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故事一墙一沧桑
来源:作者:王永刚时间:2014-09-24热度:0次
一城一故事,一墙一沧桑
一
外地的朋友到西安,他们总是好奇西安的古城墙,感慨这一伟大的土木工程,在朋友那羡慕的眼光中,作为一个在西安生活了二十年的我,享受着祖先留下来的这份满足。给一个城市包裹一件厚重的墙体,城四周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城河,在城门处配之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辅之以军队镇守,在非常时期,拉起吊桥,进出城的通道便被切断,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固若金汤,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战略防御军事体系,西安的古城墙无疑在那个时代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依靠一种厚重结实的墙体把自己封闭和外界割裂开来、防御敌人的进攻与侵略的思想,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已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最著名的就是在中国的北方修筑了最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万里长城,从此将中国“设定”在东起太平洋西海岸、北至是长城、西至喜马拉雅山脉、南至海南岛及广西的热带从林这一“四边形”中,至此以后,这一实体形的军事防御工程,就变成了一种心理情节,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的演化升华。隋唐以后,城市陆续兴起,这一传统得以发扬,特别是朱元璋在凭借“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谋略最终登上皇位后,更是深谙其中奥妙,在全国的郡县大规模的修筑城墙,并将这一军事的防御系统发展到了极致,仔细研究西安的古城墙,各种功能和设置,无一不体现时政当局者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西安的古城墙,尽管历史的风尘已走过了600多年,但其建筑思想仍堪称“精典”。
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中,作为西北重镇的西安,设置了五道防线,看似固若金汤,却丝毫没有对阻挡住李自成起义军前进的步伐,在攻克了西安城后,李自成指着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将士们一听此言群情激愤点火烧毁了长乐门城楼,蔚为壮观的东门门楼至此毁于一旦;与此相关的事实比比皆是,吴三桂冲冠一怒,清军如履平地的越过了长城险隘山海关,大顺王朝烟消云散;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有类似的战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为了防止德意的进攻,在德法意边境构筑了一条长达700公里的军事防线,与中国的长城及西安的城墙有类似的功能,耗资自然是个天文数字,但就是这样一条曾经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却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了解世界史的人都知道,1940年5月,德军攀越阿登山区,经比利时绕过马其诺防线,很快占领了法国全境,被神话般信奉的马其诺防线最终成了无用的摆设和对战败者的讽刺。
世界史上,以墙的名义可载入史册的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前苏联和东德当局在东西柏林之间修建的“柏林墙”,试图通过墙体来阻止东德人向西德逃窜,并人为的将历史悠久的柏林甚至德国一分二为,然正如它的建造一样,柏林墙的倒塌也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有人这样描述,“1961年8月13日,这个城市中的居民一觉醒来,蓦然发现自己已经被分隔开来,1989年11月10日的早晨,人们发现这个城市又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杉窘枳鸥叽蠛袷档那教遄魑路烙逑?,希冀阻止外来者的进攻与入侵,在实际发生战争的时候,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一位外国的作家这样评价:诉诸防御工事的措施通常标志着一种偏执的倾向,而这带来的后果就是你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当然,也不是说这种军事防御体系没有一点作用,发生在1926年的著名的“二虎守长安”是一次攻守激烈、持续八个月之久的艰苦战役。这次战事充分显示了城墙“深沟高垒”的防守优势。1926年春北洋军阀吴佩孚的走狗刘镇华率所部“镇嵩军”12万人马由河南入陕企图攻占由陕西国民军队控制的西安城,把西安围得水泄不通,而城内督办李虎臣和二师师长杨虎城的部队总数不足3万人。全城40万人被围困长达八个月之久?!岸ⅰ币环矫娑比迨勘腿前傩找猿乔轿琳贤缜康挚?,一方面又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穷凶极恶的“镇嵩军”因与城内的守军相持不下便想困死城内的军民。在加紧了攻势的同时,他们还放火烧了城外已经成熟的40万亩麦田,冲天火光延续了五六日,城内军民饿死的就有两万余人。“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守城战坚持得非常艰苦,直到10月受广州国民政府编制的冯玉祥部队奉命援陕,他们星夜兼程出奇制胜,连打四仗使刘军全线溃退,狼狈逃出潼关,方解了西安之围。
都是守与攻,互有得失,可见,有时不堪一击,有时固若金汤,其实皆是看守城者本身是否强大,在一定意义上,与军事防御设施似乎没有太大关系。
二
说西安城墙,就不得不说说西安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文明。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历史记载,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是十三朝故都,这也是令西安人引以为荣的地方。西安以发展到唐代最为繁盛,唐长安城被称为“世界性首都”,其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内的东、西两市是长安城时政当局划定的商业交易中心---后世的“东西”一词由此而来,两条东西街、两条南北街构成“井”字形街道,并辅之以相关的交易管理制度(随便提及一句,作为大唐都城长安的这一布局及相关的城市管理思想,自然而然的对全国的城市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至少在黄河流域是这样,这种格局至今,时经千年而未曾有大的改观),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绿树成荫,市容十分壮观,盛唐之气象,如孔雀开屏,华丽满目。这是早慧东方文明的最为美仑美奂的一个篇章。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这当然是一个让人感觉到很舒服的事情,然历史的风尘不时的随风而起,一个叫做安禄山的节度使举兵反叛,长安不再平安,兵临城下的时候,这个曾是“世界性的首都”被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无情的抛弃了,“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一夜之间,狼藉遍地,美景不再,城市的繁华均如梦如幻如泡沫,雍容堂皇的盛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至此以后,唐长安的繁华乏善可陈,只留下冰冷的皇城墙让后人欷歔万千。随后的宋、元、明、清皆未在西安设都,只是依旧遵循了在旧长安城的基本格局,皇城墙的旧址上不断的扩建与加高,朝代更迭,毁了建,建了再毁,循环往复,有始,也许有终,也许无终……
这个城市再一次进入世人的视野,应该说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那次政治事件,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前往西北,莅临西安,督促东北军与西北军共同“剿灭”在偏居延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时值民族危亡之际,少帅张学良发动兵谏,最终促成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局面,中华民族涉险过关,后经千百万英勇国人顽强奋斗,终将强盗赶出家门,可谓彪柄史册。然这毕竟是政治事件,准确的来讲,与西安本身的命运无关。
三
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出发,我们自由的横穿整个欧亚大陆,瞅瞅大洋彼岸的欧洲,他们正在干什么?
与盛唐相对应的是,此时的欧洲群龙无首,西方史上称之为的“黑暗中世纪”才开始,罗马帝国的衰落和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的严重停停滞,于公元六世纪兴起来的伊斯兰教而组建成一个强悍的与基督教国家长期军事对峙的阿拉伯帝国,给欧洲的文明蒙上了一层厚重而神秘的面纱,与盛唐的东方文明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一直躺在盛唐的那繁华的梦里,如歌中所唱,我愿长眠而不醒。但是,残酷的历史总是充满了讶异。
仅仅是过了300多年,当日与东方文明不可同日而语的欧洲,意大利的北部出现了中世纪之后第一个由市民选举执行官的城市------比萨城,随后不久或再稍长一点时间,不隶属市政当局的和不受任何权力影响的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出现,欧洲开始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随后,欧洲的自由城市如雨后春笋,其规模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了“工业革命”的摇篮;而在西安,由中央政府全权任命城市的统治者正高高在上,牢牢的控制着这个城市的一切,学童们在摇头晃脑的背诵着由时政当局规定的四书五经,企盼“学而优则仕”,甚至到再晚一些,一种由当政者规定的“八股文”成为学童们必须熟练掌握的“文体”,按部就班、拘谨封闭,与高耸的城墙遥相呼应。我不知道能不能将这种境象推演至全国,我想,应该能!
历史千年以降,尽管在十二世纪到十四世纪这两百年间,与欧洲同时期的中国宋代,四大发明还暂时还领跑着世界科技,宋代的汴京、洛阳、元代的大都、泉州都是世界一流的城市、港口,可以说,十三世纪之前,中西文化及城市化的发展差别将为微乎其微,这一点一个叫马可·波罗的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梢哉饷此?,十三世纪之前,中西都有着精彩的对局,但在十三世纪之后,却有着无奈的结局,这种无奈的结局自从比萨城成为“自由城市” 或者更晚一些的欧洲独立的大学体制建立那一天起,可以说基本注定。
这种充满着巧合和悲剧的意味在此后的数百年中,封闭与开放、专制与自由、野蛮与文明一直在进行激烈的绞杀,只是让我们扼腕长叹的是,在西方城市文明到来的前夜,拥有先进技术及强大的区域领导优势的西安,以坚定而骄傲的自闭方式拒绝参与,反而筑起高墙,试图将一切框括在这所谓的防线之内,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自此,历史的拐点已经形成,尽管,在泡沫破裂的前夜,回光的返照使得这个城市有过一些周期性的复苏,但在本质上却没有任何的突破。
四
二十世纪的今天,站在明城墙上,我不时听到这样一些声音,墙内墙外的境象差别如此之大,我仔细观望,确实如此。一个朋友对我说,习惯的力量非??膳隆H肥等绱?。一种习惯延沿千年,要使之改变非一朝一夕。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始,内坑儒生,外筑长城,后历经无数次的社会变革,无论是体制内的“变法”,还是以暴易暴的“革命”,都只是朝代的更替,这些朝代的更替一次又一次的把国人实体至心理上的那道高墙一遍又一遍的加高加厚,从此,国人便在这个设定的格局之内,谨小慎微,趋向保守,难以逾越,无一突破。如同中国的长城和西安的城墙的命运一般,城市的命运自也如此。
作为社会政治和权力集中的城市,直至现在,均为政府及权贵所全面控制,城市从此变成了权钱交易中心和奢侈消费中心,而非生产制造中心,同时,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经济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则陷入停滞。特别是在欧洲正在进行文艺复兴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在先天设置的格局中经千年打磨,发展到了极致,没有与世界大局发展相同步,而是愈发的缺少宽容度,一切以内向孤立和向往静止为治理的目标,自我封闭和保守更加强化,这些无论从时政当局大的治国方略还是从城市化进程的退步、城市本身功能的退化中都可见端倪。如我前文所说,明太祖“高筑墙”及后代的闭关锁国的战略实施,都希冀把自己变为一个铁桶,至清代过犹不及。在这种大的城市发展背景之下,西安只成了曾经辉煌的一个代名词而已。
五
二十世纪已迈过了十多个年头,初衷为军事防御而修筑的长城和西安的城墙,都作为了历史的遗迹,成为了旅游资源供游人赞叹。在如今改革开放的大局下,时政当局也提出了“城镇化运动”,这自然是令人稍微欣慰的一件事情,厚实高大的西安城墙,历经岁月的沧桑,安然的耸立在那里,享受着文物保护的待遇,尽管许多人也提出,城墙的存在限制了西安这座千年古城的发展,多次提出拆除古城墙,其实,拆除实体的墙不是什么难题,如果真的能拆除了千年来在人们心中形成的精神桎梏,让“城市空气使人自由”成为现实而不是梦想,这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带有禁忌性的冰冷的话题。
走下城墙的时候,正值黄昏,一群半大孩子,从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建筑中涌了出来,他们欢呼雀跃,追打嬉闹,对眼前的城墙漠然无睹,与之比对的是许多不远万里的外邦友人仰望着面眼前这千年厚重的历史遗迹那惊讶眼神。
我问儿子在徒步十公里的城墙后的感受是什么,他说:壮观、宏伟、很宽、走的很累,噢,还有一点,上面风很大。这让我感觉微微有点轻松。
但愿,西安的城墙,只是一个坚硬的存在。
[align=center]文本[/align]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