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中国本地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晚期,比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指中原一带)稍晚些。虽然现在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远远大于道教,但道教是中国的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就是这个中国的本土宗教,和四川又最深的渊源,产生在四川,发展在四川,然后风行于全国。
宗教的产生往往与政治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又密切的关系。四川自古以来多名山大川,历史上又数次作为割据西南的小朝廷而存在,这在客观上就为宗教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的确,许多大师级的人物从广袤的华夏大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汇集蜀中,潜心修道,建造了巍峨的寺庙,创立了各自的宗教派别。道教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公元142年,张道陵来到了蜀中,最后在大邑县城北15公里的鹤鸣山落脚,这里成为道教的发源地。
鹤鸣山的这位老者,张陵,道教称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天江苏丰县)人,和汉高祖是一个地方的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15日晚上。他的八世祖为“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建立了两汉王朝,被封为“留侯”。而张良功成身退,飘然而去,随赤松子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张道陵的父亲叫张大顺,也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所以,生下儿子,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张道陵自幼聪慧,七岁时,开始学习儒家“五经”,以后,不断学习到社会上流传的天文、地理一类的书。他刻苦学习,立志做官,并想辅佐汉室,荣宗耀祖。志向和毅力鼓舞着他,最后,他进入了全国的高等学府—洛阳太学,在这里他博通五经,成了一名饱学之士。
张道陵太学毕业后,他想跟他的老师一样来授徒讲经,一举成名。他先后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观和西北的通仙观,设立讲堂,教授五经。数年间,学生由千人之多,乡人称他为“大儒”,名传一方。公元59年,张道陵二十五岁,被郡守以“贤良”推荐到朝廷,后来,到洛阳经过考核,一举中了“贤良方正极言直谏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令,今天重庆一带。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强权的横行,为官的贪赃枉法,老百姓食不裹腹,怨声载道。他又想到自己为一介书生、小小县令,怎么也改变不了这样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张良,出离尘世,善保自身,以图延年益寿罢了。他谢绝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辞去江州令职,便北上洛阳,隐居北邙山中,潜心修习黄老长生之道。他研读了《道德经》、《河图》、《洛书》以及谶纬之学。三年后,得《黄帝九鼎丹法》,相传神兽白虎衔符而至其所,其道术日益完善。
汉光武帝由谶纬之说登上皇帝宝座,晚年,深信不疑,遂“宣布图谶于天下”。汉明帝继位后,秉承皇帝遗旨,宣扬图谶,又派人西天求法,引佛教于中国。汉章帝建初五年,也就是公元80年,在京城举行了白虎观会议,章帝主持以图谶证五经,也就是以神学来讲五经,听说北邙山有个张道陵,便征召他为经学博士,张道陵无心辅佐汉室,便避而不见。和帝永元四年,也就是公元92年,朝廷又下诏征张道陵为太傅,封兾县侯,但张道陵却视功名为粪土,所以三诏而不就。张道陵对来使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道陵决心离开云游名山大川、访求仙术去了。最终就在大邑县的鹤鸣山停下云游的脚步,开始潜心学习。
此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白马驮经”的故事已经在旱地流行,要想创立一个新的教派是何其困难。中国前期的几个宗教都是比较小,而且没有多大的影响,经常与一个朝代毫无关系,仅仅作为民间的组织。而道教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鹤鸣山此时是一座苍松翠柏环绕、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这里远离战争,远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山上遍布奇峰异石,整个山形如展翅欲飞的玄鹤,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在这里停下了脚步,静下心来,开始修行。他依然勤修苦练、打坐、寻求长生不老之术,饿了就吃山中的野果,渴了就喝山中小溪的水,纯粹变成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老者。
经过漫长而苦闷的时光,张道陵最后在鹤鸣山成功创立了道教。山上的面壁生活,已经给了他像大山一样的沉默坚毅,走出山洞他已经有点不适应了,眩目的阳光让他感到了刺眼,朵朵美丽的霞光簇拥着他。就在山东外的石桌上,他完成了他修炼的心得《道书》。这本书一共有24篇,内容详细讲述了道教的修炼法则,是道教最原始的一部经典。当然,张道陵并不是特别孤单的,他带来了他的家人,他得意的门生王长、赵生、他的儿子张衡,这里的张衡并不是汉朝那个天文学家张衡。带着他们,他开始走下鹤鸣山,来到成都平原,开始传播他的道义。
任何一种新生的事物,在它产生或出现的初期,都是受到社会的排斥的。我们不需质疑,这是一个铁定的东西。蜀地的百姓对于道教这个新生事物当然不用说了,认为他的道术纯粹就是骗人的伎俩,所以看到他都远远避开了。许多人甚至不允许他进家门,认为他是邪恶的化身。这让张道陵很是纳闷,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就换了身装束,到市场上去问,一个卖山货的老人告诉他说,蜀地人很崇拜“五”,认为有“五”的东西就是很神圣的,张道陵想想也是,我没有入乡随俗??!这样我行我素是不行的,要为大众所认知,就要融入到当下的民众中。于是他和弟子苦思冥想,就把道教改成了“五斗米教”,就是凡是来入道的人,都需交5斗米作为拜师的礼物。就这样,蜀地人认为道教很圣神,于是对它产生了好感,开始加入到这个组织中来。张道陵除了向人们宣讲道教的理论,还把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到的一些“特异功能”演示给人们看,对于一般的老百姓而言,这些特意功能无疑是最具有诱惑力的。随着入道的人数慢慢增多,张道陵无需走村串户地动员人们入道,而是安闲地坐在鹤鸣山中等待信徒的到来。由于每个入道者需要交纳5斗米的入道费,因而山中积蓄渐丰。张道陵便把这些积蓄变成银两,雇了些人力,开始在山中修造道观,铺设道路。于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本土宗教足见在蜀地兴起,传到全国。当然关于道教的“五斗米教”的传说只是见于道教的一些文献记载,不能全信,但入道者交五斗米是不争的事实。
在蜀地与张道陵创立的道教有关的地方很多,青城山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地方。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这里战胜了妖魔鬼怪,把道教留在了青城,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后来青城山得现在的名字,也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青城山古名天仓山。唐开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730年,更为现名。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名为青城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 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证。
公元155年,张道陵己届满122岁,他自知大限将至,便于下会这一天,召集各治祭酒和要职人员,于鹿堂治就是今四川绵阳县开会,嘱咐身后之事。天师当众宣布,其天师之位,由儿子张衡承继,特别强调说明:“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本驼庋焦娑死焓χ?,一定要有张家宗亲来继承的传承关系。道教是一个家族式的传承,张道陵被称为“天师”,他的儿子张衡被称为“嗣师”,张道陵的孙子张鲁被称为“孙师”。张道陵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撰《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是“一”,“二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天师张道陵在唐僖宗时被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代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因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门后裔由今天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现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即其遗脉。
这以后,在鹤鸣山和青城山修行的还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赵昱、孙思邈、罗公远、玉真公主、傅仙宗、徐佐卿、杜光庭、陈抟以及明朝道教大师张三丰。其中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被称为“蜀中八仙”
容成公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仙人,黄帝之臣子,是指导黄帝学习养生术的老师之一。其早期的记述与房中术的传播直接相关,有传说他是蜀地人。根据各种民间传说,老子的形象曾经在青羊宫和蜀地显现。蜀人也深深相信,只有蜀中的仙山和道观能够真正吸引来无踪去无影的各路神仙。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张道陵在蜀中创立了道教。严君平,原来叫庄君平,因避汉明帝刘庄讳。他蜀郡人,汉成帝时隐居成都,以卜筮为业,“因势导之以善”,史称“蜀人爱敬”。著有《老子注》和《道德真经指归》。李八百是汉族民间传说中的蜀中八仙之一,属于道教神仙。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因其在世上活了八百岁或日行八百里而得名,但关于具体哪个人众说不一。尔朱为复姓,其先祖为契丹胡人部落,世居尔朱川,因以为姓??级煜捎卸耍阂皇勤坌闼傅亩?,当在晋以前,目前笔者实在无从稽考。二是唐末五代孟蜀时的尔朱,名洞,字通微,号归元子。
范长生是三国和西晋时期人,涪陵丹心,今重庆黔江人,“蜀之八仙”之一。宋代祝穆《方舆胜览》云“先主刘备征之不起,就封为逍遥公”,“刘禅易其宅为长生观”?!读邢纱匪凳癫拧澳臧儆嗨?,人奉为仙,称曰长生”?!蹲手瓮吩疲骸俺ど┭Ф嘁漳?,年近百岁,蜀人奉之如神”。当时李特、李雄在成都建立政权,他们虔诚笃信道教,范长生被拜为相,弘扬天师道,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当时成都地区的天师道空前兴盛,一直延续到宋初。范长生死后,他的儿子范贲被李雄认为丞相。公元347年,范贲在李雄他们的成汉政权灭亡后,还在成都当了几天皇帝。
《方舆胜览》载:“赵昱隐青城山,隋炀帝帝起为嘉州太守。时键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率甲士千人夹江鼓噪,昱持刀入水,有顷,潭水尽赤,显左手提蛟头,右手持刀,奋波而出?!痹谔铺诜馍褚郧埃钡孛裰谝盐躁帕⒚碛诠嘟?,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入蜀治乱,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
孙思邈,是北周、隋唐与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道号“妙应真人”。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他援道入医,写成《千金方》传世,他也在四川待过。
罗公远,公元618至公元758,唐代道士。又名思远。彭州九陇山人,就是今天彭山人。筑室修炼于漓元治中,常往来青城、罗川之间,与张果、叶法善齐名。
玉真公主就是李持盈,字玄玄,公元692年至公元762年,是武则天的孙女。始封崇昌县主。后进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唐天宝三年,上言曰:“先帝许妾舍家,今仍叨主第,食租赋,诚愿去公主号,罢邑司,归之王府?!毙诓恍怼S盅裕骸版?,高宗之孙,睿宗之女,陛下之女弟,于天下不为贱,何必名系主号、资汤沐,然后为贵,请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被实壑湟?,乃许之。她也是唐玄宗的妹妹,是一位女道士,也经常来到蜀地求道。
唐朝开元年间,长安傅仙宗来到这里修炼,传说他于1167年于简州道上飞升仙去。一切都是传说,傅仙宗也不可能活这么长。徐佐卿,青城道士,相传能化鹤在天空飞翔。若平日无事,便化为仙鹤直上九霄,西飞昆仑,东及蓬莱。大约也是唐玄宗时代人。
杜光庭乃是唐朝末年京兆杜陵人,唐懿宗的时候考进士没考上,一气之下跑到天台山当了一名道士。唐僖宗闻其名声,召入宫廷,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中和元年,也就是公元881年,随僖宗入蜀,见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政权,任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继位后,亲在苑中受道箓,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谏议大夫,但这个做惯了道士的著名诗人对官职没有任何兴趣,因此常到鹤鸣山和青城山的道观去修炼,杜光庭有一首诗《题鹤鸣山》记录了他修炼成功的喜悦心情:
五气云龙下太清,三天真客已功成。
人间回首山川小,天山凌云剑佩轻。
花拥石坛何寂寞,草平辙迹自分明。
鹿裘高士如相遇,不待岩前鹤有声。
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相传85岁时逝世。其著作还有《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门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等二十余种。
还有在蜀地修炼著名人物是陈抟,他是五代时毫州人,一生中享有周世宗所赐的“白云先生”和宋太宗所封的“希夷先生”两个封号,他在鹤鸣山留下的真迹,据说是镌刻在天柱峰侧的八个大字:“龟鹤齐寿,福禄康宁?!彼褪敲窦浯抵械某罗依献?。公元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决意从道。著有《龟鉴》《心相学》等相术专著。公元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公元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人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火珠林》和《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公元988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118岁。被后世誉为道祖儒师。
最后在蜀地修行的道教大师是张三丰,辽东赣州人,就是今天辽宁黑山县人,公元1247年出生。张三丰著述丰富,诸如《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被后代收积成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为后代奉道者所推崇,称他的《大道论》穷尽性命归真之道,发微圣贤仙佛之理。不过,张三丰的杰作当称《无根树》丹词。公元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持,嵩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遭到惨败。从此,道教日渐衰沉。但一个世纪后,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据说明朝洪武年间,他曾经受到明太祖的召见,明太祖很喜欢他,并赐给他一枚象牙。后来张三丰来到成都青羊宫,这里是老子羽化的地方,住了一个多月,便遁入鹤鸣山修道去了。再后来,明成祖朱棣听说张三丰这个人很了不起,很想见他一面,便派遣龙虎山的道士吴伯里和身边的两个太监,带着皇帝的御书和香,到鹤鸣山来寻找张三丰。但鹤鸣山中山深林密,根本找不到这位仙人。于是三人商议,在鹤鸣山麓修建一座迎仙阁,朝夕焚香膜拜,希望他的降临。还果真不久,张三丰就来到了迎仙阁,但张三丰还是拒绝了。因为这段史实,鹤鸣山至今还保存着迎仙阁和明成祖迎张三丰的诏书碑。传说张三丰死于1458年,哪能活两百多年?所以我认为张三丰不是指一个人,可能包括他的儿子和孙子。
当然,这是蜀中地区道教以正一派为主,道士大部分散落在民间,主要负责民间斋蘸活动。全真道虽然在宋末已经传入蜀中,但影响一直很小,全真道士人数很少。到公元1669年,就是在康熙八年,龙门派传人陈清觉入蜀,在青城山的天师洞修行,把天师洞整饬后改为龙门派正嗣。公元1687年,陈清觉入住成都青羊宫,得到官员赵良壁的支持,建了二仙庵,开堂接众,被康熙封为“碧洞真人”,因号其支派为“碧洞宗”。碧洞宗的传播,以青城山和二仙庵为中心,不仅成都地区,甚至云南、贵州、重庆地区均有传承,其影响绵延至今,形成了今天四川道教的基本格局。可以说,蜀中地区的道教历史悠久,从五斗米教到正一道,再到全真道,其道脉一直绵延不绝。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史可以视为是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缩影,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成都地区的道教因其特别重视斋蘸法事,与民间社会联系紧密,对成都地方社会与文化影响很深,已经成为成都的一种文化资源。
宫观是道士修道、祭祀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历代称呼不同,以“宫”、“观”最具有代表性,区别于佛教的“寺”、“院”。成都地区很早就有了宫观,早期五斗米教的活动中心—义舍,实际上就是早期宫观的雏形。成都地区的宫观修建时间既早持续时间亦长,在道教每一发展阶段成都地区都有宫观兴建。其中有许多宫观成为创教开宗的祖庭,如鹤鸣山,青城山之于天师道的创立,青羊宫、二仙庵至于丹台碧洞宗的创立,老君山、温江的龙盘寺之于法言派、广成派的开坛等,这些道观都凝聚着时代的特殊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丰富的与道观渊源和宗教相关的神话传说,而且历代文人墨客如岑参、贾岛、苏轼、陆游、范成大、杨慎、谢无量等人皆在诗文笔记中记载讴歌了这些宫观。这些诗文笔记常常成为某种文化符号,表述着关于道教以及成都地区文化的深层意蕴。目前成都地区已开放了29处道教活动场所:市内开放青羊宫、南海凤凰观、青白江区三清观、都江堰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全真观、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玉清宫、飞仙观、二王庙、九龙观、太清宫、八角庙、药王庙、天然图画,新津县的老君山、崇州的上元宫、天官庙,大邑县鹤鸣山、川王宫、千圆道观,彭州鲁班庙、葛仙山、弥陀观、天师宫、阳平观。其中二王庙、青城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青羊宫、天师洞、祖师殿被列为国家重点宫观,鹤鸣山、阳平观、老君山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大邑县的鹤鸣山是道教之源,青羊宫是道教圣殿你,青城山是神仙都会,老君山是三祖圣地,阳平观是道教首治。作为成都地区道教与文化发展演变的见证,成都地区的宫观已远远超出了建筑与宗教活动场所的意义,变成了成都历史文化的载体与象征。
当然,有些传说,张道陵是他的孙子张鲁包装出来的。历史过去了,我们也不知道事情做的真相,唯一有一点,道教就是这样被广泛传播开来,被有些朝代定位国教。蜀地作为道教的产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这和“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有一定的关系,就是这块盆地土地,涌现出惊人的能量。作为青藏高原的东缘,地震是它近些年的代名词,但这是地球释放的能量,我们无法拒绝也不可能去拒绝,它是地球活动决定的。地震过去了,我们还无法从地震带给我们的痛苦中走出来,道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些许安慰,让我们认识这场灾难。
道教、儒教和佛教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三教格局。我们纵观道教的发展,其教义信仰、修持方术,制度仪式,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点。道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音乐、艺术、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道德规范以及统治方略、军事思想、民俗生活等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道教有极大关系,尤其在蜀中这片土地上。
2015年3月18日于成都家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