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父亲,心中有座金矿

来源:作者:韩春山时间:2015-07-09热度:0

  父亲今年已是八十三岁高龄。在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就是天。有了他,生活各方面就有了依靠,父亲说的话,就是生活中的真理,在孩子们听来,无论怎样也都是正确的。和别人比起来,自己的父亲是最伟大的父亲。一家人如果为一件事争吵不休时,父亲的一句话就能定乾坤。在饭桌上的家常,在人群中的闲聊,在与别人的争执,总感觉父亲的分析、判断甚至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无比的正确。

长大后,不知从何时开始对父亲的一些看法、观点等自己有了不同的认识。就某一个问题与父亲之间开始有了争执,觉得父亲的一些看法有些陈旧与浮浅。而父亲呢,也常常拿出长者的威严,强迫命令式的责令子女们去按他的观点看法行事。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常常由争执、沉默最后到屈从。但在父亲的心目中也常常拿儿女们的这种屈从当做听话,以此做为在邻里之间煊耀的一种资本,而从中感受到一丝幸福和快乐。

    再后来,父亲慢慢变老,儿女们有事再也不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也不会拿出当家长的那种威严来强压孩子们。但父亲对儿女的牵挂总想通过语言要表达出来,于是,话语上就出现了反复,儿女们开始对父亲的举动多了份嫌弃,嫌弃父亲的唠叨,嫌弃父亲的颠三倒四。时间已久,有些事就不再和父亲去沟通。更不情愿父亲在外人面前参于自认为是是非非的一些事,怕因为父亲的唠叨而丢失子女的颜面。渐渐的,父亲也感觉到了这一点,按照父亲自己的说法,思想越来越跟不上形势了。于是,随着时间的增长,父亲的话语越来越少,越来越孤单自己。每次家中来客,除非至亲或和他相仿岁数的人,他还能到饭桌旁边陪一陪,聊上几句话,其它情况下,一概不去参于。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躲在屋子的一角,收音机成为了父亲最好的伙伴。

    最近几年,生活中喜欢码文字的我,常常因过往岁月知识的浅簿而搁笔。于是就想起了年迈的父亲,想从父亲那里了解更多、更久远的历史。每次回家探望,不单单是关心父亲的吃喝冷暖,而是静下心来,听父亲讲那远去的故事。因而了解了抗战时期年少的父亲是如何在日本刺刀下的苦役;土改时期父亲做为村子为数不多的文化人是如何参于到分田分地的运动之中;自然灾害时期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是怎样的闯关东上山采石,怎样的跑山西下煤窑采矿……

    父亲越讲越有兴趣,每每讲到精彩处,那神情、那语调,仿佛又进入到当年的情景里面。从父亲的眼睛里,我读到了父亲回忆中的幸福、回忆中的满足。就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父亲常常站在村头,向着回家的路口张望,期盼着我的到来。迎进家门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一件件往事续上,把从前讲述中有些遗落的情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回忆再给我补上。

    我感动着父亲的每一次回忆,不曾想到我的喜欢文字能给父亲带来如此的快乐。我同时也自责着自己在过去的岁月里,为什么没有静下心去听父亲讲那过去的故事。

    其实现实中的人们往往就是这样:小的时候,父亲像一把伞,为子女们撑起一片天,我们在下面快乐的成长,愿意去聆听父亲描绘的多彩世界;走向社会后,我们已不再只靠父亲的言语来探知外面的世界,世俗的繁杂应对、生活的重压让我们无暇顾及父亲那陈年往事,总觉得离现实很是遥远。对于父亲的话语已不再是盲从,而是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渐渐的,父亲老了,在外面精彩世界里常年游荡的子女们更是没有了耐心,去听一位老人的絮叨。关心的也只是老人饮食起居上的饱暖、身体的康健与硬朗。但让我们后人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内心深处还有一座金矿,聆听,是最好的开采方式。老人在回忆中享受生活,我们在故事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故乡土井

下一篇: 一片哇声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