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里,这条小巷在哪里?我在成都的地图上搜索了很久,才得到一些信息。根据袁庭栋的《成都街巷志》记载,崇德里北起中东大街,南接红石柱横街,原来是无名小巷。我们的寻觅也还是有点收获,只是我们还原了前些年的没落和委屈。
我拜访崇德里是坐地铁二号线去的,到东门大桥站下车,过东门大桥,沿天仙桥南路向南,到水津桥,向西拐向镋钯街。镋钯街因为原来是大慈寺存放兵器的仓库,光绪年间城市重新规划,就把此街命为“镋钯街”。镋钯作为一种兵器,其实也并不为我们所知。它的形状类似马叉,上面有利刃。在《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三》记载:“镋钯,上有利刃,横似弯股,刃有两锋,中有一脊,造法必分脊平磨,如磨刀法,两刃自脊平减至锋,其锋乃利,日久不秃。中锋头下之库,可容核桃,则安於木抄,乃不损折,仍用一钉关之?!遍E钯街上也有几个有名酒吧,“大头姑姑”、“花匠”、“陶也”。前走街的南面有关于活字印刷术的介绍,旁边有“耿家巷”三个字,估计旁边耿家巷原是个印刷书籍的地方。前面是一个古香古色的“轩客会·格调书店”,它不仅是书店,也是喝茶、喝咖啡、花艺和圈子沙龙,可惜我来的太早,现在还没有开门。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崇德里,“88青年空间”把我带了进去?!袄铩笨梢岳斫獬伞靶∠铩钡囊馑?,在成都算是另类。但是就在附近,带“里”的小巷倒是有几条,如兴业里、章华里等等。
就是这条小巷,现在是最具有文艺情怀的小巷,是游客争相光临的地方,但它最具有历史沧桑感。公元1925年一个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这里“买了大部住地”,因此取名崇德里。公元1938年,因战争造成洋纸和外省纸不能输入四川,成都对本地纸的需求量增加,著名作家李劼人,在乐山开办的嘉乐纸厂在成都设立了办事处,地址就选在崇德里。一年后,抗战时期成都文化界最重要的组织“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成立,李劼人担任理事长,协会的办公处与联络处也设在崇德里。如今的崇德里,多数院子都是出租屋。沿着巷子走进去,崇德里1号院红色的大门很惹眼,门楣上方的两个字,不知什么时候被抹上了石灰,已无法辨认。现在的崇德里仅仅60米,算是一条残巷,南北两头的骑楼早已不存在,况且北头是崇德里11号,已经不能通达东大街。倒是石板路,在阳光的照射下,直晃我的眼睛,石板路不知走过了多少人,沧桑的历史给我最深的记忆。李劼人博物馆就位于现在成都菱窠西路。
这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穷街陋巷深处居然打造出了一个小小的文化空间:一间绘画工作室、一个画廊、一间很有情调的茶馆“谈茶”和一家主打文化的私房菜“吃过”,还有一个设计中的小型精品酒店“驻下”。
在成都,一直被大家熟知的是它的“慢”。成都无论是生活节奏还是工作压力,都没有上海等一线城市快,无论是从成都走出去的游子,还是对外地观光客来说,都对这片川蜀之地的“慢”赞不绝口。但是成都这几年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了,越来越多的成都人觉得成都需要放缓一下脚步。所以,目前的成都,很需要将以往的慢保留下来,或者通过一种形式将它传达出去。于是,就有了一个号称“一个城市的回家路”这样的建筑群出现。这个建筑群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慢”代表了成都城市的精髓,像一只时空匣子,矗立在那里,它将会成为城市的一座坐标,也许会影响几代人。崇德里是川西老院的建筑风格,完全能够体现蜀地的文化。这一片区就是成都最老牌的闹市区,古往今来,这块地方也产生了很多成都的老行当和旧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们现在老成都的生活方式,最能体现它的“慢”生活。成都崇德里的建筑所在是近百年的老宅,是最里端两栋的百来户居民每天回家的路,我们也在等待一个城市回家的路。
紧挨着青年空间,有个很不起眼的入口,站在街边可以看到,入口处是条貌似古旧的小巷,可谓曲径通幽。从入口处往里走,你会在第一个拐弯处非常容易就错过了左手那扇不起眼的铁门。进入崇德里1号这个院子,从中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谈茶”,一部分“吃过”,左右划分,右边把院子的天井利用起来,用玻璃隔出了一条阳光通道,在成都难得一见的冬日阳光下有了暖意。崇德里“谈茶”,装修风格是摩登简洁中式,很有味道?!疤覆琛闭飧銮蚋佑木玻绺衿幼?、现代、简洁,下午喝茶人均只需28元,人也不多,场地也够大,是朋友聚会的好地方。
在“吃过”区店面大而开阔,木桌木椅,简约质朴,门前、壁上、角落里还点缀着成都本土画家的绘画作品,很有一种令人沉心静气的文化气质。在过去年代,李劼人是个美食家,30年代还曾经在距离崇德里不太远的指挥街开了一家小饭店,取名为“小雅轩”,典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饭店由李劼人亲自主厨,多为民间可口的家常菜,以招待文化界的友人们。在3号院,私房菜相当有名气。这里的菜品,分了前菜、主菜和小吃三类,前菜有夫妻肺片、松子贡菜、家常小卤、香卤豆筋等;主菜红烧牛肉、麻婆豆腐、粉蒸排骨、小炒肉、豌豆汤等,小吃只有钟水饺和汤圆子。其中四样开胃小菜:松子贡菜、豆筋、小卤肉、胡萝卜拌花生仁。一样凉菜:夫妻肺片。我的印象里,开胃小菜不错,是这套川菜中最精华的部分了。
在这里的5号院4号楼,就是名为“驻下”的酒店,这家酒店北接大慈寺,西望水井坊,传统市井氛围浓郁。这家新开张不久的酒店,是一家精品设计酒店。4号楼在以前是一栋教职工宿舍楼,现在改建为酒店。酒店用的是精品酒店的管理模式,住在里面可以体验成都小院和包豪斯二种风格。酒店附近就是居民楼老房子,居民楼或高或低错落有致的风景成了成都生活缩影,给窗外增色不少。在这里居住,真有家的感觉。房间光线通透,拉开窗帘,窗外就是老成都的生活气息。床头有一只设计特别的灯,也是出自欧洲设计师之手。整个房间干净整洁很有家的感觉。房间床上用品都是定制的白色床饰,所有淋浴和喷头都是用的德国进口品牌,浴室用品都是欧舒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住在里面就是欣赏各式设计的。另外这里的管家服务也非常贴心,会主动询问你的需要,在客人有需求的时候,适当的站出,不会打扰到客人的个人空间。酒店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酒店没有的,就是定制、安排成都深度个性游程,让游客感受旧街巷的寻常生活,细品成都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历史。
这就是崇德里,成都“慢”生活的具体体现。古老的川西建筑,体现那个时代的明显烙印,而现在的“谈茶”、“吃过”和“驻下”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现在的生活状态。古建筑和现在生活理念的结合,成就了这里具有历史感的小巷,“驴友”在这里居住,在这里和朋友交谈,在这里品尝美食,同时完全融入成都“慢”生活,完完全全体味这种成都的休闲安逸。但最让我们能够感到崇德里特色的,就是历史感。就从崇德里有这个街名的九十年,和文化名人在这个街上的居住生活,并且在这里从事抗日活动,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化,并继承下来。
我现在就徘徊在崇德里的小巷里,来感受来自小巷文艺情怀的历史冲击。转出来,西边是东升街,南边是耿家巷,北边是三圣街。耿家巷,也是古香古色的老建筑,近代修建的许多老房子,充满了海派风情。临街的许多铺面,从事着传统的手工业。青瓦人字屋顶上的老虎窗是联排民居的特色,它增大屋顶空间的利用率。在游览崇德里的时候,顺便转转这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2015年4月7日于成都崇德里
(编辑:作家网)上一篇: 一个鸡蛋和半篮地踏菜
下一篇: 快乐垂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