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路过郫县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5-06-24热度:0

多次过郫县,望丛祠也去了几次,却再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了。查了网上资料,郫县还是有汉朝贤明的何武和宋朝诗人的张俞,于是对他们有了一些关注。

星期天,我去寻访何武的墓,说是在郫县一中。那是他最后栖身的地方,他魂归了故里。我们没法知道他家在现在郫县的具体地方,也许就在他安身的地方,但他留给乡人的形象是美好的,是作为先贤为大家所敬重。他是家族的荣耀,也是郫县人们的荣耀,但闪烁的繁星总给人们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何武就是其中之一。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人。他和司马相如等九人是宋人修建成都文翁祠堂画于祠堂内的东西两墙壁,就是九人在文翁祠堂里享有配祠,这是何等的荣耀!可以想象的到,司马相如、扬雄和何武等九人作为蜀地先贤是文翁在成都创建中国第一个官办学校培养出来的,使蜀地的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只是我们记住了司马相如和扬雄,因为他们是文人和政治家,而一个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何武让我们对他竟一无所知。能在文翁祠堂中享有配祠的九人,一类是对石室办学有杰出贡献的两人,一种是成都及近周县的七人。这七人应该是石室的学生,当然是很优秀的学生,何武应该是其中之一。

何武是一个忠君典范。汉宣帝时,天下太平,四夷宾服,神爵、五凤年间多次承蒙天降祥瑞以应人君之德。而益州刺史王襄让能言善说的士人王褒颂扬汉朝政德,创作了《中和》、《乐职》、《宣布》等三篇诗。何武年纪有十四、五岁,与成都人杨覆众等人一同研习并把它们编成歌曲演唱。当时,汉宣帝遵循汉武帝时期的典章制度,寻求博识卓越的人才,于是在宣室殿召见了何武等人。汉宣帝说:“这大德之事,我怎么配得上呢!”于是起用王褒担任待诏,赏赐何武等人以布帛才结束此事??梢韵胂?,此时年幼的何武还没有得到重用,只是在汉宣帝和王褒面前初露锋芒。

何武兄弟五人,都担任郡吏,可以说是郫县当地的名门望族。没过几年,光禄勋推荐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义四种德行时,何武被提拔担任鄂县令。在以后,何武官运亨通,升迁很快。何武为人仁慈厚道,喜欢引荐士人,劝勉、赞许别人的长处。担任楚内史时看重龚胜、龚舍两人,在沛郡时看重唐林、唐尊二人,到担任公卿后,就将他们向朝廷推荐。这四人之所以能在世上出名,是因为何武的大力推荐,世人因此对何武进贤很尊重。绥和三年,御史大夫孔光降职担任廷尉,何武升任御史大夫。汉成帝想修建大学,开三公馆,就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何武改任大司空,被封为汜乡侯,食邑一千户。汜乡在琅讶不其,汉哀帝刚即位,奖赏大臣,又把南阳郡荤县的博望乡作为何武的封国,增加食邑一千户。能被朝廷封侯,是何等荣耀!

汉哀帝之时,何武与师丹、孔光等拟定限田、限奴婢的方案,遭官僚贵族反对,没有成功。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何武改任前将军。也正是由于何武的忠君,使他处处为汉帝国着想,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危。在王莽有苗头篡权的时候,与公孙禄互相举荐担任大司马,阻止王莽出任大司马??赏趺б蛭峭馄荩詈笤诨屎笾С窒鲁鋈瘟舜笏韭?,何武和公孙禄就被免官流放到自己封地。不久,王莽又担任了宰相,暗地里消灭自己的敌对势力,何武当然不可避免。公元3年,大理寺用监车征召何武,何武自杀。王莽为了安慰众人,还是让何武的儿子何况继承了爵位,在他篡位后还是把何况贬为庶人。

这是忠君的何武的悲惨下场,何武死后葬在邙山薄龙坂王家冢东北一里。公元36年,何武的儿子何况把何武的墓迁回了郫县,就在现在的郫县一中校园内。何武的墓像丘山,成直角形,墓上林荫蔽日。虽然并列有三个墓,中间的为何武墓,长8米,宽3.6米,高3米。两侧的是何氏族人墓。我是在郫县一种门口徘徊了很久,并没有走进去,因为我我们说服门卫说我是这个学校的老师!虽然遗憾,但很庆幸何武墓处在郫县一中内,还能被这里学校的学生所记起,莫不是希望学生以何武的榜样,让这里文风更加鼎盛。现在墓上建有何公亭,八角形的。这里原来创建有岷阳书院(何武书院)。并且,现在郫县一中附近还有何公路、金华桥、书院街、书南巷与何武相关的街道地名,走在这里,我们明显处在一种精神文化影响至深的氛围。

《汉书·何武传》记载:“武为人忠厚,好进士,赞称人之善。为楚内厚两龚,在沛郡厚两唐,及为公卿,荐之朝廷。此人显于世者,何侯力也,世以此多焉?!苯h吃凇痘艄尽分谐圃藓挝洌骸敖臀?,稽考典型。”都赞扬何武品德好,喜欢推荐优秀人才为国效力,从而受到社会赞扬。宋仁宗时宋祁修文翁祠堂写《文翁祠堂画像赞》中《何武赞》说:“汜乡为人,鲠固清明。望侈清明,晚相天子,天子倚之。奸臣内增,天丧道消,卒为贼乘。玉折不挠,身没名升。”

“焚松烟以夜读师子云文章遗后世,步落月而晨吟法君公浩气塞苍溟?!彼档秸饫?,我们还得提及汉朝郫县另一位著名人物扬雄,因为在何武墓附近出土清朝的石碑。这样写道:“前代如何君公、扬子云,节义文章彪炳史册,亦宇宙萃灵之区也?!闭饫锇押挝溆胙镄鄄⑻?。创建岷阳书院碑记中又说:“郫前辈之所最著者,何公扬子是已,然扬子于何未可一二数也。”也就是说何武和扬雄相比,何武远在扬雄之上。当然写碑记的人可能有些偏激,如果我们全面评价两人,此论就显得有些偏颇。他们的确是同一个年代的人,扬雄在哲学文学语言学等诸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何武是不能相比的。写碑文的人大概是崇尚何武的人品方面而这样说的。王莽篡位前,想拉拢何武,但何武刚正不阿,终被迫自杀。但扬雄虽一生淡泊名利,但写过文章阿谀奉承过王莽,给我们留下了污点。碑文还说:“如徒以文艺相高,声华相尚未已,苟併其末而未有闻焉,又谓之何哉?”显然在强调不能只追求才学,更要看重人品,把德放在第一位,我认为这是在当时是比较难得的。

说完何武,我们再看看1000年以后北宋的文学家张俞,他也是郫县的骄傲,他祖籍也是在我的家乡一带。其实张俞留给我们的记忆很少,只是他的那首诗《蚕妇》对我们影响还是比较深。

张俞,北宋文学家,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云先生,益州郫,就是今四川郫县人,祖籍河东,就是今天山西运城一带人。张俞,隽伟有大志,游学四方,屡举不第,宋仁宗宝元初年,就是公元1039年,西夏事起,曾上书朝廷论边防事。因人推荐,经试录用为秘书省校书郎,但他把官职让给父亲,自己却愿在家隐居。益州长官文彦博特别优待他,为其出资买得青城山白云溪唐人杜光庭故居安置,自号“白云先生”。七诏不起,遨游天下山水三十余年,卒年六十五。张俞非常重视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率先创办“少愚书院”,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亲自教授。明代时改“少愚书院”为“子云书院”。著有《白云集》,已遗失。他七次诏书都不来接收朝廷的官职,真是淡泊名利,不贪图功名。但为了教育事业,创办书院,亲自教授,服务乡里,也可以说是人民的守护者。

虽然张俞并没有给历史留下多少的记忆,但他的《蚕妇》还是真切反映宋朝社会的阶级矛盾。“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崩投嗣袢床荒艽┳抛约豪妥鞯囊路咴诖蠼稚?,有钱人却在街面上招摇,张俞同情劳动人们,憎恨统治阶级不劳而获。这样鲜明的对比,也给了社会一大讽刺。也许这首诗就是写在郫县的街面上,那个蚕妇可能就是张俞的一个邻居。

有何武和张俞两个人,足以让郫县人们自豪的了!一个忠君,一个爱民,同样彪炳千秋!

                                                                                          2015年5月13日于郫县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