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成都街上,被它的文化气息浸染着,如同炎热的中午行走在浓荫树下,五脏六腑都感受到了清凉。
我的寻访是从督院街开始的。都院街,现在四川省政府所在地。明、清制度,一省总揽民政的最高官员,称为巡抚,别称抚台、抚院、抚军、中丞。明代的巡抚是兼兵部右侍郎和都察院副都御史的虚衔,故又称部院、都督。明朝住成都的巡抚办公地点在将军衙门(现人民公园西侧),当时叫督院。清代,顺治初(公元1653左右)设四川巡抚,先住皇城(现人民南路展览馆)也应叫督院。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设四川总督,督府初设重庆,后迁成都南府街没总督行署。总督系地方最高长官,别称制军、制台,管一省或两省的军民要政。四川有了总督,巡抚一职便觉多余,不久四川总督兼巡抚的衙门由南府街迁城中偏东南位置新建,街因总督兼巡抚所在地而得名。这条街,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见证。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成都郊区红灯罩起义领袖廖九妹(廖观音)从仁寿起义,攻破成都南门,杀到督院街,差点攻进督部大堂,震撼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川人民保路运动风起云涌,四川总督、大刽子手赵尔丰于九月七日在这条街上,对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酿成震惊中外的“保路死难”事件。辛亥革命中,赵尔丰又在这条街被抓到皇城砍了脑壳,宣告了满清王朝在四川统治的彻底垮台。四川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的通电由这条街发出。三十年代四川军阀混战时期,走马灯似的督军下野、督办上台,闹得乌烟瘴气,无不以抢夺这条街为目际。1947年12月28日,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高喊“要民主、要自由、反饥饿、反内战”口号,冲进伪省政府,占据一天,面对面斗争了国民党的鹰犬严啸虎,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气焰。1948年4月9日,在这条街上又爆发了伪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屠杀进步学生的“四九”惨案。几百年来,这条街岗哨林立,刀枪耀眼,阴森得很。四九年底,光明降临成都,督院街终于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保存这条街名,不仅它是中国漫长历史的见证,也是进行历史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从督院街拐向北,为城守街。清制省城治安警卫事宜由游击办理。游击在武官品位中,高于都司。所辖兵丁,白日在街巡逻,夜晚守护城门,类似武装警察,职权甚大,可以入民宅搜捕罪人。游击衙门又叫城防守御衙门,街亦因此得名。
再向北就是正科甲巷。科甲巷现在包括正科甲巷、大科甲巷和小科甲巷,处在繁华的春熙路片区,我的寻找也是从这里开始的。科甲巷清代这里多设客栈,专供外县来省举子生员入住休息,因为举子生员们都是抱着金榜题名的愿望来的,“科甲”暗含登科中甲,所以这条路取名“科甲巷”。但在同治年间,这里也发生过一件震惊全国的大案,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这条街上秘密被处死了。现在的科甲巷全是现代建筑,我们已经找不出石达开的遇难地,只有向天空抛洒一曲怀念的歌。这是叱咤风云的石达开,在大渡河边,他看到一个个惨死的弟兄,就带着小儿子到清兵营中议和,避免全军覆灭。他被押解回成都,关在我目前站立的科甲巷,清朝时这里还建有臬台衙门监狱。也许臬台衙门就在我步行的脚下,但往事都随风而去了。在石棉的安顺场门楼上有“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我们只有遥想石达开指挥那场惨烈的战争,而我们的红军却在同样的地方,以胜利而宽慰全国人民。2014年,正科甲巷考古发现唐末街坊,证明这里在当时就是市中心。一条宽1.6米、高1.1米的“下水道”保存完好,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城市干渠,这条暗沟的修筑年代约在唐末五代,沿用至南宋末元初才废弃。这片遗迹的历史存留基本集中在唐代、五代十国以及宋代时期??萍紫锞驼饷锤颐庆趴?,拂开历史的尘土,依旧是那样熠熠生辉。
公元前311年,成都筑城,买卖生意就开始新生了,李冰所建的成都七桥中还有一座“市桥”,可见集市区早就形成了。到了唐宋时期,节度使韦皋在大慈寺之南凿解玉溪,使大慈寺更成胜景,也拉动了成都东边的经济发展,大慈寺前出现了繁荣的“东市”。元人费著在《岁华纪丽谱》里描述了宋代成都的时尚生活:“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大慈寺极盛时,西边抵达了江南馆街、金玉街等地,而江南馆街遗址正是在大慈寺范围内,靠近这一区域的正科甲巷遗址,位于商业圈附近,在当时的成都也是繁华区域。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代表赋作《秋兴赋》“登春台之熙熙兮”有了现在“春熙路”的名字,一直繁华至今。
从正科甲巷穿到总府路,这已经是蜀都大道的一部分,是成都最为繁华的地方。现在的四川宾馆所在为明代都指挥使旧址,那是全省最高军事长官办公的地方,简称为“总府”或“都司”,因此这条街被称为“总府路”。明清制度,一省最高长官叫巡抚,但遇有军事行动时。??缡⌒惺拢试诩甘⊙哺е腥蚊幻芏剑ㄈ约姹臼⊙哺В?,军事行动结束。总督之职撤消。清初,四川未设总督。康熙年间,为筹划进兵西藏,曾暂设总督兼四川巡抚,在巡抚衙门之外另建总督衙门(现东风饭店位置)。不久,总督之职撤销,街名留存。 这里是成都的中心地带,这里成都知名商厦集中的地方,有“王府井”、“太平洋”、“蜀都大厦”等等,与春熙路及其附近的人民商场、百货大楼共同撑起成都的一片繁荣。
从总府路西北走入提督街,因街北原来是清代处理全省军务的提督衙门而得名。现在作为成都的繁华地段,手机等电子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清朝,这里也已经是成都的市中心,年羹尧、岳钟琪等清代著名的将领,都在这里办公,处理四川的军政。明清制度,省以下的武将官阶从上至下为:提督、总兵(镇台)、副将(协台)、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副把总)。提督是一省最高的军事指挥官,归总督和巡抚管辖。但在战乱之际,有兵则有权。如清乾?。?736—1795)时,岳钟琪任四川提督,就署理过总督。道光时(1820—1861)杨遇春亦以提督衔实授陕甘总督。武人有此大权,衙门也就崇宏壮丽,兵卫森严。像提督街,街面宽阔、马道、箭道、辕门、旗竿,井然有序。提督衙门在辛亥革命后已废置,改为“中城公园”,后又改“中山公园”,到解放前,已沦为兵勇烟娼会聚之所,投机倒把市场和枪毙人犯的杀杨。解放后,填平废坑,栽培花木,改为名副其实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穿暑袜街,就来到了岳府街。雍正、乾隆年间,甘肃人岳钟琪任过四川提督,还代理过总督,平息准噶尔叛乱有功,封为“公”(封建时期除皇亲国戚外的最高封号)。不久被天子怪罪,削职为民,住在百花潭,靠种菜维生。以后,大小金川县叛乱,又被召还封为大将军,平息金川之乱后,又赏还了岳钟琪公爵封号,迁住岳府街,其宅广大,街以其宅命名。他的子孙后代在外做官,光绪末年,把宅院卖给川汉铁路总公司作为办公地点。清朝末年的川路风潮和颠覆满清王朝时的不少会议都在这里召开,至今红门大宅院仍存。岳钟琪是岳飞的第21世嫡孙、岳飞三子岳霖系后裔,出生于武将世家,的确在四川为维护四川的安定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沿暑袜街继续向北,就是忠烈祠街。就在现今称为忠烈祠街的北侧,从明代起,在这里设置有一处称为“都会府”的宫府建筑。宫内正殿供奉的是“九龙万岁牌”。当时,成都省府文武百官每逢朔、望日或国有庆典时都要在此举行向皇帝朝拜大礼,称“都会府”,简称“会府”。清代初期沿明制,仍然将这里作为全城文武官员聚集朝拜当今皇上的地方,只是将“都会府”的名称又改成了“万寿宫”,但民间仍照呼“会府”不误。进入民国后,那尊曾经被文武官员朝拜的九龙皇帝牌位早已灰飞烟灭。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及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的仁人志士,地方当局又将这里开辟成纪念死难烈士的专祠,岁时致祭,“会府”又正式改名为“忠烈祠”。但是,祭享烈士的纪念活动,因为连年的军阀混战很快就名存实亡。在成都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忠烈祠”,已经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只是作为一个街道地段的名称而已。原“会府”门前有一空旷大坝,为文武官员前往聚会朝拜的停轿下马之所,故又称“忠烈祠坝”。上世纪二十年代,当局干脆将原祠撤废,改成“四川省公路局”的机关场所。成都解放后,这里曾一度作为“四川省交通学?!毙V罚棺鞴〖痘卦惫に奚崴?。
再回到太升路,向北而行,过新华大道,再向右拐就是兴禅寺路,估计是根据该街原来有一个兴禅寺而得名,在往前走,就是方正路。
方正街,字面上理解是方方正正的意思,其实它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这里的“方正”是因为纪念方孝孺而得名。方孝孺是明初著名学者,有“天下读书种子”之誉。年轻时即受到朱元璋的称赞,蜀王朱椿特意将他聘到成都的蜀王府中,请他担任自己儿子的教师,并专门为他修建了名为“正学”的书斋,从此一般人都尊称他为正学先生。朱椿支持朱棣夺取了他侄儿朱允炆的皇位,但无法阻止因为方孝孺不同意帮朱棣进行开国大典而拟诏书被杀。这就是方孝孺的耿直,这就是方孝孺的坚持,最终还是被杀,但他的正学给我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后来,成都官民在蜀王府的授意之兴下,将昔年方孝孺在成都时所居住的街道改名为方正街,以纪念这位被称为正学先生的方孝孺,“方正”二字即是从方孝孺与正学先生而来。
方正街和兴禅寺路的结合处南下是帘官公所街。在清朝的咸丰年间,成都举办的乡试政府从各州县挑选的一批文理优胜官员就住在这里,他们主要参加阅卷和监考工作。当时,阅卷者称“内帘官”,管理考场事务的称“外帘官”。这些“帘官”一般门口垂帘,他们也深入简出,以杜绝弊端和人情,门口也有士兵把守。天长日久,人们就称这条街为“帘官公所街”,让这条街拥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然后坐公交到茶店子路,这条路是出城到郫县、都江堰,甚至更远到茂县、松潘等的一条路,当然由于成灌高速的修通也让这里清静了不少。茶店子路,听说街名是以当地曾有一茶社而得名?!冻啥枷刂尽吩兀骸扒逋问辏?873年)成都有地名茶店子?!敝两褚延幸话俣嗄?。在很久以前,茶店子四野荒凉,为埋葬死人之地,每年清明节扫墓人络绎不绝,年深日久便踏出一条小路,可通骡马,亦为驿道。在这条路旁有一姓刘穷家小户,借此搭茅草棚数间,为扫墓歇脚之人提供香蜡钱纸和便宜茶水。所以,来往行人便称此茶棚子为茶店子,大约在清同治年间便确定了此地名。
奔波五个多小时,感到已经很累了。在假日这几天,天气也特别好,火红的太阳挂在空中,春天悄悄向我们走来了,我对成都的认识也更加全面了。虽然作为成都的外来人,但成都的认识远远多于故乡的省城。
一条条路,就是成都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我一边走一边在感受这种文化,感受来自过去给我的印记。
2015年2月16日于成都家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