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走进西江

来源:作者:饶松时间:2015-03-09热度:0

西江,中国最大的苗族人口集聚地,有“千户苗寨”美称。

我从贵阳出发,在蒙蒙细雨下经过4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峰回路转,看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楼牌,再乘坐一段电瓶车,才真正进入了苗寨。

刚进寨门,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们,端着牛角酒杯,为我们这些山外来客敬上迎宾酒,并随着长者的芦笙声载歌载舞,摆动的银铃叮当悦耳。两侧是年长的苗民身着素装列队欢迎,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苗寨人们的热情。

道路两旁都是寨子村民们吆喝声:吃糍粑、现打的糍粑……旁边还有拿着木棰的大叔们正向木盆里的糍粑敲打着呢!不时有好奇的游客也想试试那玩意儿,拿着敲打一下就来不了第二下了,那是需要技巧的……

西江苗寨依山傍水而建,纯朴的民风充斥着任何一个角落,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有的只是能歌善舞的苗家人,幽静的村落,潺潺溪流,以及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我走在通往山顶的小路上,不时的听到清脆的鸟鸣,阵阵狗吠,那是一种超乎想象的美。

苗寨里到处是木制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吊脚楼多为三层,据当地人介绍,这些苗人居住的吊脚楼基座大多以青石和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在居住层都设有长廊、木栏和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已婚妇女在此等待丈夫回家,于是后人就称这里为“美人靠”。

   村口拐角处的西江苗族博物馆,由具有典型苗族建筑风格的六栋单体两楼建筑群组合而成,一楼为砖混结构,二楼为木质结构,外观为苗族独特的吊脚楼。这里陈列着各种苗族祖先用过的器物,有纺车、水车、鱼篓等,馆内共设展厅11个,分别为前厅、历史厅、生产厅、节日厅、歌舞厅、建筑技艺厅、服饰银饰厅、体育苗医药厅、巫文化宗教信仰厅、生活厅、多媒体多功能厅。馆内珍藏有1220余件苗族文物和350余张有代表性的图片、画像、书籍,从苗族历史、生产、生活、节日、音乐、歌舞、服饰、银饰、苗族医药、建筑、巫文化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展示出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在这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苗寨深处,隐藏着太多的传奇和神秘。西江苗寨的银匠技术远近闻名,据当地苗族朋友介绍这里的男人都必须会做银匠活,否则会娶不到老婆,苗族银饰制作具有极高水平,苗家姑娘出嫁的时候,娘家会为她准备大量的银饰作为嫁妆,银饰品成为了苗家人健康与财富的象征。

  苗家人喜欢用长桌待客,苗家长桌饭很有特色,一条长桌可延伸几十米之长,一次可容纳数十人同时就餐,吃长桌饭讲究吃得热闹,也表示着苗家人的热情好客。长桌饭中酸口味的菜品占据了重要部分,知名菜品有酸汤鱼、酸猪肉、酸黄瓜、酸豆角、糯米酒。

两度走过苗寨风雨桥,我又回到寨子中央的惟一的大街上。大街的两则是各种各样的小商店,有卖民族乐器的、有卖民族服饰的、有卖手工制作食品的、更多的是银饰加工店。走在鹅卵石和青石块铺成的大街上,吃一块花3元钱买来的很糯很糯的手打糍粑,深深感受苗族的古朴和原生态。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西行散记

下一篇: 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