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白鹿镇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5-06-10热度:0

我对白鹿镇的了解还是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开始的,那里是地震的重灾区,有当时称为“史上最牛的学?!闭蛑行难?。有领报书院门口一段围墙作为文物保存在这里,见证着历史变迁?;褂刑熘魈煤团分薹缜榻智?,都具有法国风情。终于到现在,我才怀着极大的兴趣拜访小镇。

一大清早,我就开车赶往白鹿镇。走成彭高速到彭州,本计划走牡丹大道、石化大道、过湔江路就来到了白鹿镇,可用导航还是走彭白路,经过,隆丰镇、丹景山镇及丹景山景区、新兴镇,过通济桥到通济镇、经思文场,就到白鹿镇。

眼前就是白鹿镇吗?我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多次听说,还是惊诧看到的一切。白鹿渺渺随仙惟古镇鹃啼依稀蜀韵,丹花盈盈语客有教堂诗唱仿佛欧风。著名诗人流沙河的题诗,描绘出一幅如仙境般的水墨画。更有浪漫的法国风情小镇,让一对对新人为之向往,争相拍照留念,把一生最好的记忆留在这里。

我把车停在路边,沿着书院街(也是白鹿河边)而上,先去看了下书院,也就是最牛教学楼的地方。我没有看到传说中的下书院,其主要建筑已经于1978年被拆毁了,仅有一段残墙和一座青砖拱门,5.12汶川大地震并没有把它彻底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几乎依然保持着原貌。下书院又名无玷书院,建成1894年,原是天主教培养初级神职人员的教会学校。现在仅仅留下这段残墙和这座青砖拱门留下过往记忆。

走进去,我看到了原白鹿镇中学的教学楼,主教学楼前有天心的雕塑,这组雕塑反映了当时地震来临时,孩子在老师的指挥下安全撤离的场面。随后来到后面被称为最牛教学楼的在地震前的2007年刚建好的三层教学前,最牛教学楼和前面主教学楼,本来是处于同一水平面的两座教学楼,地震发生后,靠山的教学楼由于断层的相互作用,向上抬升了3米,整体建筑没有丝毫损伤,仅是窗户的玻璃被地震波震破,楼梯依然稳健,仅轻微受损,白鹿中心小学1046名学生因此得以安全撤离。所以在地震后,他被成为史上最牛的教学楼。而让我还感兴趣的是,当时这座楼的地勘是由我的一个同事负责做的,对于这点我坚信。龙门山断裂带东侧的主山前边界大断裂带就从两个教学楼之间经过,所以这里应该危害最大,旁边的教职工宿舍却全部倾覆倒塌,但这两座教学楼主体建筑依然完整。现在两座教学楼间的地震陡坎依然存在,用于研究这次地震的探槽依然存在,给我们认识汶川大地震提供了研究实例。继续向上走,地震前的水塔还依然屹立在那里,向我们诉说着当时的发生的一切。

走下这片教学楼,想着天真的孩子,我仿佛经过了一段童话岁月?!昂芫煤芫靡郧?/span>/这里/有一只美丽的白鹿/它跑过的坡开满花/它穿过的林挂满果/它绕过的小屋不再咳嗽/它路过的哑女开口唱歌。它追着梦/从这颗心到那颗心/它踩着虹/从这座山到那座山/因为它/蜜蜂酿蜜/蘑菇撑伞/少女的影子长成迷人的水仙。它跑/在风的前面跑/领着阳光在冷雾里跑/它跑/在春的前面跑/领着月光在暗香里跑/无论电闪雷鸣/天崩地裂/它倔强勇敢地跑着—— 把手按在左胸/就能感觉/有力的蹄声正在继续/正在继续/童话在继续。”这首诗应该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呼唤生命,呼唤真情。生命的伟大,人世间的真情在那时才更加凸现出来。

离开下书院地震遗址公园,旁边就是中法桥,又名金桥,始建于1893年,位于白鹿镇金桥村西北100米。东西走向,砖石结构,双孔拱桥,东起白三公路,西至下书院大门,是当时通往下书院的必经之路。中法桥全长30.8米,宽4.7米,跨度9.65米,拱高5米,桥栏高1米,桥面用青石板铺成?!?/span>5.12”汶川大地震后,全桥仅余单孔,成为遗迹。现在,我们可以从周围数十根名木古树依稀看到它昔日的辉煌。这是那次地震留给我们的深刻记忆,也是岁月留给我们的过往绚丽色彩。没有办法我是从偏白鹿河上游的一座新桥上过的河,水这个季节还并不大,我没有跳着石凳而过,岁月让我失去了童年认知的欢乐。

中法桥跨的河流就是白鹿河,原来也叫雁江,应该发源于不远的白鹿山。流入我刚经过岷江的一条支流湔江。如今,白鹿河谷的两岸焕发着生机,虽然已经重建。但依然历史悠久的中西文化积淀,欧风蜀韵的建筑形态,举行一场温馨浪漫的欧式庄园婚礼,让法式浪漫在生命中留下最美好的回忆。白鹿镇,名源于白鹿山,白鹿顶东南、白鹿河上游?!痘粝刂尽返裙偶杂卸园茁股降募窃?,今通称白鹿顶。其形如覆钟,突兀于群山环抱之间,风光无限?!痘艄尽吩兀汗?/span>316年,也就是周慎王五年秋,秦伐蜀,蜀王败绩,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王朝遂亡。由此可见因此,白鹿见证了古蜀国的覆灭,白鹿之名源远流长。后《周地图记》记载:“宋元嘉九年,有樵人于白鹿山左见群鹿,引弓将射之,有一麋所趋险绝,进入石穴。行数十步,则豁然平旷,邑屋连接,阡陌周通。问是何所,有人答云,是小成都。后往寻之,不知所在。”这是成都版的桃花源记,只可惜没有陶渊明或其他的名人来过,不然可就名扬四海了。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即在山麓白鹿河东岸兴建白鹿场,后在沿河高滩营建街道,俗称河坝场。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这里的建筑风格完全被法国的浪漫风格所浸染,与传统的川西民居相比,带着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建筑风格。

从桥走过,我站在银杏广场上,这里原来是一座天主教堂,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踪迹了。地震后新修了广场,并建了赛赫布朗城堡?!叭詹祭省本褪恰鞍茁埂钡囊馑?,是模仿法国瓦尔河谷标志性建筑—古城堡而建。广场上有四株银杏树而得名,银杏树为雌雄异株,因此被称为“夫妻树”。坐在树下,林荫蔽日,感到特别凉爽。

来到樵人街、兴鹿街和寻鹿街,完全是欧洲风格的建筑,特别是法国的建筑风格。尤其是原来的老街,有明显的欧洲烙印,简直像是来到了法国。整条老街依白鹿河而建,南北长,东西短,形似一只巨船。街中大多建筑采用《清工部法则》营造,木结构穿梁架,小青瓦屋面。老街栅子门分布四方,门上贴字“白鹿场”,环形拱门,石板门方。其中两道栅门上书有“阁街买卖三千种,沿河耕读百万家”和“出入军学界,去来中外商”的对联,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白鹿场的文明与繁荣。地震后古街建筑几乎全部损毁。而今,老街通过重建,在原址重建川西民居,重现川西特色风情,体现出中国文化深厚的底韵。但樵人街、兴鹿街和寻鹿街却完全是现代版的法国风格。天主教堂是沿白鹿河左岸的山坡山,“天主教”三个字,庄严而神圣,十字架直抵蓝天,更显神圣?!鞍倌昊榍熳啊焙汀懊倒遄啊备梦颐侵蒙砼分薜淖澳?。欧式的会所,浪漫的庭院,自然的草坪,都诉说着欧式婚礼的浪漫格调。历史悠久的中西文化积淀,欧风蜀韵的建筑形态,带你走进温馨浪漫的欧式庄园婚礼。

在这里“浪漫”完了,我又开车到回水村,离这里有5公里远,看地震后维修完的领报修院。领报修院又称上书院,有着100年的历史。据《白鹿乡志》和《彭县志》记载,公元1860年,成都天主教洪主教洪传广(又说洪广化)来白鹿时结识了咸丰初年由广汉迁至白鹿的朱元璋后裔朱益淳(也叫朱应纯),并洽谈把白鹿作为传教基地。1865年,购朱建虎的院宅修建天主堂,就是现在白鹿街区银杏广场上。后在白鹿河对岸今白鹿中心学校中学部修建“备修院”(俗称“下书院”);光绪九年,就是公元1884年,成都主教杜昂派谷布兰到白鹿重修备修院,落成后定名“无玷书院”。随后,1895年在白这里,开始动工兴建“中修院”,1908年修院竣工,历时13年,初定名为“圣母领报修院”,简称领报修院,俗称上书院,民国21年(1932年),改名为神哲学院。自此,彭州白鹿镇领报修院就成为西南地区培养高级神职人员的重要场所传教士大学。当时的高级神职人员需要学习:拉丁语的语文、作文、地理、历史、罗马战争史、波斯战争史、哲学、逻辑学、本体学、形而上学、宇宙学、心理学以及伦理神学、论理神学、圣经和教会的法典、礼仪、历史等,比现在的研究生还要学习的多。看来当时天主教在白鹿镇很是兴盛,实实在在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对浪漫的理解。只可惜,我并没有走进领报修院,只在外面看了看,因为领报修院并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只能看到它的外观。我还爬上山,看到整体布局。领报修院教堂的形式、比例完全按照传教士带入中国欧洲中世纪早期教堂图纸,按照纯正的法式风格建造,教堂内有筒形的拱劵顶构造。教堂前部由祭台、祭房、厢房组成,呈拉丁十字形,为罗马式教堂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混合建筑。同时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领报修院整体上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总平面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和对称的总体布局,四周双层木楼吸取中式古建筑的精华。建筑内的楼阁、走廊、楼外巨型弧梯从地面延伸至二楼,窗格线条,墙面颜料搭配无不引人入胜。建筑的质料,工匠的技巧都是现代一般建筑望尘莫及的。因此,领报修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是研究中西文化、中西建筑的“范文”,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它坐落在山凹里,更显得神秘庄严,且因为没有真正看到领报修院的内部结构,也让我的拜访也变得无比神秘。

回家的路变得轻松多了,终于看到了具有欧式特别是法式神秘的白鹿镇,终于理解了传说中的白鹿镇。又沿着白鹿河水向下返回,又行走在湔江边,我将回到我生活的成都平原岷江和它的支流流经的地方,继续享受来自白鹿山地馈赠。

 

         【2015年6月6日于彭州白鹿镇】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为她祈祷

下一篇: 游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