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宋公桥街”纯粹是没有准备的,因为偶然从朋友那里听到送公桥街的名字,就想他一定有渊源,便想去拜访下,想深入了解下这其中的故事。于是趁这个周末,我寻访了“宋公桥街”。过九眼桥,沿顺江路来到解放军452医院。按图索骥,大门左侧就是我寻访的宋公桥街,但此街仅仅30米,标的还是“顺江路”。
宋公桥街到底在哪里?围绕着解放军452医院,一直西到九眼桥,我寻找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穿工农院街、莲桂东西南北路,走莲桂街、莲花街、西桂村四五街、宏济街、宏济西路、宏济上路。细细分析,宋公桥路就在现在新开发的楼盘青青河畔与解放军452医院靠近现在顺江路一带。因为城市的建设,宋公桥街消失在这片土地上了,路找不到了,街上的小桥更找不到了。在我认为解放军452医院大门西侧标着“顺江路”的那条路向西延伸到现在青青河畔中部就是原来的宋公桥街。朋友的博客里说,2008年这里就开始改造了。
听说,宋公桥街名来自是由于明朝的文化学者宋濂。宋公桥街,又名报恩寺街和茗粥街。净居寺明朝被改为报国寺(又名潜溪祠),用来祭祀宋濂,所以称报恩寺路。同时,因为街上有小桥,就称宋公桥,就是为了纪念宋濂而取的,所以称宋公桥街。在该小桥的桥头,有不少慈善人家施茶,施稀饭,所以该街又称茗粥街。
宋濂被誉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曾教过太子和诸王读书,因主修《元史》,宋濂被授予翰林学士。公元1376年,宋濂辞官还乡居青萝山闭门著述。他是宰相胡惟庸的亲家,后胡惟庸因谋反罪被杀,宋濂受到株连,判为死罪,后经马皇后的解救,被贬夔州。634年前,宋濂到四川茂州任职,由于年迈,经不起旅途劳顿,一病不起,于公元1381年死于夔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埋葬在夔州西莲花峰下。后来,由于朱元璋的儿子朱椿很敬佩宋濂的学识,他感念宋濂开国有功,于公元1413年将宋濂墓迁至华阳安养乡。公元1485年,蜀惠王朱申凿(就是葬在惠王陵的那个蜀王)又将其墓迁至成都净居寺西侧,改净居寺为报恩寺,赐田八十亩以供祭祀,并建了潜溪书院,并在寺南侧里许之砖头堰支流上建宋公桥,以作纪念。明末,张献忠退出成都时,报恩寺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于报恩寺址上重建潜溪书院,书院内有宋濂墓。清朝末年,宋公桥旁建成街道,街名宋公桥街即由此而来。在明清时期都还有史料记载宋濂墓的情况,可此后的100多年里宋濂墓就渐渐消失了。当时为了纪念宋濂,蜀王还在宋公桥附近办了潜溪书院,与当时的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并称为成都的四大书院。但由于宋公桥离城较远,读书很不方便,清朝时就将潜溪书院搬迁到了梨花街。近代寺、书院、墓、桥不存,报恩寺街及宋公桥街仍旧沿用。至于潜溪书院到底演变成了现今的哪所学校,估计是列五中学。宋濂生死后却葬到了成都这里,没有回到他的老家浙江!
到了近代,另一名文化学者也来到了这条街居住,给宋公桥街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他就是朱自清,他就在送公桥街的报恩寺,度过了断断续续两年窘迫而快乐的时光。当然,他能来成都住这么久的时间是有原因的,他的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是成都人。1932年,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当年9月份,朱自清被聘为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和南开等高校南迁,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39年,昆明物价飞涨,校方给教师的工资也打七折,朱家人口众多,陈竹隐这时又怀孕,扬州那边还有父亲和小孩要赡养,生活十分困难,而成都的东西比昆明便宜些,夫妻决定举家赴成都。
在1940年朱自清夫妇来成都后,就把家安顿在这里宋公桥街的报恩寺里。报恩寺大约就在现在空军医院的附近,原来就是一座尼姑庵,坐南朝北。这里的居民院面向出东门的大路,门口有一口古井,井旁有一棵大柳树,里面是传统的两进院落,前院住满了贫苦百姓和逃亡的人家。朱自清夫妇就在林边新搭建了三间茅草屋,阴暗潮湿,下雨天屋里屋外全是稀泥。此时的朱自清依然保持着洁身自好的美德,是一个谦谦君子。他不远向别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为了节约各种开支,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但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朱自清还坚持写出了《经典常谈》和《古诗十九首释》等著作。这就是当时文人的生活现状,艰苦并快乐着。
在那些日子,成都经常受到日本飞机的空袭,朱自清夫妇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的接济。闲暇之余,乐观的朱自清还是常与朋友游览品茗,望江楼、少城公园、百花潭、青羊宫、都江堰、青城山、桂湖公园是他和友人们经常驻足的地方。他深深爱上了成都,但他要到大学里讲学,所以在成都只是他闲散的时光。成都温润的气候,丰富的物产,给困顿中的文人精神上的欢乐。在他即将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的好友闻一多先生遇害,他和成都名流一起悼祭闻一多,二人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双子星。
1946年8月20日,朱自清最后辞别了成都,回到北京。两年后的8月12日,在北京去世。成都给文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离开成都后他写了一篇怀念成都生活的散文《外东消夏录》:“外东一词,指的是东门外,跟外西、外南、外北是姊妹花的词儿。成都住的人都懂?!敝熳郧宓纳⑽摹洞骸贰ⅰ侗秤啊泛汀逗商猎律犯伊粝铝撕苌畹挠∠?,在读书的时候我能流利地背出。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并没有等待到“春天”的到来,在“春天”的前夕就抱着遗憾而离开了。1940年到1946年,七年的时间,朱自清在成都断断续续生活了两年,也是他比较快乐的时光。他在忧郁国家和民族,他在为国家的强盛而殚精竭虑。
现在“宋公桥街”在城市的发展中,早已寻觅不到与他们有关的蛛丝马迹,对这些逝去名人的寻觅也只有在想象中随意揣测。不管怎么说,这里有他们的足迹,有他们留给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我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的寻访并不是海市蜃楼。
就是现在“宋公桥街”也在城市的发展中,也留在老年人的记忆中了。就是我今天的寻访,要不是一位老人的介绍,我的寻访也毫无结果。特别感谢那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家,让我对这篇文章写作有了很足的信心。毕竟,它曾实实在在存在过,那些事情也实实在在发生过。
2015年4月12日于成都家中
2015年7月26日修改于沿江路
(编辑:作家网)