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桑葚味美思
龍年初夏,在夏津縣的黃河古道里,我見到了成千上萬棵大桑樹。徜徉樹下,欣欣然,悠悠然,心都綠了。
(一)
關于桑樹,印象之中是一種好樹。但在我們老家,院子里不能栽,只因“桑、喪”諧音的緣故。因此,人們更習慣叫它“椹子樹”。小時候,我曾屁顛屁顛地跟著母親去采椹子樹上的桑葉。沿著徒駭河大壩,爬到為數不多的幾棵桑樹上,擼下清晨帶著露珠的綠葉,回家去喂養(yǎng)屈指可數的蠶們。
那時,流行“割資本主義尾巴”,地是集體的,人是公社的——社員嘛,動物除了雞、豬,一律不能養(yǎng);樹木除了房前院內,都要鏟除。因此,二百年的老棗樹被攔腰鋸斷,五百年的老槐樹連根掘出,生生累瘋了72歲的三爺爺?,F(xiàn)在想想,三爺爺不光是累的,他被派和兩個小青年天天伐樹,祖宗留下來的鮮活的生命,在他的手里被扼殺,他能不心疼?不慚愧?心情郁悶導致精神失常,他滿街亂竄,口口聲聲“前人栽樹啊被我給殺了,后人乘涼啊沒處去了呀,我有罪啊……”心直口快的三奶奶就出來指著他的鼻子罵,“放屁,南溝崖上的那棵老椹子樹就是喜鵲拉屎長出來了,老老少少幾輩子了誰不知道?又不是你自己愿意干的,誰讓你干的誰才有罪呢……”。三奶奶說的那棵老桑樹,我有印象,在村南的溝邊,溝北不遠就是我們家族的祖墳。桑樹不是太高,分三個杈。桑葚熟了的時候,小伙伴們?!奥勚丁眱号苋ァW跇湎录{鞋底的二奶奶就給我們講這棵大樹的來歷,說是祖爺爺“中了舉”的那年夏天,一個野鵲飛來了,在這里喳喳的叫,隨后在溝邊的地堰上拉了一灘屎,一半是白色一半是紫色。不久,拉屎的地方長出了一棵小樹,后來越長越大長到現(xiàn)在;那年秋天,一祖爺爺進京趕考,金榜題名,先中舉人再中進士,后來成了“翰林”。說著說著,三奶奶踮起小腳,把綴滿桑葚的樹枝使勁拽下來,讓我們圍著吃個夠,直到她喊胳膊酸了撐不住了,大家一松手,樹枝反彈回去的同時,又是紫的、紅的散落一地,大家在歡笑中去撿、去吃……。后來,大桑樹也被殺了。養(yǎng)蠶養(yǎng)慣了的母親,只能去公家的桑樹上偷偷的去采一點,因為矮處的采凈了,要爬到高處去,因此母親便帶著我。因為桑樹越來越少,后來蠶養(yǎng)的也越來越少,吃蠶蛹解饞的日子也就很快沒了,更不用說吃桑葚,觀春蠶吐絲、看作繭成蛹,欣賞破繭化蝶了……
當時就想,若是這長長的河堤上長滿了桑樹該多好。
(二)
時隔三十多年之后,我真的見到了我夢中的桑樹林。
2012年5月20日,隨山東作家協(xié)會、山東散文學會的有關領導及部分作家朋友來到夏津。據介紹,夏津處于魯冀兩省交界處,因春秋時期晉國、齊國等“華夏會盟之要津”而得名,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一條蜿蜒起伏的老黃河故道,是公元前602年,黃河在淇河、衛(wèi)河合流處決口,自南向北流經夏津行水600余載的遺跡,今辟為“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其間沙丘綿亙,樹木蔥茂,連綿長達數十華里。當地有“攀樹可行二十里”之說。這里是古鄃縣所在地。明朝天順年間知縣薛正所作《鄃城遠眺》中有詩曰:萬里云收雨霽天,鄃城注目樂天然。煙含曙影千村曉,花吐濃芳百卉妍。綠樹人家雞犬接,大田和黍陌阡連。登臨眺望歸興久,賡歌康衢樂有年。
這天上午,我們一行先到“古樹王國,度假天堂”的萬畝槐林里轉轉,此時,人間四月芳菲盡,但遍地野花正盛開。鳥鳴啾啾,蜂飛蝶舞。雖說樹上的槐花謝了,但那股清新的甜蜜還在空氣中蕩漾。陪同的夏津縣委書記王春利邊走邊說:我們發(fā)展的第一要務是生態(tài)立縣,把生態(tài)保護好,把環(huán)境保護好,寧愿發(fā)展慢一點,也要給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水?,F(xiàn)在各級都考核GDP,我們寧肯GDP上不快,也不上一個污染項目。我們的水土保持和生態(tài)保護都是非常好的。這里祖祖輩輩種棉花,因此有“銀夏津”之稱?,F(xiàn)在種棉花也是搞生態(tài)育種,不需要打農藥,用它自身的抗體抗擊病蟲害,生產出的被子有一種暖暖的太陽的味道……。走著走著,大家便“不隨隊形”,紛紛離開磚鋪的甬道,走進青翠的灌木叢,去感受沙地的軟弱和野花的擁護。散文學家王景科老師,彎腰扶看一棵雪青的花朵,臉上露出孩子般的笑意。
走出槐林進桑園。路旁的麥地,碧綠如茵,這天是農歷小滿節(jié)氣,由于風調雨順,現(xiàn)已豐收在望。時逢“2012德州‘中國旅游日’紀念活動暨五屆夏津黃河古道椹果生態(tài)文化節(jié)”演出在會盟廣場舉辦,四面八方的農人們扶老攜幼、或驅車騎摩托,前來觀看。偶見放羊的老漢趕著白色的羊群在田間地頭出沒。在車上,王春利說:看我們的田野多么漂亮!我們這個景區(qū)最大特點就是人與自然高度和諧。景區(qū)里18個村子,樹是農民的樹,地是農民的地,通過政府的旅游開發(fā),提升果樹的價值,讓農民受益。路過演出現(xiàn)場,只見高高的彩虹門上一邊寫著“椹果之鄉(xiāng)、生態(tài)夏津”,一邊寫著“相約故道、會盟天下”,殘疾人藝術團的演員們正在載歌載舞。王春利又說,這次演出,我們一個名演員也沒請,昨天的開幕式不到10分鐘。力爭做到節(jié)約、簡樸,隆重,大器。主要是想把錢省下來,干大事正事。我們了解到,就在前一天,這里剛剛被山東省經濟學會評為“中國平原地區(qū)森林生態(tài)旅游第一示范景區(qū)”。景區(qū)內具有百年以上古樹2萬多棵,是平原地區(qū)珍貴的原生態(tài)自然資源,有“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之美譽。
高大的桑樹下,人頭攢動,桑葚滿枝,行人可以隨手摘著吃。低處的摘沒了,急性子的人就到路邊的小攤上去買著吃,還邊吃邊還價;賣椹果的多是好脾氣,只是笑笑而已。這讓我又想起了童年,想起了三爺爺和三奶奶,還有那棵喜鵲送來的老桑樹。“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等等一系列與桑、蠶有關的詩句也一股腦的蹦了出來??梢哉f,桑樹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更是以桑、蠶為基礎所形成。當時,我的身邊正帶著一本巴蜀書社出版的《陸游詩詞選》,隨手一翻就看到了“纖纖女手桑葉綠,漠漠客舍桐花春”、“平川沃野望不盡,麥隴青青桑郁郁”、“小園煙草接鄰家,桑柘陰陰一徑斜”、“采桑餉飯無百步,至老何曾識別村”等與桑樹有關的七言。好一句“平川沃野望不盡,麥隴青青桑郁郁”,與眼前的景致何其相似乃爾!,在路邊的大桑樹下,有4個兒童在盡情地玩著沙子,這又使我想起了宋朝范成大寫的“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的詩句來。可以看出古人多么看重對桑樹的歌頌。
作家王樹理曾在德州地區(qū)工作過多年,對這里的一切非常熟悉。他說:夏津是黃河故道,風沙漫漫,過去是欠發(fā)達。但這里的名家很多,書畫創(chuàng)作在德州地區(qū)是最活躍的。作家鄧友梅的第一夫人劉真老家就是夏津,曾在這里寫過不少膾炙人口的散文,因此這里也是散文的故鄉(xiāng)。作家戴永夏接茬說:劉真的文字是很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讀過,印象很深。山東作協(xié)副主席王兆山說,這里的各種學會組織也比較健全。
在椹果園內,有三株樹圍巨大,樹齡據說均在千年以上的古桑樹。三棵樹比鄰而居,形象各異。最南邊一棵樹干挺拔,郁郁蔥蔥;中間一棵雖然枝葉茂密,但樹干中間因經歷雷擊早已劈做兩半;最北面一棵最為奇異,整個樹干臥在地上,身上已成焦炭狀,但仍然是果實累累。人們紛紛在古桑樹下拍照留念。面對遭雷劈的桑樹,王春利講了幾年前發(fā)生的一樁“命案”:一棵千年老棗樹,因被雷劈后品質變異,能結13種棗子。但在2007年,被一伙道士一夜之間偷走了,截成了四段,說是雕刻成神像做鎮(zhèn)山之寶?!昂蟀鸽m然告破,偷樹者被判刑,但那棵神奇的樹卻永遠的消失了!”話里包含著對古樹名木遭遇的惋惜,大家唏噓不已。
王兆山副主席說,老樹有靈氣,我們所說的滄桑感,不就是這個桑嗎?今天在這里真正找到滄桑感了!省作協(xié)副主席李掖平接著說,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遺產,滄海桑田,這里是地道的桑田,這才是文化。
往回走的路上,路邊有新建的朱國祥紀念館。原來,他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縣令,被排擠后從京城到這里做官,辦了不少好事。“在任勸學興農、興利革弊”,政績卓著被提拔,“離任之日,夏津萬人相送,街市幾空,至有泣涕成聲者,可見感戴之深”。紀念館里有幾幅對聯(lián),大門口上寫的是“萬家憂樂心頭系,一枕清風夢里來!”里面的房門上有“植樹防沙為官一日情懷廣,銘恩戴德建館千秋意象宏”等等。在路邊的“天果亭”上,也有一幅,寫的是:“天意曾襄光武業(yè),果香長破夏津風”。發(fā)展不忘古人的功,從此可以看出當地的文化建設多么得卓有成效。
(三)
這次隨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山東散文學會一行來到夏津,還有一項重要議程,就是在此舉辦“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七十周年座談會暨山東省散文家夏津作創(chuàng)作基地”揭牌儀式。
主持人說:70年前的5月份,是我們永遠銘記的日子。那時候,毛澤東主席發(fā)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70年后的這個5月份,也是我們永遠銘記的日子,因為在這個五月,在今天,王兆山主席和各位領導來到了我們的夏津。我們相約夏津,會盟黃河故道,看到了槐林的靈秀椹果的滄桑,黃河文化,會盟文化,棉鄉(xiāng)文化,交相輝映,厚重天成……
夏津縣委書記王春利在講話中指出:今天我們夏津群賢畢至、高朋滿座。各位作家詩人齊聚夏津,為我們的黃河故道椹果生態(tài)文化節(jié)注入了真正的文化氣息。你們來到夏津,這種貼近基層、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做法深深地感動我們。夏津是一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他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富。書畫、戲曲、民俗小吃等特色文化,都展示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正在建設美麗幸福型夏津。力爭做到“兩手抓”——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生改善,全力推進“三化”——即新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xiàn)代化,努力建設“四城”即生態(tài)之城、文明之城、富裕之城、幸福之城。
王兆山在講話時說:在這個非常美麗而神奇的地方,我們舉行活動,是用實際行動來紀念講話,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對作家們永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作家們到這里來采風,應該是充實的、豐富的。我們今天的收獲很大。一些古代的話語、詞語,在桑園之內外都得到了驗證,如滄桑,桑麻,滄桑感,滄海桑田,桑梓之地,桑梓之邦,這令我們非常難忘。往大了說,這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土地,我們的人間正道賴以生存的載體,具體的說就是農事。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它占有重要的位置。桑是一種符號,一個標志,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說起桑樹,我們要肅然起敬,帶著感恩的態(tài)度來對待我們的桑園……
隨后,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王景科代表學會在座談會上致辭,介紹了山東省散文學會的發(fā)展歷程和在“三貼近”創(chuàng)作原則下,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始終扎根現(xiàn)實生活,汲取豐富營養(yǎng),創(chuàng)作散文精品力作的情況。她希望全省的散文作者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弘揚《講話》精神,努力創(chuàng)作出更多彰顯時代精神的優(yōu)秀散文作品。
“山東省散文學會夏津創(chuàng)作基地”匾牌被王兆山副主席與王春利書記雙雙掀開紅蓋頭。來自省作協(xié),省散文學會及德州市委宣傳部、德州市文聯(lián),夏津縣有關部門的領導及部分文學愛好者見證了揭牌儀式。會后,大家紛紛留言題字,表達了自己的心情和體會。德州晚報張富濤寫的是“以文會友,相見如故”,德州市文聯(lián)曲孝儒寫的是“友誼相逢”,德州市文聯(lián)李莊寫的是“已知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齊河縣廣播部電視臺趙方新寫的是“黃河故道新相知,共話滄桑一杯酒”,德州市委宣傳部范廣禮寫的是“寫出時代文化特色,喚醒歷史文化記憶,營造和諧文化溫暖,張揚新文化建設活力!”夏津縣委書記王春利寫的是“有緣再相會,把酒話桑麻!”
是的,有緣再相會。一天的夏津之行我們只是走馬觀花,但這一走就讓我愛上了這片古老的土地。那天,我們都吃了不少的桑葚。這產自黃河古道的桑葚、白白的、肉肉的,似乎比我小時候吃到的更耐人尋味。累累的椹果所包含的歷史的滄桑、現(xiàn)實的繁茂,定將帶給我長久的思念。返程路上,王景科老師寫下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十個字,我想,這應該是大家共同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