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读书好季节。”相传这是清代纪云晓兰写的一首小诗,由于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在多年前随手翻看到后,就一直不曾有忘,偶尔想想这种意境:夏天一把蒲扇,冬天围炉而坐,抛开世间的喧嚣、忘却尘世的烦恼,拿一本喜欢的书籍,细细品味,那是一种何等的惬意与舒心啊!
的确,读书可以让人忘忧,特别是你沉浸于其中,你可以把自己当做是书中的某一个特定的角色,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时而放声大笑,时而泗泪滂沱,非一口气读完而不能已,常常久久难以从书中走出来,引来妻儿的侧目与白眼而不顾。在那个时候,工作生活中的无奈与不平,就会忘记的干干净净、彻彻底底。特别是书中的一些经典的段落、精辟的句子,摘抄出来后,时常翻翻看看,也能从中悟出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来。
读书可以知耻,从我们中华民族有记载历史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从龟背上的甲骨文到现在随手可写的纸张,它不仅记载了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做人处事的行为规范,使我们知道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们经常以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大,知识多,为人处世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这实际就是读书的力量,就拿我们现代人来说吧,我们之所以知道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能做,除了法律的规定外,我们目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大都是祖先们留下的一些规矩,使我们懂得了虐待父母是不孝,懂得了不尊敬长辈是忤逆,知道了随地吐啖是不文明,知道了不诚信待人为社会所不齿。
读书可以明志,书读得多了,明白的事理也就多了,就会思考我应该怎样做,我要怎样做,才能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才能对得起这个时代,才会有一个人生的奋斗目标,春秋时期的商鞅精研博通法家治国之道,从先代祖辈留下的治国方略中汲取营养,立志做出一番事业,在他理政时期,废旧立新,依法行政,终于成就了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少年毛泽东的《咏蛙》中的“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应声”的豪迈,到青年时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问,再到: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自信,这种豪情万丈和信心满满都是毛泽东穷尽毕生从书中找到了振兴中华的真谛和道路,并为之奋斗,才有了有着悠久历史与文明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狭隘自私的读书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这是读书人的一种高境界,但也脱不了个人英雄主义之嫌;还是“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来的实在,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这个处于变革中社会,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多留些正能量的传播,好好地、静下下心来读读书吧,如果有时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