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岡上的小草花
文峰文/攝
東岡在哪里?東岡在濟南長清!為什么寫東岡,只因徐志摩。80多年前,徐志摩搭乘的“濟南號”郵政飛機在長清遇霧撞山,機毀人亡,讓一代詩魂永遠留駐在濟南文史和特定的地理坐標點上。隨著時光的推移和文學的酵應,漸行漸遠的徐志摩又走入了我們的生活。繼去年“紀念徐志摩先生在濟遇難80周年座談會”時的現場憑吊,今年夏天我又兩次陪朋友到達徐志摩遇難地——那個被當地人稱為“東岡”的地方,每一次都有新發(fā)現、新收獲。尤其是石碑旁那棵不知名的小草花,艷艷地開、淡淡地放,在石縫中頑強地生長著,讓我禁不住想起志摩的詩:這豈是偶然,小玲瓏的野花!你輕含著鮮露顆顆,怦動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
一個會,兩張紙
6月4日。初夏的濟南,艷陽高照,萬里無云。
上午8點半,“2012中國濟南徐志摩研討會”在舜耕山莊舉行。乘公交車從歷山路上轉過來,在千佛山下,我望著成片的樓群,想到志摩先生遇難后最后停留的“福緣庵”舊址就在這里,不禁唏噓。什么叫緣分?天造地設是,命中注定是,偶然中的不經意也是。徐志摩因為突起的大霧遇難,將生命定格在35歲,將詩情洋溢在風華正茂,將身影保鮮在青年時代。辭世80年后,還有人遠道而來,研究他、吟誦他、紀念他,正如林徽因所寫:志摩,你這最后的解脫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聰明,我該當羨慕你才是。
這次研討會,開得簡短而成功。近四十個人,濟濟一堂;四個小時,環(huán)環(huán)相扣。開幕式,報告會、即興發(fā)言,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精彩紛呈。首先由原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濟南徐志摩研究會名譽主席吳開晉主持。78歲的吳老,耳朵有點背,但說話鏗鏘有力:諸位,女士們,先生們,專家學者還有作家詩人們,今天,以教育促進世界更美好協會,中國詩歌學會和首都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山東省僑務辦公室、濟南市僑務辦公室鼎力協助的2012年中國濟南徐志摩研究會正式開會,向大家表示最熱烈的慶賀。這個會,規(guī)模并不很大,人數也不很多,時間也很短,但是它有獨特的意義。在全國解放以后,對徐志摩先生正式的研究研討這是第一次。這次研討會,有這么多的專家學者參加,特別是由徐志摩的后人參加,特別是還請來了德高望重的孫樞院士,這是很好的。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這個會一定開的很成功。對徐志摩先生進行定位,恢復他歷史的本貌,把他發(fā)揚光大,推向全國甚至推向世界,這是我們詩學界、文學界義不容辭的義務。也是今天召開這次會議的意義所在。
接下來,會議的主辦方紛紛致辭。山東省政府僑務辦公室主任劉方會先生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徐志摩先生是近代著名的浪漫派詩人、散文家,對中國現代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也是中西文化的橋梁。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81年前,徐志摩先生不幸在這個地方辭世,多年來千千萬萬的文學愛好者,一直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緬懷他祭奠他。隨著時間的流逝,他鮮明的性格、對理想的追求,他的文學及本身的價值和感情史,更為深刻的呈現出來,為世人所敬仰并感染和引領著越來越多的人。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高規(guī)格的研討會,以這樣一種樸素而安靜的方式,與志摩先生的靈魂對話,進行文學與精神的交流,具有特別的意義。濟南市政府僑務辦公室主任陳小莉女士則說:他的詩是中國語言的結晶,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徐先生一生,筆耕不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篇,給我們無限的啟迪。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趙敏俐先生說:徐志摩是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有重要影響的詩人,他是新月派的主導和核心人物。他的詩在現代的年輕人那里還廣為流傳。他的名聲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減小,而且是在逐漸的增大,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次會議,在我們一百多年的新詩研究史上是值得紀念的活動。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小雨在致辭中說:今天我們在這里紀念一位獨特的詩人。他的詩,思想博達,很有感情神韻,他的詩歌語言即融入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韻律,又吸收了西歐浪漫派詩人的風格樣式,形成了自己在現代白話格律詩上的清新,洗練、朗朗上口的獨特詩風。他的新詩創(chuàng)作時間雖然短暫,但他又進行了多種嘗試和探索。他才華橫溢卻又英年早逝,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80年了,至今仍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他就是徐志摩。重溫和研究徐志摩,可以讓紛繁而浮躁的眾多小溪,找到通向大海的閃光的入???。
報告會上,徐志摩的嫡孫徐善曾先生用英語發(fā)言,這位滿頭銀發(fā)但精神矍鑠的66歲老人,1946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初跟隨祖母張幼儀到了香港,5歲時到美國和父親團聚,現在是物理學博士。他不會講漢語,但通過翻譯表達出來的意思充滿情趣。他說,當年初到美國,住在貧民區(qū)。每天都會在祖父的像前走過,感覺到祖父穿著長袍馬褂,和美國的燕尾服完全不一樣。青少年時期,就知道祖父是個詩人,但由于不懂中文,寫的什么也不了解。上大學后,聽同學聊詩歌,說起了徐志摩,并從一些書上看到了祖父的名字,感到非常親切和吃驚。意識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遺產,因此退休后就周游世界,沿著祖父的足跡行走,最先去的地方是倫敦劍橋大學……徐善曾一邊發(fā)言,一邊播放自己拍攝的圖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追憶了自己的家族往事和行蹤。其中有一張徐志摩、林徽因陪同泰戈爾訪華時的照片,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濟南,想起徐志摩與濟南的緣分,還有泰戈爾別后寫的詩:“我懷念滿城的泉池,它們在光芒下大聲說著光芒”。其實,今天的研討,就是在大聲地說著徐志摩的光芒。
在題為《希望更多地了解祖父徐志摩》的發(fā)言后,徐善曾提出了四個問題請專家研究回答:徐志摩的作品是如何影響當代文學的?中國年輕人是否也對徐志摩的詩感興趣?什么是驅使新一代的學者研究徐志摩的動力?徐志摩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什么?并請人朗讀了他非常喜愛的一首詩《望月》:月,我隔著窗紗,在黑暗中,望她從巉巖的山間掙起,一輪惺忪不整的光華,像一個處女,懷抱著貞潔……徐善曾說,他讀祖父的詩,常會身臨其境,就像他在寫祖父的詩。
山西省作協副主席韓石山先生致力于徐志摩的研究已有20多年。創(chuàng)作過《徐志摩傳》、編輯過《徐志摩全集》和《徐志摩圖傳》。上世紀90年代曾和徐志摩的兒子、徐善曾的父親徐積鍇通過信,得到過徐積鍇本人及全家的照片。這次,他專程帶來了一套自編的《徐志摩全集》,有意思的是,此前這套書他已送給了自己的女兒女婿。因此在書的扉頁上便有了兩次簽名題字。一次是“文成、韓英小伉儷惠存,父韓石山”,第二是“徐善曾先生惠存。濟南會議前,張葵先生提議,由我贈徐善曾先生一套我編的徐志摩全集,我手頭已無存書,擬從網上書店購買,不意網上書店已無,女兒存有一套特奉上,韓石山,二〇一二年五月卅日。”在解釋贈書的過程中,韓石山先生特意提醒翻譯一下,希望他們看見了也不要撕。會議中,韓石山還在徐善曾的記錄本上寫下了這樣幾個字:“徐善曾先生:研究徐志摩先生二十多年來,我對徐志摩先生的感情越來越深。他絕對是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詩人。韓石山,二〇一二年六月四日見到徐善曾先生后題此留念”。韓石山解釋,當時不知道張葵是男是女,所以稱為先生,可見與會的嘉賓都是憑著對徐志摩的熱愛聚到一起的。在發(fā)言中,有好幾人曾把徐善曾讀成“徐曾善”,可見人們對他的陌生和他到來的意義。但他夫人和女兒的名字倒讓人過目不忘,一個是徐包舜如,一個是徐文慈。
在會議的間隙,曾有一個簡短的合影及小憩時間。這時候,徐善曾把一個透明的小擺件送給了吳開晉等,上面寫著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當時,還有T恤衫可買,可惜一忙就忘記了,若請與會者每人簽名題字,將是難得的紀念品,這是我會后的遺憾。難得的是徐善曾先生也給我提了字,盡管是英文。請《濟南日報》的逄金一先生當場翻譯,文字如下:“給吳文峰,2012年6月4日:這么多的學者以及我祖父的熱情追隨者們相聚在濟南,使此次會議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機會。它遠遠超出我的預期。我將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告別濟南。深致謝忱。托尼5徐善曾”。這張紙我將永遠保留。
下午2點,汽車駛上了去往長清的高速。車上坐著部分與會者,他們要去徐志摩遇難地祭拜。
著名詩人桑恒昌先生上午在即興發(fā)言時說了兩句話:百年以來以至于百年之后,如果中國的新詩若是滿漢全席的話,徐志摩的詩是明顯的美味,讓我們世世代代享受不盡。第二句話,從浙江海寧到山東濟南,從茫茫的空間到悠悠的時間,今天的這里是我們永遠記憶的一個交叉點。濟南市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王展也介紹了長清開山北端一處叫北大山的東坡,是任遠先生考察后確定的徐志摩先生的準確遇難地。并說了近幾年他作為一名政協人士為建立徐志摩主題公園所做的提案。
此時,正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談起徐志摩,人們的熱情依然高漲。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婭寫到:人生四季,變與不變的道理,草木懂得比我們更深,因為徐志摩,我們相識,因為詩,我們可以更充容。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韓文敏女士則言“是徐志摩先生使我們有幸相會在舜耕山下”。
走進“徐志摩紀念公園”石碑旁,正中的一個塑料瓶子里插滿鮮花。上面用藍色字體寫著“徐善曾敬獻,二〇一二5六5三”。原來頭一天,徐善曾一家已經來過了。就在花瓶的右面,石頭下壓著幾張紙,仔細一看,上面有“志摩,想你您”“志摩,悼念您”,“南京大學物理系、山東僑辦、濟南僑辦”等字樣,時間都是2012年4月27日。就在這張紙的下部,我發(fā)現了“法國漢斯大學,張葵”幾個字,下面有個括號,寫的是:“但愿能把您的孫子帶來我的家鄉(xiāng)拜見您”。這張紙?zhí)袃r值了。屈指算來還不到40天,濟南走出去的張葵女士就真的請來了徐志摩的孫子促成了這次“打通了科學界與文學界,打通了海外與國內,打通了親屬與研究者,也打通了不同的部門(如僑辦與研究機關)的研討會”,真是太給力了。當時,她的老父親正身患重病。她還要陪著徐志摩的后人到處走走看看,真是令人感動。都是文學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啊。正如她留在我記錄本上的一句話“國際‘以教育促進世界更美好協會’能夠促成中國首屆高等學術徐志摩研討會的召開,是我莫大的榮幸!”
就在那天,在那個炎熱的午后,在徐志摩的家鄉(xiāng)人民立的石碑旁,有一棵小花突然闖進了我的視野——那是怎樣的一個小生命啊,矮矮的,瘦瘦的,兩朵盛開,一朵枯萎,一朵含苞,不是本地的花草,也不像外人移來,最大可能是一顆種子落進了石縫,頑強地發(fā)芽、生根、開花,其上方就寫著“志摩,家鄉(xiāng)人民懷念你!”
一座山,五個人
7月7日。盛夏的濟南,驕陽似火。志摩家鄉(xiāng)來人了。他們都是“百度徐志摩吧”里的“摩絲、摩怔”。
濟南徐志摩研討會6月4日召開的消息在徐志摩吧里已貼出,就有好多人跟帖或在QQ群里留言,有的言語中還充滿了“羨慕嫉妒恨”。徐志摩是大家的,是中國的,是世界的。山東陵縣的涌廬君是一個超級摩絲,收藏徐志摩的書籍已有多年,以至于韓石山老師都給他贈寄過書,一年來,他已兩次自費去浙江海寧祭拜,也寫了不少詩??戳藵蠒h的消息,他留言“濟南很近,但是從未到山前一祭,青山無辜,青山有幸。”另一個名為“徐輝詩”的朋友還真的貼上了一組詩——《徐志摩,盼望你飛回》,里面有這樣的句子:就這么輕輕地飄蕩,飄蕩,像云游輕輕點綴濟南的煙云……思念無限,怎么形容都貼切,只有時時刻刻的惦記,天空上,煙云,在輕輕地飄蕩,飄蕩——……虔誠的祭拜,但不能攬你起來,就讓我用你的詩句喚你回來,“在無能的盼望,盼望你飛回!”
網名“素思瑪的女人”是一位貨真價實的男士,姓羅。他打電話來問韓石山先生的聯系方式,要向他請教有關志摩的問題,并在我的攝影博客上留言:真棒!向各位愛摩的賢達們致敬!祝愿詩魂永駐,祖國文化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就是他,去年11月在摩吧里看到了紀念徐志摩在濟遇難80周年座談會的消息后,加精并多次跟帖,讓浙魯兩地的“愛摩人”交流逐漸多了起來。以至于很快有了在濟南見面的機會。
那天,涌廬一早從陵縣坐公交車過來,到濟南火車站等待從青島方向趕來的羅先生和從徐州趕來的“風來滿袖”徐先生,隨后又趕到濟南西站接上從杭州乘動車來的“天涯”君,這些人有的都是久聞其名,也是第一次見面,但一見如故。當時已經過了正午,大家乘車趕往長清,和當地作協的幾位朋友見面,話題依然是徐志摩——徐志摩的死,徐志摩的生,徐志摩深愛的和深愛徐志摩的女人們。在場的當地人高先生、劉先生是王府村的村民,當年徐志摩乘的飛機就撞上了他們村的山頭。他們從小就聽老人講起徐志摩遇難的故事。他們說,實際上徐志摩遇難的地方不是開山,是開山西邊一個叫北大山的東岡上。開山離這里還有二三公里遠,可能當時尋訪的是開山的村民,這邊又有開山村的地,就以為是開山了。受情緒的感染,大家把酒論詩,其樂融融。長清作協副主席陳瑩乘興寫下了“新月之月常在、志摩之志永存”的句子,一個叫趙世強的朋友寫的是“現代詩仙,敬仰若止”。其實,在6月4日的研討會上,就有人提出過徐志摩的歷史地位有可能和李白并列,只不過一個是古詩,一個是現代詩。一個叫孫立軍的朋友寫的是“因緣接觸摩豆,感染內心”……
下午3時許,在去往北大山的路上,好好的天氣突然起了云彩,以至于涼風習習。來到“雙碑”前,我們一排站好,和當地的朋友一同鞠躬悼念,默哀追思。扶碑而立,天上突然有雨絲飄落。大家看著“徐志摩紀念公園”寂寞的風景,思緒萬千。在西邊的那塊花崗石碑前,“素思瑪的女人”蹲下來,念出了聲:“志摩,家鄉(xiāng)人民懷念你!浙江省海寧市文史研究會、浙江省海寧市徐志摩研究會敬立,公元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磥恚⒈倪@天,是徐志摩在此遇難的紀念日!我在拍照的同時,斗膽問起他網名的由來,他說,素思瑪是泰戈爾給徐志摩起得名字嘛,在印度語中指太陽神,代表陽光和希望。當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和林徽因左右陪伴,被稱為“金童玉女”。素思瑪的女人指的是三個徐志摩喜愛的也是愛徐志摩的女人,他們對徐志摩無怨無悔。我取這個名字,就是喜愛徐志摩的意思。徐志摩研討會上,徐善曾先生也說過,他的奶奶張幼儀從來沒有怨恨過徐志摩。徐志摩一生兩次到濟南,第一次是1923年的炎夏,好友王統(tǒng)照還請他吃過黃河鯉魚并夜游大明湖。第二次是1924年4月陪同泰戈爾來濟南。
此時,我又看到了石碑右前方的那棵小草花。七八朵花枝招展,盡管有幾個不再鮮艷,但明顯的已盛開過。碩果僅存的,一個正在向我們招手,一只花蕊上還有蜜蜂在盤旋。我忙掏出隨身攜帶的礦泉水,輕輕地灑在花的身上。
當地的朋友指著遠處一座破損的山體說,那就是開山?!懊逼鋵嵗?!”放炮打石頭已經讓山包遍體鱗傷。又指了指北面山頭,說,徐志摩就是在那里遇難的。
大家默不作聲。天陰的厲害,當地的朋友接到電話,先行離開了。只剩下我們五人,走入松林,向遠處的山頭前進。
山里沒有路,大家憑著感覺,在碎石中,在雜草叢。我又想起了徐志摩《朝霧里的小草花》:這豈是偶然,小玲瓏的野花!……我此時在這蔓草叢中過路,無端的內感,惘悵與驚訝,在這迷霧里,在這巖壁下,思忖著,淚怦怦的,人生與鮮露?
行到半山腰,大家在一塊青石上坐下來?!帮L來滿袖”詩興大發(fā),寫下了“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向高山更高處攀登!“素思瑪的女人寫的是”志摩云游處,泉城故知深,天涯遙相祝,海寧濤永存”,涌廬寫的是“青山有幸留你,何年魂兮歸來?”剛寫完,豆大的雨點啪啪地滴了下來。被我的相機鏡頭記錄了下來!
隨后,大家繼續(xù)攀登。在一塊黑黢黢的石頭旁,有人說飛機一定是撞在這里起了火,大家便手搭石上,體會;在一堆排列過的石墻邊,有人說,也許當年沒有它,飛機就會安然飛過,大家就跑過來踢踢石頭。最后登上了山頂的時候,雨竟然停了。山下的大學城高樓林立,遠處的高速路直通遠方……“癡心無悔,摩心永恒”天涯寫出了眾多愛摩著的心里話。
下山的時候,每個人的手里都撿了幾塊石頭。素思瑪的女人撿的最多,他要回去放到他每天待過的地方,譬如書房、譬如辦公室,他說這些石頭一定聽到過徐師志摩飛機轟鳴和看見燃燒的火焰……
晚上,山東散文學會的朋友在大明湖附近的“雨荷大酒店”設宴。外面的雨淅淅瀝瀝,室內的話接連不斷。浙江的朋友帶來了《徐志摩文集》和自釀的楊梅酒。文集上有去年徐志摩遇難80周年他們在海寧祭奠時眾多朋友的簽名。我請朋友們在文集上題字,天涯寫的是“七月入濟南,尋蹤東岡山”,涌廬寫的是“不生于茲而歸于茲,可見濟南是個寶地”。主陪陳忠先生給我寫了“結識志摩的粉絲,甚閱,希永存志摩之心”后,又在風來滿袖的本子上寫了“詩是我們夢想的翅膀!”天涯又寫到“輕輕的你走了,輕輕的我來了,八十年后的一天,在細雨殷殷的日子,在大風呼嘯的山頭!”“
是夜,為了記錄遠道而來的朋友到濟南,我也胡謅了幾句,連同照片發(fā)到了志摩吧里:為尋師蹤到山東,長清東岡踟躕行。天涯涌廬風滿袖,詩酒相伴說海寧。
那夜,我夢見了長清北大山東岡上的那棵小草花,長成了一棵樹,一棵楊梅樹,在徐志摩主題公園的廣場上,茁壯地生長。
2012年7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