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虎山,膠東半島上一座并不高大的山巒。在“地雷戰(zhàn)的故鄉(xiāng)”海陽縣境內(nèi)。今年5月,我來到海陽。走進招虎山,徜徉山中,讓我最浮想聯(lián)翩的,就是山中的石頭。
突兀孑立 惟妙惟肖
招虎山是典型的山岳型自然風景區(qū),屬嶗山山系。位于海陽縣城東北方向8公里處。東西長6公里,南北5公里。主峰海撥549.7米。但從一組數(shù)字上來看,很袖珍。且從名字上解讀,也很耐人尋味。一個“招”字,如招生、招聘、招兵買馬、招財進寶,明顯帶有“招引呼喚”的意思?;?,可是獸中之王,虎口、虎穴、為虎作倀,養(yǎng)虎為患,沒事招惹老虎干啥?一定有一個不錯的故事,這是我看到招虎山三字時最初的遐想。隨后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描述:“邑北三十五里有山曰招虎,概以虎伏山中,仙家訓之,遂化為石,遺跡宛然,故名”,并標注為《海陽續(xù)志》載。據(jù)此推斷,原來這里早就有虎,后被仙家馴化了,再后來變成了石頭。石頭還在,惟妙惟肖。再細查,這句話出自清朝海陽人王敬勳十景詩之一的《招虎晴嵐》序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因此,當接到省新聞學會報紙副刊工委去海陽招虎山采風通知的那刻起,我就“虎視眈眈”,要做一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初夏的招虎山,九龍湖一碧千頃,云表峰萬木擁翠,水上舞臺載歌載舞,成道禪寺金碧輝煌,到處充滿生機,充滿玄機。
乘觀光車到達西線車站。路旁的潺潺流水和水中成群的游魚,讓我有似曾相識之感。再往前走,漫水橋、石板路、蘆葦蕩、翠竹林,吊橋、柿樹,眼前的景致競和腦海里儲存的一組風景照相沖突,發(fā)出了“是否替換”的指令。我馬上站住,瞇上眼,盡量關閉眼前的“顯示器”,飛快的整理了一下思緒,記憶深處顯現(xiàn)的竟是三年前在“湖南張家界金鞭溪、水繞四門”一帶看到的風景。那可是煙雨江南的靈秀毓秀之地,曾經(jīng)“養(yǎng)在深閨”數(shù)億萬年少有人知。是1979年11月,前往湘西寫生的畫家吳冠中,被朋友們再三推薦,到了張家界林場后,看到風景大喜過望,飛快地畫出了潑墨名畫《馬鬃嶺》,并寫了一篇《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張家界是一顆風景明珠》的散文,刊登在1980年1月1日的《湖南日報》上。就是這篇不足900字的文字,讓“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張家界“一舉成名天下知”。其中里面有這樣的句子:“這里的秀色不讓桂林,但峰巒比桂林神秘,更集中,更挺拔,更野!張家界山谷間穿行著一條曲曲彎彎的溪流,亂石坎坷,獨具赤腳山村姑娘的健壯美!”
不錯,“溪流彎彎曲曲,亂石坎坷”,正是眼前的景色。我一邊欣賞,一邊拍照(忘我的神態(tài)竟被當?shù)氐挠浾邤z入了鏡頭,刊登在了《今日海陽》報紙上)。過雷音潭、遇寶璽石、望翡翠壁、觀天柱峰,路邊的一塊石頭上還刻著“情人谷”。再往前,“紅樹林”、“龍門”等大字也都是刻在石頭上的,有的古樸、有的飄逸。據(jù)說,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故事。如“寶璽石”,說是與唐朝李世民有關,還有山上寺廟的前身“夢達寺”,也是他“做夢”的結(jié)果。
拾級而上,山勢逐漸高了起來。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像捉迷藏的兒童不時在山梁上探頭探腦。仔細打量,有的像神龜探海、有的似臥牛尋食,有的像達摩面壁。還有一塊巨石,兀立在高臺之上,中間一條規(guī)整的縫隙,如同刀劈一般,形同“一線天”,只是這個“天”太小,沒有武夷山的“高”,也沒有黃山的“寬”,人鉆不過去,青蛙“坐井觀天”倒沒問題。還別說,在云表峰巨巖上的水坑里,我還真的見到一只小青蛙,它在里面自由的游動。這些水坑有的如“腳印”,有的像籃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結(jié)果,是地質(zhì)遺跡。嚴格地說,招虎山的巖石,屬于燕山運動形成的二長花崗巖類,比較堅硬,極難風化。在云表亭下,還有一塊石頭,極像一個人的“臉面”,高有一米多,鼻、眼分明,如一個佛陀,在默默的注釋著遠方。站在云表亭中眺望,群峰巍峨,怪石嶙峋,遠山含黛,令我想起了清朝楊會寅在《招虎山》詩中的句子:錦屏開處真如畫,盤踞中央有此山。天際風云增氣勢,雨余螺黛見容顏。當年猛虎驅(qū)除久,此日野人樵牧間。絕頂伊誰結(jié)茅舍,扶筇我欲一追攀。
我不知道楊會寅所說的茅舍是不是就在我站立的位置,但我上上下下一直是在“追攀”。山路崎嶇,上的時候分明知道自己的腿會疼,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就想親眼看看那塊“仙家訓之,遂化為石”的“伏虎”。但由于時間倉促,走馬觀之,沒有明確看到?;蛟S在西路,或許在中路,或許整個山體就是那只老虎,也未嘗可知呢!
石情詩意 興會無前
自古,石頭就有許多的故事?!段饔斡洝返膶O悟空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紅樓夢里》的賈寶玉銜“石”而生,盡管他的這塊石頭比較美,是玉石。在招虎山上行走,不時見到一些“奇觀”——有樹根包石,有大石依樹,還有樹干從石縫中鉆出來,有的枝繁葉茂,有的老態(tài)龍鐘,還有的干枯了但依然矗立,這讓我想起了“木石前盟”的詞句,他們相依相偎在這里生活,相互遷就,共度時光,也是一種緣分吧。在“木魚石”的石縫里,就有一棵樹枝鉆出來,好似把“木魚”敲響,給天聽、給地聽,給過往聽。從這個意義上說,招虎山真的是一座“靈性之山”。
也許正因如此,山上早就有了寺廟。清代才子王敬勛在《招虎晴嵐》中曾寫道:“山深多梵宇,地僻俗塵稀。疏雨過林表,晴嵐生翠微。蒙蒙含夜色,藹藹帶斜暉。沖破無邊碧,橫空一鷺飛?!边@里的梵宇,應該包括過去的“夢達寺”,現(xiàn)代的“成道禪寺”。據(jù)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夜宿此招虎峰下,夢到達摩面授機宜,凱旋后遂撥重金重修古寺,遂名“夢達寺”。后毀于戰(zhàn)火。2005年開山復建。佛寺落成后,中國佛教界德高望重的本煥長老出任開山方丈,一百多歲的本煥長老視察了“夢達寺”,提議更名為成道禪寺,音喻“成功得道”,功德圓滿,并親自為成道禪寺開光。成道禪寺,整個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建筑風格仿唐建筑,飛檐翹角,歇山重圍、金瓦、白墻,天王殿、藥師寶殿、日光殿、月光殿、觀音殿、文殊殿、地藏菩薩殿、祖師殿、法堂、藏經(jīng)閣、鐘鼓樓等組成的成道禪寺蔚為壯觀。
那天午飯,我們是在成道禪寺用的“齋飯”。“齋堂”的門口掛著這樣一幅對聯(lián)“持齋常念慈悲事,入口莫忘辛苦人”。飯前,在“茶寮”小憩,禪寮的門口也掛著一副對聯(lián),寫的是“問吾心地處何方?看汝話頭在哪里?”文人相聚,當然多“話”文化。我拿出記錄本請同行的朋友們題字。熟悉我愛好的菏澤日報副刊編輯趙統(tǒng)斌首先接過本子當場賦詩一首:“招虎山間無虎鳴,禪煙佛寺霧三重,九龍湖上秧歌舞,入目風光處處驚?!彪S后,著名作家劉玉堂寫下了“招虎山:靈性之山”,這是他初到招虎山就有的深切感受。大眾日報副刊部劉君寫的是“山在那”,山東省作協(xié)創(chuàng)聯(lián)部主任陳文東寫的是“物我兩忘?!敝骷曳竭h寫了“人之有德,行文方遠。”很快,趙統(tǒng)斌又要過記錄本再次題詩:“山水海陽美,引人作暢游,文朋齊聚首,詩意上云頭”。
游覽途中,招虎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朋友曾提來茶壺,在路邊一塊刻著“茶”字的石頭旁喝茶聊天。面對無邊的美景,大家再次詩興大發(fā)。森林公園的初欽海寫下了“招虎青嵐翠疊起,碧水龍?zhí)妒帩i漪,林間小憩茶友會,文豪墨客星相惜”;來自沂蒙晚報的劉元娟寫下了“樹影婆娑葉輕笑,小泉叮咚水含情,百合婷婷含羞立,招呼山中笑語盈”;散文作家陳瑩寫的是“林中一壺茶,人間幾多情。山高招猛虎,潭深藏蛟龍”。隨即又和詩人雨蘭合作了一首:“靈巖碧水紅樹林,文朋詩友聚龍門。招虎山中聽梵唱,他日誰是成道人?”前面兩句是陳瑩的。來自淄博的魏廷寶寫的是“青山鎖碧波、云水一線天?;⑸较蚕喾?,來年再聚首”。山東電力報段德永寫的是“相聚招虎山,快樂在一起”
那天,招虎山森林公園的姜靈維總經(jīng)理客串導游,晚飯期間,朋友們激情迸發(fā),或唱歌或練武,其樂融融。期間,姜經(jīng)理把黑格爾的一句話寫在了我的記錄本上“缺少激情,就無從成就完美!”
誠哉斯言。招虎山上有激情。招虎山上有美景。這次走馬觀花,走的是西線,關注較多的是招虎山的石頭。下次再來,要看水、看廟,看青島百合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