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二龙庵

来源:作者:时间:2015-06-27热度:0

二龙庵

           向卫华

我曾多次说过,我不爱外出旅游,但爱在县城附近的山里走走和呼吸。于是,周末那天,我来到了二龙庵。

二龙庵在太阳城附近,离我居住的地方很近,开门可见,伸手可触。在民间,龙、虎等都是图腾,特别是龙,兽首蛇身;虎踞龙盘的地方都是风水宝地,比如风水先生(当地土家族叫梯玛、苗族叫苗老司)在帮人看屋场或墓地时,就有“左青龙、右白虎,不许白虎高三尺”的说法。此外民间作为图腾的还有牛。因此,在古丈,断龙山、牛角山都是当地牛气冲天的名山?!叭吮热耍廊恕?,人如此,但山不一定。二龙庵因气势无法与断龙山、牛角山相比,固然名气没有它们大,但绝不甘心就此默默无闻,总要弄出自己的名气,于是二龙庵因茶而出名,茶又因二龙庵而出名,两者相得益彰,这就叫“双赢”。古丈那句“二龙庵的茶,北泉的水”的茶谚就是最好的注释。

在古丈中心县城下方,太阳城两边,一边有一座山,东边那座,较矮,却是五里坡的余脉,而五里坡又与高望界连为一体,这里有古丈的最高峰——顶堂;右边那座,较高,却与古丈境内任何一座大山是鸡犬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被溪谷隔离,只能相互羡慕,然而羡慕后就是一声叹息。此时,我正在行走的就是这座山。旧时,两座山的山顶上都建有庵,所谓“庵”,即小庙,也就是尼姑居住的地方;和尚居住的地方则叫“寺”?!岸帧笔堑笔惫耪删衬?2座寺庵之一,比较有名的还有“天桥山庵”、“诸天山寺”、“钟灵山寺”、“猫儿庵”、“云雾庵”等,这些寺庵我都到此游过,不仅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还留下了自己的笔墨。如今“庵”都不在了,但地名却留了下来,山也就以“庵“而命名;就像村里,先人死了,但名字留了下来,有条件的人家还要将名字刻在石碑上,后人取名时就不得重名。因此,翻遍古丈所有的山名,二龙庵只有一个。

我沿着一条叫“大长坡”的路走着。我是树栖柯人,大长坡是树栖柯人的叫法,因为旧时这里属于树栖柯地盘。为什么叫大长坡?因为村里还有一条叫小长坡的山路,从村前剪刀溪出口,通向大茶坪,以前是条大路,大茶坪人进县城赶集,上下都走这条山路,现在走的人少了。前几年还是一条泥巴路,现在先是一段水泥路,之后是简易公路,据说不久后将要铺6.5米宽的草砂路,作为古丈县万亩有机生态旅游观光茶园用。

先是经过竹溪湾火车桥。走到桥下时,刚好一列火车呼啸着穿洞而出,从桥上喀嚓喀嚓滚过,不知“是风动?旌动?还是心动?”站在桥下,感觉桥身好像在飘摇,好在是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的,如果是现在修建的,说不定就是豆腐渣工程了,垮桥的丑闻经常见诸报端?;鸪登挪怀ぃ低吩缃戳?,车尾还没有出洞,“火车桥上过,不见尾河头”是古丈的一道风景?;鸪倒龉?,沿着水泥路盘山而上。这是一段杉树林,“二龙庵火车洞”就躲在山的阴道里;洞者,阴道也。树身上爬满或吊满了藤藤蔓蔓,小的如毛发细,大的有手臂粗,有的藤蔓把整个树身都给裹来了起来,仿佛给树穿了一件绿棉袄。在山里走多了,总感觉没什么植物的生命力比那些藤藤蔓蔓更强大了,再贫瘠再偏狭的地方都能看到她们欣欣向荣积极蔓延的身影。藤蔓上开着花儿,大大小小,各种颜色都有,不过白色的居多。

水泥路爬到一块大坪,就没了踪影,接着便是简易公路。我站在大坪看对面的“二龙庵”,就如少妇丰隆的乳房,其下的北泉便是流出的乳汁;只不过丰乳只有一只,让我想起作家莫言《丰乳肥臀》中的“独乳金”。这里得声明一下,不要以为提到了“乳房”或“阴道”等,就断言是黄色,试想,哪个不是从阴道里钻出来的?哪个又不是乳房喂大的?“庵”的左下方是三道河新开区,高楼林立;“庵”的后面便是五里坡,古高公路如一条银色的飘带缠山绕林,直到天边,钻进白云里;还有正在修建的吉恩高速,将给“庵”增加又一个看点。正前方下面是古阳河,从太阳城到三道河的连线大桥正在修建,今年“国庆”将通车。到时站在桥上看古阳河,看河两岸的新城,看远处的山峦,别有一番风情。

在古丈,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地名,都有自己的传说故事。此时,我想起了“二龙庵”的传说。原来这两座山是连在一起的,当年观音菩萨暗中护送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次路过这里,见此地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不竟心花怒放,便随手抛下一颗夜明珠;夜明珠刚好落到半空中时,盘踞在这里的两条龙便争抢起来,一时风起云涌,天昏地暗;坐在莲花云上的观音菩萨看见这阵势,本想做的是好事,不了惹出祸端,知道情况不妙,迅速下到半空中,一手夜明珠摘下,抛到猫儿山上,从此每到夜晚,猫儿山便通体透明,成为古丈一绝;然后又一挥手,一条天河从天而降,将山拦腰劈成两半,隔河相望,这天河就是后来的古阳河;若干年后,当地有一贫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女,二八后出落的如花似玉,财主见之,淫心顿起,两姊妹人穷志傲,不愿给财主做小老婆,便分别搬到两座山的山顶上,搭起了一个草棚,与世隔绝,以种茶为生,发誓谁也不嫁,独居过日子;叶绿叶黄,花开花落,几十年后,两姊妹同日同时而死,为纪念两姊妹,后人便在草棚的原地上建“庵”,供出家的尼姑居住。久而久之,这里成了佛家圣地,终日香烟缭绕,众多善男信女来这里虔诚拜佛,或求财,或求子,或求官,或求平安,或求长寿,或求消灾,或求解难,春夏秋冬,四时不绝??上С狙躺⒕『螅凶┢叨济挥辛粝吕?。

人一辈子不知道要在同一条路上重复走多少次?我曾在这条简易公路上走过N次。N次里,我在树笼里、茶园边捡过枞菌、挑过胡葱、掐过蕨菜、扯过竹笋……因此,路两边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对我很熟悉,她们熟悉我的脚步声,熟悉我的呼吸声……未见我人,先闻我声。见我来了,花草举起她们的双臂,向我招手;树叶拍着小手,欢迎我。当然,我也以我的热情拥抱她们。此时,风从山林而过,刮起一阵悠悠的如簧之声,仿佛谁在林中拨动了琴弦,那如瑟似歌的乐声从远处飘来,又向远处飘去,余音缭绕,袅袅不绝。我的灵魂深处不由地一阵阵摇曳起来……原来,这世上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

  茶,不但是一道绣在古丈青山绿水间的织锦,也是一枚开着茶花飘着茶香的邮票;更是一张凝聚着祖祖辈辈汗水的名片。茶是二龙庵最大的特色,“青青茶园一幅画”是这里的风光名片。这里是古丈县十大茶叶基地之一,目前正在规划筹建的万亩有机生态旅游观光茶叶大观园正是以这里未核心。简易公路上下坎,便是一幅幅青青的茶园,一块挨着一块,一块连着一块,如一湖碧水铺在山间。这个季节的茶园,喧哗早过,归于寂静,当然也有茶姑在采茶,只不过是一种点缀,那从茶叶尖上流过来的目光,像是欣赏又像是守望。古代名茶,大多出于高山寺庵僧尼之手创制而成。二龙庵茶园是西南少数民族贡茶的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贡品茶沅水而下,产地古丈二龙庵,庵门前有茶树数株,高三十三尺,年年清明,岁岁阳春,和尚戒斋沐浴、焚香烧纸,择吉日入山采茶,和尚主持念开山绝句,“东五里、南五里、北五里、西五里,五五二十五里;敬茶神,开山地,摘嫩芽,三百六十五叶;头顶回,不污秽,炒新锅,形状有白霜,白泉泡,作祀品,敬天地”。

闻着鸟语茶香,沿着简易公路缓缓而上,大约走半个小时,到了岔路口,一条往上,一条直走。直走,简易公路一直通到钟灵山山脚下的龙潭坪。简易公路下面便是我的家乡——树栖柯。站在公路边,透过茂密的油茶树的缝隙,可以看见一栋栋青砖黑瓦的砖房被茶园围绕着,寨前是古阳河,泛着莹莹绿光。若是早晚来这里,还可见寨子上空飘荡的缕缕炊烟。当然,行走在树林里,除了鸟鸣,还有从S229公路上飘来的汽笛声,“鸟鸣山更幽”,“汽笛更显幽”。心情不佳的时候,可以来这里闹中取静,听鸟语,闻花香,释放压力。人啊,抛弃烦恼,走出蜗居,有事无事都应该到山里走走和呼吸,寻找心灵抚慰。

路两边也有茶园。望着茶园,我想,人生归宿如茶。一片茶叶,看起来那样细小、纤弱,那样普通、朴实,那样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微妙,那样耐人寻味。当茶叶溶入水中,便释放自己的一切,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在沧海的人世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走完人生的历程。人生在世,不必去追求那所谓的永恒,追求生前的功名显赫,富贵利禄,而要象茶叶一样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确,人生的归宿,都象那杯中蒸腾的水汽,最终回归自然。茶和人都是大自然的灵物,从大自然中来,最终回到大自然中去……

  这次是往上走。来到山坳上,两边是枞树林,面积不大,不过三亩左右,枞树林里混杂做油茶树、狗屎柴、土墙条等杂木树,这样的树林里最肯生枞菌,以前我不懂得这奥秘,后来捡枞菌次数多了,慢慢摸索出来了。当然,枞树林四周还有其它树林。每年的农历九月初至十月底,周末时我都来这里捡枞菌,每次可捡得三斤左右,我这人没有贪心,见好就收,于是打道回府,称一斤腰花肉、买一坨嫩豆腐,晚餐便是“枞菌煮豆腐”火锅,这是一道美味,若在餐馆里,这道菜至少150元,而我花的代价不过12元??上?,还不到捡枞菌的季节。

  再往上,就到了二龙庵的最高处。这里一峰独秀,云雾缭绕,“半是孤峰半是云”。此时,二龙庵的全貌一览无余,如脱光衣服的少妇使人痴迷,四处的风景常常让我眼痴心迷。此处二龙庵与对面二龙庵一高一矮,恰如二龙抢珠,栩栩如生。山下的古阳河中,有一口龙孔潭,与酉水相通,相传当年抢珠的两条龙被观音菩萨处罚后,一条藏在龙潭溪里,一条就藏在这口潭里,有月亮的晚上,可以听到从潭里传出来的龙的呼吸声。这时,从高望界方向飘来一团莲花似的白云,擦净一路花草树木,连空气也擦得干干净净,飘到古阳河上空后,突然不见了。是被二龙抢走了,还是掉进了山下河中的龙孔潭里?这个季节,草木葱茏,万山绿遍,风涌起的绿波碧浪,那满山满坡满谷的绿,如春水在荡漾,荡漾得使人身处其中,也如草木一样成了绿色。山风徐徐从远处吹来,庄稼、草木、茶叶的清香撩拨着我的心绪。谁敢断言,这里的风景不是风景?

  山因水秀、水因山灵。有山有水,龙虎才会盘踞;龙虎盘踞,才是风水宝地。山脚下,正面是古丈县城。右边是竹溪,房前屋后和茶园、菜地里都栽有梨子树,梨花盛开时,寨子掩映在梨花里,飘浮着白色的妙曼的轻纱,自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左边是树栖柯;背面,下方是一条峡谷,流动的溪水如一根银色的丝线将竹坪、上茅坡、坝塘、龙吉寨、大龙、下茅坡等珍珠般的寨子串联起来。上方是一道如刀劈斧削的青灰色的飞岩陡坎,约有十公里长,当地人叫穿岩界,充满了阳刚之气,就如一道屏障庇护着峡谷里的寨子,使村民、牲畜、庄稼相安无事。岩坎的上面或后面又是哪些寨子,叫什么寨名?只有常在古丈行走的人才知道答案。

我常想,人与自然的风景,是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心情下形成的,不管这心情是好还是坏。不过,不管心情好与坏,都要到山里走走或呼吸,这样,坏的心情会变好,好的心情则会变得更好。天天都是好心情,这是每个人的心愿!

地址:湖南省古丈县纪委

邮编:416300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哑巴

下一篇: 读《静夜独思》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