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21日至22日,当太阳到达黄经90°时,夏至就开始了。
“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苯讼闹?,天气开始炎热,也就进了“三伏天”了。即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一个阶段?!俺醴币话愦酉闹寥蘸蟮牡谌龈湛迹搅⑶锖蟮牡谝桓龈铡澳┓苯崾?。炎热的“三伏天”,人们往往会食欲不振,比常日消瘦,故又称之为“瘦夏”、“苦夏”或“枯夏”。有民谣:“立夏日,吃补食。”说明夏天吃补食从立夏就要开始了。
在食不果腹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孩子,进了哪个季节也别想吃到什么补食,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只能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天生的一副野性与胆量,忙碌奔波于广袤的田野上来获取他们所想能得到的营养。
那么,进了夏至,天气开始一热,就是他们大显身手解谗的一个节气的开始。出了门不远,便有水田,灌溉渠,小河。在山靠山,在水吃水。有水,就会有鱼,有虾,有螺蛳,有河蚌和蚬子……样样皆是不错的乡野美味。
长鱼,秋鱼,龙虾,鳑鲏儿,罗伙儿,虎头鲨;稻田,灌溉渠,小河;半大的孩子,拿个踢罾,扛个趟网,脱光了衣服,踫在水里,中午或晚上的餐桌上,准会少不了几个下饭的荤菜。
螺蛳,软体性动物。生长于河汊小沟。它对于水乡人来说,绝不是什么稀罕物,只要有趟网,不但是夏天,能一年吃到头。听说清明前吃螺蛳,是最佳时机,可治眼疾。螺蛳肉挑出,烧韭菜汤或炒韭菜,加点儿辣,口味不菲。
河蚌,又称“歪歪儿”。此物园鼓鼓的大肚子。推只大木桶或圆脚桶至水面上,胆小的踫至河边,用脚慢慢触摸或弯腰手摸;胆大的,游至河心,扎几个猛子,片刻儿工夫,满载而归。河蚌肉,不易烧炒,越炒越老。去除泥肠,剁碎。待水烧开,往里加香油、盐、葱、姜末、辣椒……烧豆腐汤,咸菜汤,韭菜汤……汤汁乳白,吃起来味道鲜美。
蚬子,大河小河,处处皆有。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文字里描述细致:“蚬子是我所见过的贝类里最小的了,只有一粒瓜子大。蚬子是剥了壳卖的。剥蚬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蚬子壳,像一个坟头。蚬子炒韭菜,很下饭。这种东西非常便宜,为小户人家的恩物?!倍恋酵衾系奈淖?,我就会联想儿时的夏日,村东“雄港河”的岸边,我准能在毒辣的阳光底下痴痴地一整天蹲在河边,看着扒蚬子的在忙碌着。晚上又看着人们前来买蚬子的场景。虽没钱购买,倒也有“过屠门而大嚼”过把瘾的感觉。扒蚬子,一人干不来,需二人配合,他们很辛苦。但他们卖出的蚬子肉,如汪曾祺老先生所说,这种东西非常便宜。
蚬子肉虽然便宜,但在物质经济皆匮乏的年代,想能吃到便宜又美味的它,实在不容易。只能等到天热了,河水暖了,扛个趟网,脱了衣服,凭能力自己捞取。但蚬子肉又属凉性生物,不易多吃。每次端上了餐桌,总会忘记大人们的再三提醒,埋头就吃。过不了许久,肚子准会生疼。好了伤疤又忘了疼。但下次见了蚬子肉上了桌,照样没命埋头大吃,照样肚子准会生疼。这就是我儿时候的夏日永远难忘的记忆。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