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驕傲,我生活在鳴李基地這片熱土
來源:作者:李慧萍時間:2012-12-10熱度:0次
在舉國上下歡慶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際,作為一名久未動筆的業(yè)余寫作愛好者,和全國人民一樣,我的心中不時涌動著千言萬語,總覺得有責任也有義務拿起筆來寫些東西,一是表達對黨的敬仰和熱愛之情,二是想通過講述身邊熟悉的人和事,反映這些年來生活中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想法是有了,但如何切入著實讓我費了一番腦筋,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應該從我院所在的晉中市榆次區(qū)鳴李地質基地的變遷說起,也許,這更能從一個側面展現(xiàn)黨的光輝歷程吧。
記憶中,對鳴李基地的印象始于九十年代初期。那時的我剛剛走出校門,既青春年少,又志存高遠,雖然從父輩的言傳身教中,早已懵懂了解了地質人風餐露宿的艱辛生活,但年輕的心還是忍不住要幻想和期待在剛剛步入社會的那一刻,能有一個花紅草綠、安靜舒適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涩F(xiàn)實的一切遠不如我想象的那樣美好。當我獨自一人背著沉重的行李前去報到時,行走在通往隊部的崎嶇小路上,環(huán)顧四周,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正在進入一片寂寞荒涼、山高水遠的荒郊野外,一路走來,看到的沒有寬闊平整、綠樹成蔭的大道,沒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高樓,更沒有鳥語花香、鶯歌燕舞的公園,有的只是低矮的平房、漫天的黃沙和坑坑洼洼的土路,這種場景著實讓我這個一心想追逐夢想的年輕人失落了好長時間。好在同事們的豪爽、熱情很快就讓我忘卻了暫時的不安并積極融入到了集體當中。在對新環(huán)境新生活不斷適應的過程中,我興高采烈地領到了自己參加工作以來的第一筆工資——110元錢。但如何消費卻成了一個不小的問題。由于鳴李沒有一個像樣的商店,而交通又極不方便,去太原必須步行到路口才能擠上公共汽車,運氣不好的話,中途還有可能被司機多次“倒手”。為了節(jié)約時間,同事們一般選擇騎自行車沿鐵路去路程較近的榆次市。而我也不例外,經過一路顛簸,終于在商場里買到了自己中意的商品,可這一趟外出,前前后后足足花費了我一整天的時間?;氐胶喡珳剀暗膯紊順抢?,躺在簡易木板床上,欣賞著自己經過千辛萬苦淘回的寶貝,心中充滿了對城市生活的向往。正當我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番時,受多種因素影響,地質市場遭遇了有史以來的一路低靡。盡管付出了不懈努力,地勘單位最終還是不得不面對舉步維艱的經營困境,職工們甚至面臨無法兌現(xiàn)工資的窘境。在之后的幾年里,這種難以為繼的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改觀。而此時,已經為人妻母的我,面對半上班半休息的工作狀態(tài),除了深深的無奈之外,已經完全沒有了剛剛參加工作時的激情,一心只想著如何才能操持好原本就很不富裕的生活,甚至忽略了或者說早已感覺不出鳴李的荒涼,仿佛這一切原本就該如此。
2000年,隨著山西地勘局黨委對鳴李基地地勘單位合并重組方案的實施,職工家屬們迎來了屬于自己的又一個春天。面對百廢待新的局面和兩千多雙期待的眼睛,新成立的三勘院黨委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及時確立了以發(fā)展經濟為中心,以提高職工收入,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的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引下,全院干部職工發(fā)揚老一輩地質人無私無畏、甘于奉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新時期地質人開拓創(chuàng)新、敢闖敢拚的時代精神,開始了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歷程。重組十余年來,院黨委在積極整章建制、規(guī)范管理的同時,結合全院實際,在保持原有產業(yè)優(yōu)勢的基礎上,大力調整產業(yè)結構,先后投資新建了五臺鋪上鐵礦和鉆鋌加工生產線,經過幾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地質勘查、工勘施工等傳統(tǒng)產業(yè)為主導,礦業(yè)開發(fā)為支撐,多種經營為補充的產業(yè)格局。隨著基礎管理工作的不斷夯實和市場及服務領域的不斷拓寬,全院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經濟增幅逐年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社會影響進一步擴大,職工干勁十足、人心思進。而此時,院黨委也敏感地意識到,只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思想,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全院和諧穩(wěn)定。為此,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努力使職工收入增長幅度和全院經濟增長速度相協(xié)調,職工收入以兩位數(shù)的增長速度連年保持了穩(wěn)步增長的良好態(tài)勢。與此同時,還特別注重提高離退休職工待遇和落實困難職工最低生活保障,全力維護了隊伍穩(wěn)定。針對基地建設滯后的實際,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力度,按照統(tǒng)籌規(guī)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先后對招待所、托兒所、食堂、禮堂、籃球場、辦公場所等進行了改造、裝修;相繼建成了菜市場、資料館;引進自來水,美化、綠化、硬化、亮化家屬院、更換水表、管道、供暖鍋爐,改造老化電線電路、安裝磁卡電表及監(jiān)控設施等等,并在鳴李基地和榆次基地分別建成了多棟職工住宅樓,職工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如今的鳴李基地大道寬平、環(huán)境幽雅,如今的鳴李職工住有房,行有車,一派安居樂業(yè),和諧穩(wěn)定的氣氛,有幸作為其中一員,和全院廣大干部職工一樣,我正在更多地分享到改革發(fā)展的豐碩成果。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作為一名歷史的見證人,曾經年少無知的我如今已近不惑之年。回想這些年來鳴李基地由荒涼到繁榮的點點滴滴的發(fā)展變化,我的心中充滿了感慨——鳴李的變遷不正是黨的光輝歷程中一個典型的縮影嗎?在祖國這片廣袤遼闊的土地上,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巨大變化。我為我生逢其時而自豪,我為生活在鳴李這片熱土而驕傲?!盀槭裁次业难劾锍:鴾I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祝愿鳴李地質基地在光輝歷史的照耀下,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大潮中走得更加從容、更加自信!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