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陈独秀
来源:作者:王桃珍时间:2014-09-24热度:0次
本有冲天志,
飘摇湖海间。
——陈独秀
是一个双休日的午后,春夏之交,艳阳高照。我跳上摩托,风驰电掣,疾驰在宽阔的206国道上,直奔宜城。沿路标指引向南折进四、五里,有红色栏杆阻住了我的行驶。急刹车,驻足,弥望四野,宛若走进了风光旖旎的江南水墨画,轻风徐来,倍觉心旷神怡。
下台阶十余米,转进错落有致干净的石板路,远远地便看见“陈独秀先生之墓”几个遒劲苍健的大字,镶嵌在汉白玉的石碑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璀璨夺目。缘台阶拾级而上,圆形的汉白玉墓冢赫然映现眼帘,令瞻仰者肃然起敬。
我默默地走到墓碑前,虔诚地三鞠躬。同为独秀山下的居民,先生,感谢您为家乡的独秀山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现在的独秀山因您之名独秀于天下,不仅仅因为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旗手,“五四”运动总司令,“一大”至“五大”党中央主要负责人;重要的是您虽身在江湖但自始至终忘不了对家乡的那份深厚诚挚的眷念之情。据说,当年您使用“独秀”笔名时,您的好友汪孟邹取笑说:你太不客气了,以为世界上只有你这一个“秀”。您回答说:哪里,我们家乡有个独秀山,我不过说自己是这座山下的居民而已。寥寥数语,折射了先生坦率、谦逊的优秀品质。但平凡处显现了先生不平凡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从秀才到领袖,从总书记到平民;先生一生可谓坎坷不平,宕荡起伏。也曾叱咤风云,也曾云遮雾迷,也曾落寞徘徊......都似过眼云烟,大江东去浪淘尽。逝者如斯焉,终尘埃落定,化为一撮黄土,令世人嗟嘘不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生充满了变数,即便是赫赫显名的大英雄拿破仑一世,也因其连年发动战争,被奴役国家奋起反战。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攻陷巴黎,其被放逐于厄尔巴岛。滑铁卢战役失败后,他被流放于圣赫勒拿岛,过着颠沛游离的贫困生活。而我相信,江河万古不废,实由百折不回,虽遭阻挡,却只向东方;日月行天于永远,乃因其通体光明,虽有食缺,却一心总想光明。谁也无可否认,先生对推进中国现代发展史的进步所起的巨大的作用。
越过墓冢后面精雕玉琢的栅栏,是一座青翠、秀丽的小山峦,绿树掩映下,陈独秀生平陈列馆便展现在这里了。走进陈列馆,先生生平事迹由墙上陈列的图像、文字解说下一一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大风起兮云飞扬,我仿佛听到了历史深处,金戈铁马,纵横驰骋,出鞘扬鞭,铿锵有力的回音。
令我深深震撼的是在1927年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同时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这在整个中国现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不幸的是1927年7月4日,陈延年在龙华刑场壮烈牺牲,时年29岁,生前系江苏省省委书记。次年6月6日,陈乔年在上海枫林桥畔英勇就义,年仅26岁,牺牲前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
痛失两爱子,加上大革命的失败,先生沉痛的心情可想而知。据传先生被开除党籍之后,蒋介石为装扮门面,派胡适、周佛海等劝诱先生担任要职,先生断然拒绝:“蒋介石双手沾满了我们同志的鲜血,我的两个儿子也死在他手里,我和蒋介石不共戴天!他叫我当劳动部长,参加国防参议会,真是异想天开!”遗憾的是,先生在大革命后期盲目听从了共产国际代表的指挥,对心怀叵测的蒋介石只讲联合不讲斗争,致使他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让国民党反动派独吞了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蒋介石并没有对先生感恩戴德,而是在他参加托派组织后,将他抓进了戒备森严的监狱,也许此刻先生才真正看清了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但为时晚矣。这让我想起了霸王项羽,有勇无谋,且优柔寡断。鸿门宴上,一时心软,下不了杀刘邦的决心,乃至有了乌江自刎的一幕历史悲剧。先生过分信任于蒋介石,将中国出路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也许这是先生决策上下得最不明智的一着棋;周恩来曾提出,不应将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到陈独秀身上,也有当时存在的诸种客观原因。历史自有公断。
国民党南京政府控告陈独秀“危害民国”、“判国”等罪,先生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自撰辩诉状:予固无罪,罪在拥护中国民族利益,拥护大多数劳苦人民之故,开罪于国民党已耳……慷慨激昂,集天地浩然正气于一身,直抨国民政府的反动与腐朽。
在狱中,先生应国民党国防部长何应钦的请求,挥毫书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铮铮铁骨,跃然纸上,因先生书法绝纱,本想留存真迹,却得此警言,令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尴尬不已。
先生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请聆听先生发刊词中的呼吁一一青年应果断地完成六项抉择: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唯其如此,才配青年资格,中国才有希望。这些主张包含了后来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两方面的要求,成为号召思想革新的宣言,乃至现在,对中国青年“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仍有着重大的积极影响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先生晚年对文字学深有研究。著有《小学识字教本》、《中国现代语音有复声母说》等。其一生坐过四次大牢,欣慰的是在狱中得到他的第三任妻子潘兰珍的照顾,并著下《金粉泪》、《实庵自传》等书。1938年夏天,先生偕同夫人潘兰珍经过重庆转至四川江津,其时生活拮据,但他饿死不食周粟,对国民党的施舍一概拒绝。
1947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谁也不曾想到亚细亚最大的河流上漂荡着一只小小的航船,这只历经险滩,劈波斩浪的船儿终于回来了,回到了故乡的温馨的港湾;船上装载的是先生的灵柩,先生的遗骸与他的原配夫人高晓岚合葬在如今的墓地。在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计划投资1300万元对先生墓地进行全面修缮。若先生有灵,当含笑九泉了。
现在的独秀陵园集古朴、清秀、大气于一体,在瞻仰先生生平事迹及他的遗物(书房、卧室)时,你不得不为之感慨:伟哉,大有大无陈独秀!
先生不寂寞。欲离开独秀陵园时,我看到一只巨大的白鹤自墓冢右侧高大笔直的杉木林中跃然而起,直冲苍穹。
一声鹤唳,震颤旷野,划破了寂静的傍晚。
2004.9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