗奉為祖庭的昭覺寺;唐僖宗避難住過的新都寶光寺;明武宗敕封的遂寧廣德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以及普布于山野田間的安岳石刻、廣元千佛崖等等。

    在成都西側(cè)的新津縣一隅,邛水環(huán)繞,如蓮群山之間的靜謐之處,有一座小小的寺廟,至今仍保存著大量繪制精妙的明代壁畫,使我們有幸領(lǐng)略到古人的意境與技法。

    新津縣位于成都平原。觀音寺所在的位置屬龍泉山褶斷束。這是成都平原中央的一個小小隆起,形成于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這條隆起延綿200余公里,寬約10公里,相對高差僅200-500米。山脈雖不高,卻給地貌略顯單調(diào)的成都平原增加了許多美麗的起伏與變化,讓成都人也有了寓情山水的樂趣,沿著這條隆起的花開和果香讓這里盛行的休閑文化有了相當?shù)目v深感。

    長秋山是這條隆起帶的分支,觀音寺便位于長秋山丘陵的九蓮山。了解這些之后,當你看到山前的大門門額上書寫的“九蓮勝景”幾個大字時,便不覺得奇怪了。

    隨著寺廟的林盤拾級向上,沿中軸線展布的建筑群錯落有致,環(huán)抱在青山與千年古樹之中,可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安靜而隱逸。據(jù)介紹,觀音寺原名叫平蓋治,原屬道教,為東漢末年吳都仙客崔孝通修真之處。漢晉以后,佛教入蜀,原始道教退居,宋淳熙八年(1181)建寺時,這里便成為佛教名剎。象我國的許多寺廟一樣,這里也經(jīng)歷的多次損毀與重建。所幸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天災(zāi)與人禍之后,這里仍保存了明代的毗盧殿、觀音殿和清代的山門、彌勒殿、接引殿等古建筑。

    毗盧殿和觀音殿是僅存的明代建筑,區(qū)別明代建筑與清代建筑最簡易的方法是看其斗拱的粗細及數(shù)量,明代斗拱粗大攢數(shù)少,出沿較長,而清代斗拱因為承重功能喪失,主要起裝飾作用所以整攢斗拱較細較密,且出沿較短。直觀感覺,就是明代建筑的屋檐厚重,樸素而莊嚴。不過觀音寺的價值還不僅僅在于建筑本身,最令人驚奇的是藏在這些建筑中的明代壁畫、石雕以及浮雕彩塑。

    明代壁畫保存于毗盧殿的左右側(cè)及后壁上,被視為觀音寺的“鎮(zhèn)寺之寶”。毗盧殿是專為供奉毗盧遮那佛而建造的,建于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至今已有近五百五十年的歷史。這些壁畫繪制于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全殿壁畫共有6鋪,每鋪長3至3.3米,高3.15米,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繪飛天、幢幡寶蓋和天宮奇景,中層繪十二圓覺菩薩和二十四天尊,下層繪龕座、神獸、供養(yǎng)人像。令人驚訝的是壁畫的線描技法,顯示出極高的水平。壁畫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蘭葉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等,各尊菩薩則根據(jù)各自在教內(nèi)的不同身份采用不同的線描技法。比如圓覺菩薩,采用蘭葉描勾勒,以顯其圓潤親和;再比如普覺菩薩,則采用鐵線描勾勒,以突出其凝重肅穆。壁畫的精微之處還體現(xiàn)在菩薩們身上所披的紗羽,工匠們用珍珠粉精勾細勒,將蛛絲般微妙的衣飾細節(jié)硬是繪出輕薄透明的質(zhì)感,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有一幅“文殊菩薩”畫像,筆法尤為精細,其面圓潤大方,慈目似睜似合,衣袂華麗飄逸,身上所披薄紗,似有似無,若隱若顯,在深幽的大殿內(nèi),這些細若游絲卻又歷歷在目的線條,令參訪者無不深深折服,甚至覺得她所散發(fā)出的迷人魅力足可與遙遠的盧浮宮里蒙娜麗莎的微笑媲美。1988年版的《中國美術(shù)全集》中便將此幅壁畫連同其他3幅收錄其中,其在美術(shù)領(lǐng)域的地位不容小覷。

    觀音殿為明代單檐歇山式屋頂,形制開闊,氣宇不凡。觀音寺就是以這座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的觀音殿而得名。殿中也有一絕,不是壁畫,而是明代的塑像。其中46尊大羅漢身高大小形同真人,神態(tài)各異,造型生動,顯示出工匠無比高超的技法。尤其與后來修補的塑像相比較之后,更讓人覺得前人的技藝令后來者望塵莫及。聞名遐邇的飄海觀音像位于大殿背后的墻上,這是一幅巨幅深浮雕像,曾有人將其贊譽為“東方維納斯”。 根據(jù)觀音像右邊蓮花瓣上的題記,此殿塑像完成于明成化十一年,即公元1475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細看這件精良的大型雕塑,飄海觀音腳踏鰲魚出沒在驚濤駭浪之中,背塑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山西五臺山全景,乘駕各色水獸的眾佛弟子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飄海觀音四周。在這一組絕妙的浮雕中,古代藝術(shù)大師大膽地使用了“之”型的雕塑手法,不僅豐富了構(gòu)圖,而且增強了塑像的穩(wěn)定性,據(jù)說這種藝術(shù)創(chuàng)新是飄海觀音懸壁500多年而不倒的秘密所在。

    自漢晉佛教入東土以來,我們這片土地上存在過的廟宇樓臺何止千萬,觀音寺能在千百年時光蕩滌中保存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也許正是得益于它其貌不揚的規(guī)模與收斂的形制。把精微藏于心,將極致隱于形,才讓五百多年后的我們,仍然能夠領(lǐng)略先人們在藝術(shù)造詣上的超高境界。

    走出觀音寺的山前大門,天空陰沉欲雨,潮濕的空氣中彌漫著田野的氣息。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隱藏在深山古剎的藝術(shù)精品在藝術(shù)上和美學上價值已逐漸被人發(fā)現(xiàn)。2004年,它被列為全國十大文物保護重點修復工程,一并列入的還有布達拉宮等國粹精品。巍巍青山又怎能藏得住它的光芒?有人說觀音寺的藝術(shù)水平可與敦煌、永樂宮壁畫相媲美。但我更希望它就這么靜靜地躺在這里,受到妥善的“暗中”保護,而不要象敦煌那樣“一朝面世天下驚”,最終淪落為天下人消遣的一個景點。
                                        2012年10月2日于成都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